快手、孩子王、华为等专家分享大模型在电商运营、母婴消费、翻译等行业场景的实际应用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比 BERT 小 8 倍、推理快 10 倍,华为自研 TinyBERT 背后的模型压缩技术实践

  • 2020-04-21
  • 本文字数:5433 字

    阅读完需:约 18 分钟

比BERT小8倍、推理快10倍,华为自研TinyBERT背后的模型压缩技术实践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深度神经网络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嵌入式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常见,这些嵌入式设备对模型体积、计算性能、功耗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深度学习网络规模却在不断增大,计算复杂度随之增高,严重限制了其在手机等智能设备上的应用。深度学习模型压缩与加速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生。InfoQ 将通过选题的方式逐一介绍各大公司在模型压缩上的技术创新和落地实践。


近两年,以谷歌的 BERT、OpenAI 的 GPT 2.0、英伟达的 MegatronLM 等为代表的大规模 NLP 预训练模型相继问世,显著提升了很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效果,大大促进了 NLP 领域的发展。但这些动不动就数十亿级别参数的模型,背后是昂贵的 GPU 计算资源、超大规模的 GPU 机器学习集群和超长的模型训练时间,给模型的落地带来了阻碍:一方面,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拥有像谷歌、英伟达那样充足的计算资源;另一方面,AI 在端侧设备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但端侧设备内存小、资源受限,无法承载过大的模型和太多参数计算带来的能耗。为了解决上述痛点,学术界和工业界纷纷发力模型压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部署。


2019 年年底,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语音语义团队开源了 TinyBERT 模型,这是一个通过知识蒸馏方法获得的 BERT 模型。相比原版 BERT 模型,TinyBERT 体积小了 7.5 倍,推理速度则快了 9.4 倍。无论是在预训练阶段还是特定任务学习阶段,TinyBERT 的性能表现都好于之前的其他 Bert 压缩方法。TinyBERT 背后的模型压缩方法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模型压缩在实际部署时可能面临哪些挑战?模型压缩技术是否存在理论与应用间的脱节?针对这些问题,InfoQ 近期采访了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研究员蒋欣,深入了解华为模型压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以及对于模型压缩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另外,蒋欣还将在 AICon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大会(上海站)2020 带来主题为《华为预训练语言模型及小型化技术探索》的演讲分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

理解模型压缩

神经网络模型的压缩技术并非新技术,它一直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发展,最早的神经网络压缩技术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学术界就已经提出了对网络进行剪枝的工作(例如 Optimal Brain Damage 和 Optimal Brain Surgeon)。如今随着深度模型的普及,在实际应用的驱动下,模型压缩或者小型化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越来越多。


所谓模型压缩,目标是在保证现有模型的性能和精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计算量、缩小模型的体积。


深度学习模型能够被压缩,本质上是因为参数的冗余,因此可以采用参数更少、结构更稀疏或者更低精度的运算来代替。但模型压缩技术并不总是能保持精度,特别是当压缩比很大的时候。事实上很多压缩后的模型相比大模型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蒋欣表示,模型的容量和精度之间一般存在一个 trade-off。以量化为例,有的时候二值化一个网络会导致精度损失很大,这时就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提高到三值化或者更高比特的量化。关键挑战就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小模型架构和精度,运用更好优化算法来进行小模型的学习。


目前业界主流的模型压缩及加速方法包括人工或自动的网络架构设计、剪枝、参数共享、低秩分解、量化、知识蒸馏等。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势:


  • 人工的网络结构设计通常是直接有效的,因为设计者会综合考虑模型的精度、大小、时延、功耗、更底层软硬件的适配等因素。不足之处在于一般只会考虑有限的领域(比如视觉)或网络(比如 CNN),其设计不一定能迁移到其他的领域或网络上。

  • 自动网络设计(NAS)的技术相对更通用,很有前景,但目前无论在搜索空间设计、优化方法还是模型的评估上,都还需要持续的探索和改进。并且,搜索出来的网络结往往不如人工设计的那么规整,这对在硬件平台上的部署带来了挑战。最近也有研究表明,自动网络设计搜索出来的模型在泛化性能上有时会有欠缺。

  • 量化是一种比较普适的方法,能显著降低模型的内存占用,但低比特量化通常会损失模型精度。同时,需要配合底层的软硬件设计,才能实现推理的加速。

  • 剪枝的意义在于探索适合某种任务的稀疏的模型结构,非结构化的剪枝需要有底层支持才能够减少计算量,结构化稀疏则能在现有框架内直接使用并见效。

  • 蒸馏是一种训练过程中使用迁移学习的通用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提升小模型的精度(相比于单独从头训练),但并不总是能够奏效(例如当老师模型和学生模型规模相差较大时)。蒸馏机制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上述方法在工业界均有应用,而且使用时通常会多种方法结合,而不是孤立地只是用某一种。除去模型架构设计,蒸馏和量化是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NLP 团队在工作中使用比较多的技术。

我们真的需要模型压缩吗?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模型压缩只是“大模型”的后续处理,并不能让我们玩转大模型,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训练出一个效果好的小模型?


蒋欣表示,有些模型压缩方法的确是直接训练“小模型”(例如人工设计网络结构、一些低秩分解和量化的方法),但很多蒸馏、剪枝类的方法依赖于先训练一个大模型,再进行处理或训练得到小模型。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


1)大模型容易训练,效果好。近年来一些关于神经网络过参数化(Over-parameterization)的理论表明,冗余参数无论对于优化还是最终模型的泛化性能都有帮助。而在实践中,直接训练小模型的效果通常不够好,这可能与没有找到合适的优化方法有关;


2)小模型的结构无法预先确定,通过从大模型剪枝或者使用神经架构搜索(NAS)的方法才能确定。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也许大模型并不总是必要,寻找到合适的小模型结构以及训练方法可能才是关键。例如,ICLR 2019 的一篇论文“Rethinking the Value of Network Pruning”中表明,在计算机视觉的一些任务中,对同样的结构,直接训练出的小模型并不比通过从大模型剪枝得到的小模型效果差。


延伸阅读:Do We Really Need Model Compression?


当前模型压缩技术仍是机器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在蒋欣看来,大规模模型和边缘计算都是未来的趋势,深度学习模型在各种边缘设备上的落地,离不开模型压缩技术。随着深度学习模型规模以及能力的不断增长,目前最大的模型参数量已经突破百亿,但部署这样的模型成本很高。所以大模型和小模型一定会长期并存,模型压缩技术作为连接他们之间的桥梁,会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


模型压缩和加速技术也已经在工业界广泛落地,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平台(如 TensorFlow)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也出现了很多开源的跨平台深度推理框架(如 Tensorflow Lite、百度的 Paddle Lite、腾讯的 NCNN、阿里的 MNN、华为的Bolt等)。

华为的模型压缩技术探索和实践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在几年前就开始研究模型小型化技术。和业界一样,先从计算视觉领域的模型和应用入手,迄今为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工作,如最近的在 CVPR 2020 上发表的 GhostNet 和 AdderNet,就是探索计算高效的视觉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 BERT 于 2018 年底发表,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NLP 团队随后开始了预训练模型的压缩研究,并于去年推出了TinyBERT模型。


TinyBERT是知识蒸馏技术在预训练语言模型压缩上的应用,技术创新之处在于:1)注意力蒸馏机制,使得学生模型能更好地模拟老师的推理过程;2)预训练和微调两个阶段的蒸馏,并在微调阶段加入数据增强的机制。

面向 Transformer 的蒸馏

现有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大多基于 Transformer 结构,蒋欣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 Transformer 的知识蒸馏算法。通过均匀选层的策略,新的蒸馏算法从老师模型中选择若干层与学生模型各层进行相对应的知识蒸馏(如下图 a)。面向 Transformer 结构的蒸馏综合考虑了不同类型层,包括嵌入层 Embedding Layer、转换层 Transformer Layer 和预测层 Prediction Layer。其中 Transformer 层的蒸馏尤其关键,其包含了基于注意力矩阵和基于隐状态的蒸馏(如下图 b)。通过这种新的蒸馏算法,原始的老师 BERT 模型中编码的大量知识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学生 TinyBERT 模型中去。另一方面,在学生模型构建上,TinyBERT 在深度(层数)和宽度(隐状态维度)的选择相比之前蒸馏算法会更加灵活。


两阶段知识蒸馏

为了充分迁移老师模型的语义知识,TinyBERT 学习包含通用性蒸馏(general distillation)和任务相关性蒸馏(task-specific distillation)两个阶段,分别在预训练学习阶段和任务学习阶段执行面向 Transformer 的蒸馏算法(如下图)。通用性蒸馏阶段使用预训练得到的 BERT-base 为老师模型,在大规模文本语料上进行知识蒸馏得到通用性的 TinyBERT。此阶段的蒸馏让 TinyBERT 学习到丰富的语义知识,提升了小模型的泛化能力。任务相关蒸馏阶段使用在任务数据上微调好的 BERT-base 模型作为老师,在增强的训练数据集上进行面向 transformer 的知识蒸馏算法,获得任务相关的 TinyBERT。在数据增强方面,提出了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 BERT 和词向量模型 GloVe 的词替换方法,让 TinyBERT 在更多的语料上学习,进一步提升其泛化能力。两阶段的蒸馏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通用性的蒸馏为任务相关性蒸馏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型初始;通过学习任务相关的知识,任务相关性蒸馏可以进一步提升 TinyBERT 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TinyBERT在只有原始 BERT 模型 13%参数量的情况下,推断加速达到 9 倍,同时在自然语言处理标准评测 GLUE 上获得原始 BERT 模型 96%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比当前其他主流蒸馏方法,TinyBERT 在只有 28%的参数和 31%的推断时间情况下,平均提升 3 个点以上。


除了效果上的提升,TinyBERT 有多种规格,可以适应云侧和端侧的不同硬件平台(CPU/GPU/NPU)。配合诺亚自研的端侧推理平台Bolt,TinyBERT 在手机芯片上实现了进一步加速,在手机端侧的推理速度可以做到低于 5ms。TinyBERT 目前已经应用于华为手机的语音助手中,支持多种语言。


此外,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还在不断拓展预训练模型压缩的更多可能性。例如最近推出了一种宽度和深度可伸缩的动态预训练模型DynaBERT,在该模型中,可以选择不同深度和宽度的子模型进行推理,可以达到“一次训练、多端部署”的效果。

模型压缩是工程问题

模型压缩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超大模型在实际落地部署中遇到的问题而生,因此它更应该被看作一个工程问题,而非学术科研问题。但现阶段模型压缩技术的落地尚未达到“理想阶段”,引发了一些吐槽,有观点认为目前学术界对部分模型压缩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场景中使用效果很差,因为很多方法没有考虑实际部署条件。当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模型压缩技术是否存在理论与应用间的脱节?


对此蒋欣表示,学术研究中的一篇论文,可能只关注了某种方法的创新,以及在某个指标(例如模型大小)上的评估,确实可能会无法适配当前的硬件和计算架构。但他认为这并不是脱节,如果这个方法有足够的收益,那么可能会牵引未来的硬件设计,特别是 AI 专用硬件。当然,为了更好的牵引学术研究,工业界和学术界应该合作建立更加可信和全面的评估基准,使得研究成果能被公平和全面的验证。总体上,蒋欣认为模型压缩方向工业界和学术界的 gap 不算大,甚至好于其他很多领域。


当然,模型压缩从科研到落地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研究者需要对底层的计算软硬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矩阵运算的机制、不同操作的功耗等;在实际场景部署时,需要熟悉部署设备的计算架构,才能进行充分的优化。只有算法团队与熟悉深度学习模型和压缩方法的硬件和系统工程团队共同合作,才能使得模型落地变得容易。

未来展望

当前模型压缩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尤其在工程方面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与底层软硬件实现结合的协同优化和设计,并综合评估模型在实际系统/设备上的精度、时延、功耗、适配成本等,是蒋欣觉得非常重要和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之一。另外,对于模型压缩的算法和理论,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很多问题我们还不知道答案。比如在 NLP 领域,常用的 Transformer 结构怎么压缩、在什么阶段压缩都非常值得探索。如何更深入的理解蒸馏、量化、剪枝、架构搜索等方法对于模型的泛化性、鲁棒性、可解释性、可迁移性的影响,也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由于深度学习在计算视觉方向的研究更早、更成熟,因此大部分模型压缩方法都会在视觉任务上验证,NLP 模型也会首先参考视觉模型上的做法,但有时候针对视觉任务展开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其他领域和任务。许多模型压缩方法可能达到了很高的压缩比,但往往并不能带来推理速度上的提升。许多压缩方法可以建构性压缩到一种指定大小,但并不一定能满足各种不同性能硬件平台的要求。


计算机视觉领域和 NLP 领域的模型压缩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NLP 领域主要是处理离散的序列数据,主流的模型架构(RNN、Transformer)与视觉模型(CNN)不同。随着研究更加深入细节,会有一些不同的方法出来。此外,“预训练-微调”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新范式,模型很依赖在预训练阶段学习到的知识,怎么保证在下游任务上压缩模型的时候不忘记或者破坏这些知识也很重要。除了自然语言理解(NLU)任务,还有一大类是生成(NLG)任务,这类模型的压缩也有其独特的挑战。蒋欣表示软硬件协同的模型压缩和架构自动搜索技术可能是未来突破的方向,而对于深度模型结构和优化算法的理论分析,将会是指导下一步突破的方法。


对于接下来的规划,蒋欣表示,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未来会持续在模型小型化的方向上做更多探索,重点方向包括视觉、NLP、语音、推荐系统、搜索系统、决策推理系统等。



延伸阅读:


《深度学习模型压缩技术的落地实践与创新》专题


2020-04-21 10:114894
用户头像
蔡芳芳 InfoQ主编

发布了 798 篇内容, 共 543.4 次阅读, 收获喜欢 2786 次。

关注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架构师第一周作业

丁乐洪

【建议收藏】18个适合程序员的在线学习网站,每个我都帮您试过了

田维常

学习 程序员 成长 网站

朋友被“卖”了两次:程序员,真的别去外包公司!

田维常

程序员 外包 外包公司

【原创】90%的人都不会做的一道笔试题

田维常

程序员 面试

极客时间架构师培训 1 期 - 第 5 周作业

Kaven

架构师训练营第五周课后作业

Gosling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架构师训练营第五周学习总结

Gosling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第五周作业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程序员是不是青春饭?年纪大了何去何从

田维常

程序员 青春饭

一致性哈希算法 Java 实现

escray

极客大学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课程作业

云南区块链布局

CECBC

区块链 大数据

年薪50万开发者相亲失败:程序员,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田维常

程序员 好好说话 不会说话

Spring Boot 过滤器、监听器、拦截器的使用

田维常

程序员 过滤器 拦截器

技术是否要追新?基于4点判断谈谈4点认识

田维常

程序员 技术 最新 技术追新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Sandman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作业

第一周学习总结

CraspLion

面试官角度,聊聊写简历这事

田维常

程序员 面试

牛逼的程序员,都长什么样?

田维常

程序员 牛逼

第一周学习总结

Alvin

学习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2组

【第五周】技术选型(一)

云龙

架构师训练营第 1 期 - 第五周总结

Todd-Lee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第四周作业

橘子皮嚼着不脆

第一周作业

阿呆

第5周 技术选型(一)总结

bearlu

架构师训练营第 1 期第 5 周学习总结

owl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架构师训练营第 1 期 - 第五周作业提交

Todd-Lee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Raft算法之快照篇

心平气和

raft 快照

数字人民币将如何改变金融生态?

CECBC

数字人民币

手把手教你理解决策树:从概念到应用

计算机与AI

Python 学习 决策树

第01周学习总结[架构师训练营第 2 期]

Airship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只争朝夕乘势上,不负韶华开新局——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今日迎来一周年

CECBC

区块链 数字经济

比BERT小8倍、推理快10倍,华为自研TinyBERT背后的模型压缩技术实践_AI&大模型_蔡芳芳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