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2周年特邀 100 位在产品、架构、测试、运维、人工智能、管理、编程语言、运营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在 App 内与用户交流互动。
InfoQ 特别整理了无码科技的产品经理邱岳(二爷)与用户的互动和问答集锦,分享给大家。
部落的朋友你好,我是邱岳,无码科技的产品经理,极客时间专栏作者。极客时间已经 2 岁了,今天我来部落和大家聊聊,搞一个传说中的 AMA(Ask Me Anything),大家关于读书和产品设计的问题都可以问我,其他的也可以问,毕竟是 Anything,根据池老师的要求,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能看到好问题。很荣幸能和极客时间一起,一起把部落打造为行业内最好的技术交流社区。
Q1:关注二爷很久了,一直被您深刻的洞察,幽默的画风感染。请问下,所谓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平时,无论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学习社群里,经常遇到针对问题本身,就会被各种 diss…那么,对于提问者,如何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提问?才能让问题更有价值…谢谢您!
邱岳:我觉得什么是好问题比较难定义,但至少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或贬损别人。比如「你有什么资格发言?你懂技术吗?」,或者「你知道我开发过多少成功的产品吗?」,充满敌意。
2. 不假思索的空泛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成为产品经理?」「我适不适合创业?」「社区怎么做?」,让人没法回答。
3. 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解决的客观问题。比如「string2 和 string 有什么区别?」「埃塞俄比亚是哪个大洲的?」,去查一下就好。
4. 两难问题,给有限选项,而且每个答案背后都有坑。比如「我跟你妈同时掉水里你救谁?」,我不能两个都救吗?
5. 反问句,「你不就是想骗我给你做这个需求吗?」「你做东西就不能动动脑子吗?」,职场上经常爆出这种话来的似乎很少有能成大事的。
想到再补充。
Q2:二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不一样的,能分享一下您的做笔记的习惯吗?给我们一个参考!比如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情况啦这些。我一般都会带一支荧光笔和一支签字笔,来区分重点和问题。
邱岳:我会把自己觉得特别有启发的段落划线,然后其中的一部分抄到读书笔记本上,也会把一些自己受到的启发和蹦出来的想法写下来,一般只用一支铅笔。
PS 我在书上写得最多的可能是「哈哈哈哈哈哈哈」……
Q3:二爷,请问你如何看待产品跟运营的关系?
邱岳:产品设计躯体,心脏血管神经系统,运营负责让这具躯体运转起来,心脏跳动血管运送氧气和营养,需要新鲜氧气时呼吸,需要营养时进食和消化。所以产品设计的东西需要是一个「可以运转」的系统,比如保证吸入的氧气进入肺部之后可以交换到血管中,并将浊气排出去;运营则负责把它运转起来,保证它呼吸和进食。
在设计和运转过程中如果发现彼此的工作有问题,需要双方协作调整、迭代、改进,互相谁也离不开谁。
Q4:二爷,想请教一下。如果想创业做一个产品,该如何选择产品方向呢?
邱岳:你觉得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件事情就像吃饭睡觉喝水一样平淡无奇插在你生活里你也觉得可以安之若素,即便不怎么赚钱,即便别人都觉得这事情很蠢。那或许就可以选这个作为创业方向。创业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表演,是过日子。
Q5:二爷你好,先后与团队小伙伴一起研发了几款针对线下培训机构的小程序,目前主打的是工具玩法,但是线下 B 端培训机构,他们更想要的是流量玩法,我们的产品不是平台,这就让我们没办法承诺自己的流量属性,虽然我们会有一些流量玩法,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机构主动去使用。所以在推广产品的时候,机构会拿我们与市场上同类的产品做对比。而且教培市场的产品同质化也很严重,在一两个细微的差异点,不足以激发机构的付费意愿。现在很困扰,不知道该如何用工具属性形成付费。有一个思路是承诺效果,然后先收钱,达不到效果退费。这种可以用收进来一半的钱操作 C 端运营,接着反哺 B 端培训机构,但是总的来说,这种方式会让公司运营很重,现在处于迷茫期,不知道如何操作。
邱岳:从我有限的经验来看,这样的情况确实很难,仅凭工具「好用」就想替换 B 端现有的服务商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能好用十倍。建议你换个用户群,建立一定的流量基础,然后再逐渐去跟这些有议价能力的人交易,但确实很难。
Q6:老师您好,我觉得我们公司的产品经理相当不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发出身的,这可能也很公司性质有关(传统行业),所以我想推荐他们学习一下,但是会不会挨打。哈哈,因为我觉得。产品经理也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然只会落后挨打
邱岳:建议尽量不要下「相当于专业」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只有开发出身的产品经理才「专业」,要是说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产品经理这个专业。
推荐他们学习会不会挨打,这跟你的推荐方式有关系,如果你说「你太烂了,赶紧去极客时间学学产品专栏吧」,确实可能会有一些不愉快。
但如果你换个方式说「我在极客时间看到一个叫邱岳的写的产品专栏,我感觉他的很多观点跟你很像,只不过可能你的想法更成熟一些」,那故事可能走向会不大一样。
Q7:请问老师,应届生第一家公司总觉得不顺心,公司氛围不喜欢,同事之间也很冷漠。最主要的平时的任务也接触不到什么难点,可能和做的业务比较边缘有关。只能自己平时去看一些博客或者视频去了解一些不懂的技术。需不需要去考虑跳槽,但是第一份工作没得到什么提升盲目跳槽我觉得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希望可以得到关于应届生提升自己和第一份工作换公司方面的建议。十分感谢。
邱岳:把你手头的那些「比较边缘」的业务做好,不论它多么简单,多么枯燥,多么「没有价值」。都把它做到超出期望,有口皆碑。
然后再考虑其他的问题,不论是跳槽,还是要求新机会,还是别的什么。
别遇到问题就想着跳槽,新地方也有一定会有新问题,难不成继续跳?
Q8:老师您好,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困惑了很久。
1.最近总是焦虑,感觉 java 领域的知识点太多,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很欠缺。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时候总是不够专一,每当学习了一部分的时候又觉得其他的领域也不懂又开始学习其它领域。多个领域一起抓这种学习方式是不是不好,因为来回切换学习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是我太焦虑了么,应怎么改进。
2.最近想专心研究消息队列,就目前工作 4 年的我,如果太过于钻研一个领域会不会偏科?应该怎么权衡?因为 Netty、Zookeeper、Redis、MySQL、Dubbo、虚拟机,这些领域我都还只是简单会用,感觉跳槽面试完全不够。
3.看书,读源码时,会仔细看每一个细节,这样进度会很慢,明知道不太好,就是不能够说服自己改掉这个毛病,很枯燥,求老师指点一二。
先在此谢过老师了。
邱岳:1. 你是太焦虑了,但谁不是呢,我也一样。我对这件事情的经验是要找到具体的主线,这个主线不应该是像「学习 Java」这样大而无当的信念,而是「做一个方便的藏书管理工具」这样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计划,给予这个主线,不断地尝试添加特性,优化性能,在这个过程中去学习,或许就不容易迷失。
2. 别把「跳槽面试」作为学习的目标,如果你对消息队列感兴趣,就去做消息队列相关的东西,可以是公司的项目,也可以是你自己的项目。如果你不用,只是依靠教程,恐怕永远只是「简单会用」,甚至也只是简单了解。
3. 我曾经也要读源码时,有一个小经验,就是「不要漫无目的地为了看而看」。比如举个例子,我曾经读 uC/GUI 的代码,是因为纵向使用 LCD 时,显存的刷新速度太慢,于是我带着一个目的是要尝试改写屏幕纵向使用时的刷新逻辑,并弄清楚原理。这样,从应用层的 API 一层一层 step in 扒下去,就不太容易枯燥。因为你很清楚要解决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好奇心和目的地会让你避免陷入每一个细节。
Q9:技术不一定转产品,但可以有产品思维。有些需求合理,但技术实现丑陋,或没有找到优雅的方式,怎么平衡?
邱岳:先用丑陋的方案实现需求,再悄无声息地换成更优雅的方案,如果暂时找不到,继续找。
Q10:邱老师,您好!运维怎样培养自己的产品意识,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邱岳:我对运维不太了解,或许可以从日常的指标监控和资源利用率之类的报表界面开始,找到自己的用户(可能是开发或采购部门的同事),用合适的界面(可能是图表界面)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业已存在的问题(比如资源浪费或对服务容量的预估不足),最终达成一些目标(比如节省成本或提高稳定性),班门弄斧,仅供参考。
Q11:都在说产品和技术,但其实产品和设计师之间也会有沟通上的问题吧,而且设计师多数都对自己的设计比较执着,比如美感、配色等等(体验设计可能也会存在)。想问问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组乐队是不是也是提升产品经理艺术细胞的方法之一?
邱岳:只能靠沟通,设计师不是产品经理的乙方(其实团队中没有谁是谁的乙方),不要颐指气使,需要相互信任,在某些时刻产品经理要学会妥协。
因为设计师对设计的把握能力是从内到外的,而产品经理大部分只能从外到内去发表见解。
审美非常重要,了解和接触艺术可能是建立审美体系的方法之一。但组乐队应该没有特别大的作用,你看很多地下乐队的那个歌词写的。。。
Q12:1.职场,有被打压过,有过被人欺,那时也没有辩护过,就有一点不爽,现在 是可以怼回去的,一直没去做,换位下 得出结论:不评价别人,不给 ta 人打标签,我的问题是 环境和处境不一样,心态不一样,人的意念经常会很混乱,时常担忧,除了慢慢寻找方法试错,二爷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以及有什么好方法走出来。
2.职场,作为技术人员,怎么拥有一些 产品思维,除了参与项目谈论和专业人员讨论,二爷还有那些好建议。
3.职场,换工作是在公司高速发展还是朝不保夕的时候准备,这里不考虑 其他因素,只考虑所在公司的情况,如果 公司高速发展离开是不是很傻,如果公司处于 夕阳行业、走下坡路 时出走,对自己是好,是不是说自己可以共富贵、不能患难,补充:不是真的换工作,只是想到了这个问题。
4.职场,公司还好,部门一般,部门领导也一般,怎么发展了。
5.职场,人轻言微时,怎么让提出的建议被关注。
6.职场,与同事一直有矛盾,怎么和平共处。
7.生活,技术人员怎么找妹纸,二爷和妹纸给些好建议呗。
万能的二爷,随便挑选问题 回答。
邱岳:1.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依然耿耿于怀,过去的就过去吧,别再挂怀了。
2. 观察、思考、模仿、独立做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另外也可以多读点书或专栏。
3. 在 LinkedIn 创始人的第一本书(我忘了书名了)中,他(人名我也忘了)说,换工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前的工作 A 做得很好,而想要换去的那个工作 B 更好;另一种是当前的工作 A 做得不咋样,而要换去的那个工作 B 也不怎么样,只是看起来比 A 强一点。他说,永远在前一种情况换工作。
4. 换个部门。
5. 通过别人的嘴说出来。
6. 解决矛盾,或者不要让矛盾影响工作上的合作,下班回家各找各妈,你们不需要互生情愫才能共同工作。
7. 知道吗,有很多妹子希望找程序员做男朋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出去接触人,而不是希望可以在 IDE 里 new 一个对象。
啊,排着回答完才发现可以挑着回答,还是要先审题啊。
Q13:二爷,您好。机缘巧合下转了产品,特别感谢您的两个专栏提供了不少帮助。想请问下产品在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之间更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否有“更倾向”哪边的情况呢?以及产品岗位对架构、程序要了解的多深入?
邱岳:大而化之的说:产品应该理解业务,从产品的角度去推动业务成功。
在这个目标下,产品经理要能够协调开发部门确保开发资源最有效的投入到开发中。
没有倾向谁的说法,大家只是革命分工不同。即便有倾向,也应该是倾向事,而不是倾向于人或倾向于立场。产品不一样,需要了解的深入程度也不大一样,但总的来说,了解比不了解好,多了解比少了解好。
Q14:自己的某个小程序开发到一定程序,感觉好像没什么可做的了,您不知是否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邱岳:如果你只做一支手表,做完时分秒针和表盘以后,确实就没什么可做的了。
但如果你做的是一个「计时工具」,那还可以做日期、秒表、倒计时和闹钟功能。
如果你在做的是「解决人时间观念的解决方案」,那可以做的事情就海了去了。
所以问题在于,你要做的究竟是一个具体的特性集合,还是一个场景,还是解决一类问题。
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不是「一个支持合并付款的购物列表」。
大概是这个意思。
Q15:二爷,您好,我问一个关于读书的问题哈。我一直也关注二爷的专栏,也在您的知识星球里,但觉得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挺大的问题:读书慢。买了很多很多书,拿起来读并读完的极少。很多时候一本书读完一两章就没接着读下去了。考虑到原因,可能是不够专注,目的性不强,亦或没有兴趣,不过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我看书实在太慢太慢了— 算是默读的方式吧。请教二爷,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在不降低阅读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阅读的速度么?或者 二爷您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吗?谢谢二爷。
邱岳:这可能是个挺普遍的问题,也需要回答得比较长,所以我要斟酌一下答案,回复晚了一些,勿怪。我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解决的,我给你几个小建议,希望能有点帮助和启发。
1. 别急着给自己「定罪」
我不觉得这是个「挺大的问题」,这算什么问题呢?连不读书都算不上多大的问题,不必有焦虑和挫败感。满腹经纶始于毫末,心情放松一点更利于问题解决,
2. 先放下读不下去的书,跳过读不下去的章节
很多书读不下去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书的问题,或是你跟书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有时遇到尚不适合自己的书,或不值得读的烂书,就不要强迫自己读下去了,白白浪费时间,还影响心情。也有可能书是好书,但阅读难度比较高,比如上手就读《尤利西斯》,当然会有些辛苦,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阅读这类书的技能。培养阅读能力就像爬山,即便强悍如亚历克斯·霍诺德,也没有直接去爬酋长岩。不妨先从一些轻松一点的读物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拾级而上,再去读那些难啃的经典。
3. 每次只读三页
我曾经看到一个说法,关于如何去做很重要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方法很简单,就是告诉自己只做五分钟就好。很多时候只要坚持做了五分钟,我们就能够进入状态,继续做下去了。而如果没有坚持下去,只做五分钟也很好,起码这是一个「完成了任务」的暗示。读书也是一样,我们焦虑于读书不够快,可能是因为我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希望尽快读完它,所以只要我们还没有读完,就会着急。于是不断关注阅读进度,而不是关注于书的内容。
后来我借用了这个办法,每次有时间读会儿书,我都告诉自己只读三页就好,以三页为目标,心态会放松很多,经常就可以读出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即便真的只读了三页,阅读碎片积少成多,其实一本书也很快就可以完成。
4. 出声读,用手指指着读
很多关于读书的理论都建议读书时不要出声,也不要默读,这是因为文字先转变成声音,再由听觉神经进入脑子去理解,效率不如让文字直接通过视觉神经进入脑子。所以养成出声或默读的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而我的建议却恰恰相反,要出声(或动一动嘴唇在心里出声),而且要用手指引导视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最多的精力,让我们更容易在阅读中集中注意。有时候我们手里捧着书,眼睛盯着纸,脑子却开始走神,进入无意识的神游状态。所以如果我们能调动尽可能多的脑力,眼睛盯着看,嘴里跟着读,耳朵竖着听,就没有余力走神儿了,更容易集中在阅读上。我在难以集中精力的时候就会这么做,读上一两页进入状态之后,再改为默读或跳读,稍稍提速。
5. 动笔
这是我的个人阅读习惯之一,跟出声和用手比划有些类似。对我来说,不动笔是很难阅读的,有时我会画线,有时我会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想法,这会让我始终跟书有互动,从而更容易集中精力。而且留下的标记和笔记,还能够引导我重复阅读同一本书。
6. 假想跟作者互动,挑战他
我在读书时经常带着挑衅的状态,作者说什么我就努力举出反例,或挑他的逻辑漏洞,质疑他的论述过程。进入一个假想的「辩论」状态,从而避免读浮于书,不知所云。这也是我评价一本书的方法之一,如果我提出的质疑作者能很快在后面的文字中接住,我就会偏向于认为这是一本更加深思熟虑的好书。否则,我难免会怀疑作者写得匆忙,或思虑不周。
7. 在书中找到抓手
为什么我们读书过眼就忘,难以留下印象?为什么很多书看着觉得有道理,却没办法在现实中实践?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在书中找到生活的抓手。如果可以带着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去读书,我们会更容易深陷其中。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找一个抓手,把书中描述的人想象成身边的人,或把书中描述的困局想象成身边的困局。让亲身的经历在书中浮现,书对我们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了。不要让书和生活成为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8. 再读一遍
只要书不是太糟,我几乎会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立即重新读一遍(小说除外),而第二遍读同一本书的收获往往比第一遍还要大一些。第二遍读书不会字斟句酌,而是根据第一遍读的时候留下的标记,相对快地整体通读。看看之前留下的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也看看整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框架是什么样子。也会随手记下值得摘抄的段落和读后感。
9. 把手机放得远一点
你也可以把手机放在身边,但控制自己不去动它,只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无谓地消耗自制力,眼不见心不烦,放远一点好了。其实有很多关于阅读技能的书,以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代表,大可以找几本来读一读。你不需要系统学习某一个流派的全套阅读方法,只要捕捉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阅读技巧,立刻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就可以了。当然,也包括上面的 9 条。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帮助。
Q16:二爷,如果让产品经理去带一个开发团队,你有什么建议吗?
邱岳:1. 尊重和信任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而且需要小心翼翼地经营和投入;
2. 宁愿过度沟通也不要少沟通;
3. 重大技术决策向外寻求咨询;
4. 主动学习技术。
2 年时间,极客时间已经为用户交付了 94 门课程,涵盖产品、架构、测试、运维、人工智能、管理、编程语言、运营等多个领域。9 月「部落」上线后,用户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讨论的聚集地。欢迎你加入「部落」,和大咖们共同探讨技术问题,和我们一起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