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17H2 开始,“夜跑 + 晨读” 的工作模式开始变得不够牢固,“夜跑” 还行,无论多晚到家基本都能跑个 30min 以上,“晨读” 却有点懈怠,我暂时把它归功于 “天气比较热” 吧,至少能够让我的内心找到一些平衡。
话题的由来
为了调节口味,近期的晨读从原有的 村上春树大选集 改为了技术类公众号碎片化浏览,由于工作的需要,在选题上着重对「分布式数据库」的开源框架或架构信息进行拜读,在阅读完「当当开源 Sharding-jdbc,轻量级数据库分库分表」后,结合近年来在平台化演进过程中的点滴进行了思考
先从几个常 ‘听’ 疑问开始:
提疑问:“为什么非要自主研发?”
我觉得:“下载 Redis 用起来就行了呀,集群及高可用方案官方都提供了,很成熟”
提疑问:“为什么要增加代理层?”
我觉得:“将 SDK 再次封装下,并把配置外移,便于维护就可以了呀”
提疑问:“为什么要集中化管理,环境统一?”
我觉得:“违背了分布式的基本原则啊,当然应该‘逐一部署,各个击破’啦”
提疑问:“为什么总要变更 SDK?”
我觉得:“能不能你们升级别影响我们?测试没资源,而且自动化覆盖率也不够,没法做到全面回归”
这些疑问和见解,在许多公司的平台化演变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当然,纯靠 “堆人+堆机器” 打通关的也不在少数,甚至一年之间系统重构过 2-3 次的也不在少数
在 「GTLC - Open Space」资产配置时代来临,平台化演进中的问题与挑战 的文章中我提过,互金业务背景的 IT 演变,多半运行在 “先污染,后治理” 的轨道上,区别无非就是「按技术岗位的横向污染,还是按照业务条线的纵向污染」罢了。
面向运维,还是面向开发
当今 DevOps 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只要 IT 技术话题中不包括 AI、大数据、云或 DevOps 这样的热门词语,那还是闭上嘴巴,免得遭来白眼;
活在当下,正视前方
大部分从事于以业务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的小伙伴们,还是需要时常的低下头,摸着自己的前胸问问自己 “本月的目标实现了吗?是否偏离了初始的目的?”
就像近期我们团队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日子还要过下去是吗?先把把你那些飘在空中的东西搁一搁行吗?”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 “问题驱动” ,“聚焦型人物性格”,甚至是 “不懂规划与掌握未来”,规划人人会做,关键是如何能够 「在仰望心空的同时,坚定不移的脚踏实地」,所以需要结合 “自身的业务特点、历史发展历程、技术文化价值观”之后,再来其他的
原因 - 选择面向运维(策略)
技术松耦合:轻量级 SDK,把更多的逻辑与规则放到代理层实现;
产品化理念:「缓存系统」与 「支付系统」,都是一种产品,只是服务对象不同;
快速化迭代:每个系统之间都能够独立发布,就算大版本升级也尽量互不干涉;
快速化部署:当出现故障、冗余或性能需求时,能够更快、更灵活的变更规则与逻辑;
理由 - 难以面向开发(痛点)
发布模式:暂不支持「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
业务线多:资产配置时代,每类产品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如保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
测试方式:黑盒测试占比极高,自动化测试正在路上;
历史累计:从一个程序,变成一坨程序,变成一大坨程序,连用的 JDK&第三方包都不一样,更别说开发框架了;
资源投入:人力资源与时间资源都紧靠业务需求,污染的速度大大的超过治理的速度;
结束语
上面的「原因」与「理由」,只是一个总结,大体的思路其实在 「GTLC - Open Space」资产配置时代来临,平台化演进中的问题与挑战 中也提到过,只是视角不同罢了,如果遇到相同的业务场景与处境,大可直接套用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认为分享更多代表着一种经验的传承向往,为什么说是向往?因为你表达的是你自己,和别人没有半毛钱关系,大量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经验只能用来借鉴、开脑洞,如果直接拿来就用,那恭喜你,你又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本次文章的废话显然多了一些,把他理解为唠叨也行,称述现实也罢,希望这些话给大家或是我自己一种启发,一种标记,一种沉淀……
本文转载自头哥侃码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SmpWvpcXbqOVOrXUvZzIA
活动推荐:
2023年9月3-5日,「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北京站」 将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办。此次大会以「启航·AIGC软件工程变革」为主题,策划了大前端融合提效、大模型应用落地、面向 AI 的存储、AIGC 浪潮下的研发效能提升、LLMOps、异构算力、微服务架构治理、业务安全技术、构建未来软件的编程语言、FinOps 等近30个精彩专题。咨询购票可联系票务经理 18514549229(微信同手机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