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阿里云可观测智能化探索——从智能告警到利用 LLM 实现自然语言转 PromQL

  • 2024-07-24
    北京
  • 本文字数:7604 字

    阅读完需:约 25 分钟

阿里云可观测智能化探索——从智能告警到利用LLM实现自然语言转PromQL

随着 IT 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运维和监控领域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长。AIOps 已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有力工具,能够帮助自动化和优化监控流程,并显著提高效率。


在 6 月的深圳 ArchSummit 架构师峰会上,来自阿里云高级算法工程师陈昆仪博士,分享了关于阿里云在可观测智能化上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智能算法在系统异常检测和故障根因定位方面的应用,如推荐告警阈值、时序预测算法、定位异常服务以及分析错误或缓慢的调用链。此外,还将介绍如何利用 LLM 将自然语言自动转换为 Prometheus 查询语言(PromQL)的技术,简化了查询构建的过程。(以下是演讲整理)



我是来自阿里云可观测团队的高级算法工程师,我将从算法工程师的视角来介绍整个 AIOps 在阿里云可观测中的落地和实践。


今天的分享将涵盖以下几个模块:首先是简要介绍 AIOps 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从一个告警说起。接下来是 AIOps 在系统异常检测和故障根因定位方面的应用,最后是我们在大语言模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先来看一下 AIOps 在智能告警中的应用。从一个熟悉的告警入手。某位同事正在愉快地吃饭时收到了一个告警事件。他会首先进行告警认领和问题排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接下来,他会确定根因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需要回滚,解决问题或修复 bug,最后关闭告警并进行告警复盘。表面上看,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但在现实中非常复杂。


首先,在配置告警时,我们往往不知道要对哪些指标配置告警。此外,许多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也会产生大量告警,这些告警需要降噪和聚合。对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尤其是像淘宝这种拥有数千个微服务的系统,一个下游应用的问题可能会引发大量告警,难以找到重点。另一个难点在于确定根因和影响范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那么,AIOps 能为大家解决什么问题呢?首先是异常检测,我们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好地配置阈值,包括静态阈值和动态阈值,以及基于算法和模型的异常检测。其次是 AIOps for 异常根因定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和实践。AIOps 主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 AIOps 在系统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我们先说一下总体的情况:异常检测的算法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于指标的异常检测,成本最低,能够覆盖大部分场景,是工业界最常用的。第二类是基于日志的异常检测算法。日志的复杂性和数量往往非常大,用日志进行异常检测的成本在工业界几乎是不可接受的,除非采用基于关键词识别的方法,例如检测到 error 或 exception 时触发告警。然而,更高级的日志异常检测算法需要提取大量的模板,并分析日志模式。当出现新的错误模式或某个模式的计数显著变化时,触发告警。虽然这种方法的成本较高,但其上限也较高。


第三类是基于 trace 的异常检测算法,这类算法的成本也很高。trace 通常用于定位非常细节的问题,一般不会直接对 trace 进行异常检测。第四类是学术界常见的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异常检测算法,这类算法的理论性能最高,但成本也最高。即使我们能够接受高算力成本,客户未必愿意承担由延迟带来的成本。刚才有位同事提到,如果对大量的 trace 进行异常检测,所需的时间也会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从阿里云的实际应用角度来看,我们推荐基于指标的异常检测算法。它的成本低,能够覆盖大部分常见场景,是工业界常用的一种方法。



然后我来介绍一下这些难点,第一个就是各种各样的指标曲线,这个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仅仅是平均响应时间这一种指标,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曲线形态,我们把不同形态成为不同的 pattern。然后我们要对这么多种指标做这个异常巡检的话,其实误报率也有可能引发非常多的误告警,解决办法我后面会说。



第二个问题是节假日效应带来的特殊关注。节假日效应指的是调用量在工作日和休息日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例如,对于打车平台和共享单车平台,工作日的调用量通常远高于节假日的调用量。此外,在特殊节日如春节期间,调用量会显著下降。如果使用普通的异常检测算法,可能会导致误报。一般来说,检测算法会先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检测。如果仅基于工作日的模式来预测周末的模式,容易引发误报。


直播平台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在大主播上线时,会出现非常不同寻常的流量模式。我们还有一个出海客户,他们在对 QPS 指标进行预测和异常检测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们的客户中有很多是穆斯林,而穆斯林每天的祷告时间不固定,导致流量在祷告期间突然下降。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常常因为小问题被叫起来检查系统是否正常。



下一个问题其实是,前面提到的两个难点决定了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还没有找到一种通用的检测算法。可以将检测算法分为几类:统计算法、时序预测分解类算法、机器学习算法等。这些算法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例如,最简单、最基础的 k-Sigma 算法在处理 CPU 使用率、磁盘使用率、成功率、失败率等方面表现较好。预测类算法通常在处理流量型指标(如 QPS)时效果较好,可以解决一些统计算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经过实际应用,预测类算法也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一些研发人员使用较为经典、传统的算法,比如同比算法。很多客户的告警阈值就是这样配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会带来很多问题。举个例子,有个客户配置了一个环比算法:如果当前的调用量比前 5 分钟的调用量下降了 30%,就会触发严重告警。然而,某天晚上,该客户的订单系统在凌晨 3 点收到一单,之后长时间没有订单,结果系统立即触发大量告警。这就是现实中的问题。



我们的方案其实在思路上比较简单直接,细节也不复杂。我们采用融合多种模型的方法来进行检测。为了应对节假日效应,这不仅包括天周期的节假日,还涵盖小时级别和分钟级别的周期性变化。我们会对时间序列提取不同的特征,例如 10 分钟特征、一小时特征、三小时特征、一天特征和一周特征。如果某个时间点对前面的数据来说是一个突增,但每天这个时间点都会出现相似情况,那么它就不应该触发告警。


此外,我们综合使用多种算法。首先,对指标进行分类:如果是平稳型曲线,适用于某种算法;如果是周期性或季节性较强的,适用于另一种算法;如果没有明显特征,就采用普通的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投票策略进行综合考虑,例如,第一个算法认为有问题,第二个算法认为没有问题,最终得到一个综合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大幅减少误告警,另一方面当检测出问题时,我们也能明确是哪种算法识别出了问题。这使得我们在修复和维护时更加方便。



这是我们对一个传统 AIOps 基于这种指标的异常检测算法的一个比较大的 summary 时间关系,也比较常见。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 AIOps 在故障根因定位中的应用。实际上,这里的算法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维度下探定位类算法,当多维度的 KPI 发生异常时,如何定位到根因维度。这方面的研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许多尝试,较经典的一类是利用曲线对比。如果熟悉 Prometheus 和 Grafana,可以看到我们的那些指标(metric)实际上都打了不同的标签。例如,我的 RT(响应时间)是来自哪个主机、哪个应用、哪个接口。如果使用容器,还会包括 Pod ID。应用整体的指标往往是多条最细粒度的 metric 的总和。如果整体错误率或响应时间发生突增,由于这些指标是多个细粒度指标的总和,那么问题肯定是由某一个具体的细粒度指标引发的。


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这一类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当一个汇总维度的 metric 发生突增或突降时,应该能够追溯到具体的组合引发了这次异常。这类算法包括 attributor、Squeeze 和 Hotspot 等等。


第二类是关联辅助定位算法,它主要利用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计算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如果某个指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应该能够关联到与其标签相关的其他 metric,然后检查是否由这些指标引发了故障。


最后一类是我们自己实践中发现最有效的,即利用拓扑和调用链路进行定位。当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 trace,我们可以根据实时调用关系,发现当上游应用出现问题时,是由哪个子服务引发的。通过不断向下追溯,最终定位到具体的子服务。实际上,这个过程可能会涉及上百甚至几千个服务。



这是我们 ARMS Insights 的自动根因定位能力,其准确率可以达到 80% 以上。它解决的问题是,在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架构的一个应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调用成百上千个服务。我们需要以快速、准确、低成本的方式定位根因。例如,服务 1 调用了服务 2、3 和 4,服务 4 又调用了服务 5 和 6,并且这些服务部署在不同的主机上。当上游应用发生异常时,我们需要确定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服务 5 的响应时间(RT)突增,引发了服务 1 的异常。这种情况下,服务 5 的 RT 突增可能是由于其部署的那台机器上的流量爆发所致。



如何快速从上游应用定位到最下层的根因?我们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且实用的算法,并通过线上案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 89.6%。我们的思路是在垂直方向上逐层下钻。在每一层下钻时,我们利用归因算法保留最有可能导致异常的几个业务,再继续往下钻取。这种逐层下钻的方法相比于一些其他尝试,如一开始就提取整个调用拓扑并使用随机游走算法进行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方法不仅延时较低、成本更低,而且准确率更高。



关于上面的根因定位,我们可以精确到服务级别,但如果要定位到代码级别或 SQL 级别,则需要更多的信息。例如,需要异常分析插件或数据库分析插件等额外工具。之前,我们的开发团队硬编码了一棵大型的决策树,用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查,比如判断是否是一台 ECS 或 ACK,或者是其他服务。如果需要更细粒度的定位,例如方法级别,可以通过开启 profiling 来实现。这些规则虽然有效且精准,甚至比直接使用算法或大模型更可靠,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引入新的场景时成本较高,并且可能影响之前场景的准确性。



我们也尝试了一些用大模型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通用性的问题,尝试下来比较靠谱的思路,引用今年清华的数据库一篇论文,也做了非常多的优化,利用大模型做 RCA 其实思路都一样,就是先有一个运维手册。



我有很多的文档,包括运维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当遇到某个问题时需要的告警,以及如何拆解任务、使用哪些分析插件等步骤。首先对这些语料进行规范化处理,当实际收到一个告警时,我们采用普通的 RAG 方法,对相关的语料进行召回,并生成一个实时决策树,然后逐步检查各个指标,最终找到根因。这是一个理想的学术愿景,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公司可能没有完善的运维手册,尤其是我们的公有云用户。另外,如果使用的是自己开发的工具和功能,这些很可能不会出现在故障手册中,因此,要实现定制化的通用 RCA(根因分析),必须设法规避对故障手册的依赖。


另外,目前还有一些流行的 MoE(多专家)模型,通过多个专家综合判断异常的原因。这些专家根据 CPU、内存、工作流 I/O 等方面进行分类,但在现实中,这种分类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



我们调研发现,使用大模型(LLM)调用函数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方向。阿里云的通义实验室也开发了一个服务,专门解决大模型如何调用自定义工具的问题。我们测试发现,函数名识别的准确率能达到 80% 以上。例如,如果你定义了一个函数,包括其名称、描述和参数等,它能够识别并调用这些自定义函数。这表明,大语言模型虽然主要基于从网上获取的静态知识,但为了分析实时的可观测数据,仍然需要实时分析工具。单靠静态知识并不现实,但结合实时分析工具,效果是可信的。


另外,Meta(前 Facebook)也有类似尝试,使用纯 RAG 方向和有监督的微调(SFT)方法。他们使用一个大约 2B 的开源模型,加上一些与函数相关的问答,通过微调后,函数名和参数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这些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方法和实践。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去年 10 月发布的一个功能,即用大语言模型实现的自然语言转 PromQL 的智能机器人。



首先,什么是 PromQL 查询语句?它是一种专用于时序数据库 Prometheus 的查询语言。运维工程师可能更为熟悉它,因为 Prometheus 已成为云原生时代 Kubernetes 指标数据的事实标准。通常在可观测性平台上,尤其是基于开源工具的系统,数据都会上报到 Prometheus 数据库,并通过 Grafana 展示各种指标。


PromQL 与传统 SQL 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查询语法。SQL 使用的是 SELECT ... FROM ... WHERE ... 结构,而 PromQL 则包含许多加减乘除及逻辑运算。例如,计算过去一分钟内平均响应时间最长的前 10 个应用的 PromQL 查询语句:


topk(10, sum(rate(ARMS_HTTP_request_duration_seconds_sum[1m])) by (app) / sum(rate(ARMS_HTTP_request_duration_seconds_count[1m])) by (app))
复制代码


这里使用了一些算子:初始指标是 ARMS_HTTP_request_duration_seconds_sum,然后通过 sum 聚合数据,再根据应用的总请求次数计算平均响应时间,最后通过 topk 函数筛选出前 10 个应用。这与传统的 SQL 在语法上有很大区别。


接下来,介绍为什么需要一个 PromQL 生成机器人。首先,PromQL 语法复杂。其次,不同团队上报的指标名规范可能不一致,指标名本身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理解这些指标名变得困难。人工编写 PromQL 查询语句需要参考大量文档,了解每个指标名的含义,对于配告警或配置仪表盘非常耗时。最后,对于运维人员来说,PromQL 是一个常用的查询工具,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机器人来简化这一过程。



好,我们决定使用大模型进行 PromQL 生成了。接下来需要考虑一个新问题:我们是对大模型进行微调,也就是打造一个专属于我们的模型,还是使用现成的大模型,通过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来自动召回相关提示词(Prompt),我们选择了后者,即检索增强生成(RAG)。


在做这个决定时,我们进行了如下考虑:


  1. 性能:同行、学术界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 RAG 的性能在大多数场景下不会比 SFT 逊色,甚至更强。

  2. 成本:如果采用监督微调(SFT),我们需要修改神经网络的参数。这意味着每次引入新语料或新指标名时,都需要重新训练大模型,成本较高,且性能不可控。

  3. 可解释性:使用 RAG 可以展示模型使用的文档依据和结论来源,而微调后的大模型则相对更像一个黑盒,解释起来更困难。


因此,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选择了 RAG 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还能更透明地展示推理过程。



接下来,我们确定了要使用 RAG,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提示词(prompt)最有效?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点。最初,我们以为只需添加与领域相关的提示词即可。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例如,我们曾经将 PromQL 的官方文档作为提示词提供,但结果发现准确率不到 10%。


原因有两个:


  1. 指标名不一致:我们的系统中使用的指标名与文档中的指标名完全不同。

  2. 文档过长:当遇到问题时,大型语言模型(LLM)难以有效分析长文档。生成式转换模型仅在提供足够例子的情况下,才能生成合适的 PromQL 查询。因此,仅依靠文档并不可行。


我们尝试了使用开源问答社区 Stack Overflow 中的 PromQL 相关问答,效果有所改善,但准确率仍仅为 10% 左右。这是因为社区的回答质量参差不齐,并且一些使用的 PromQL 运算符已经过时。文档中的指标名与 ARMS 系统中的指标名仍然不匹配。


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收集了 ARMS 用户关于 PromQL 的问答,但未加入对 PromQL 的解释。结果发现,大模型依然难以学习,因为 PromQL 语法复杂,且其泛化能力较差。


最终,我们参考了 Google 发布的 Chain-of-Thought 方法。该方法已被广泛引用并证明有效。Chain-of-Thought 的核心思想是将生成 PromQL 查询的过程逐步记录下来,逐步推理。我们发现这种方法非常适合解决 PromQL 查询生成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Chain-of-Thought 方法在 PromQL 查询生成中的应用。这个方法利用推理步骤的知识来生成查询。例如,假设我们需要写一个 PromQL 查询,以获取过去 5 分钟内平均响应时间最长的前 10 个应用。以下是步骤:


  1. 定义查询目标:明确要编写的 PromQL 查询,确定查询内容为过去 5 分钟内平均响应时间最长的前 10 个应用。

  2. 计算总耗时:首先需要计算每个应用在过去 5 分钟内的总耗时。

  3. 计算调用次数:然后计算每个应用在过去 5 分钟内的调用次数。

  4. 计算平均响应时间:将总耗时除以调用次数,得到平均响应时间。

  5. 排序与筛选: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平均响应时间对应用进行排序,选出前 10 个应用。


通过这种逐步推理的方法,生成的 PromQL 查询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未来即使遇到其他指标的查询需求,例如计算错误率,也可以应用类似的推理步骤。



下面是我们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离线系统和在线系统。在离线系统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关于 PromQL 的问答示例,并将其转换为 Chain-of-Thought 的提示词(Prompting)。这些示例经过标准的嵌入(embedding)处理,首先进行文本切割,将其转化为不同的问答对,然后进一步转换为向量,并将这些向量存储到专用的向量数据库中。


当用户提出问题,例如“编写一个 PromQL 查询,以获取过去 5 分钟内平均响应时间最长的前 10 个应用”时,系统将该问题转换为向量。使用与嵌入模型相同的模型,这些向量在向量数据库中进行语义检索。检索结果返回与响应时间相关的 PromQL 向量,然后系统会选择最相关的前 k 个向量,并将其还原为提示词。最后,将提示词与用户的问题一起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以获得最终的结果。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当前的系统已覆盖超过 20 个场景,准确率超过 80%。即使对于无法完全准确生成 PromQL 的例子,系统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正确的指标名和所需的算子。此外,新场景的覆盖也在快速进行中,用户可以随时体验我们的线上服务。


除了 Text 转 PromQL 的功能之外,我们也探索了 AIGC 对可观测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利用大模型进行任务拆解和规划,召回相关函数,并生成分析管道,以实现定制化的根因分析应用。当前,许多厂商正在探索使用大模型来开发各种智能体(Agent),这些代理包括用于异常检测的 AIOps Agent 和知识问答等等。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我们的团队还建设了 LLMOps 的产品。也就是针对大模型应用的可观测。在该场景中,除了关注传统的关键指标如响应时间(RT)和错误率外,更需要关注每次问询时所召回的具体语料及生成答案的过程。如果系统中包含了各种工具(tools),还需确认这些工具的参数是否被正确调用。这些信息通常需要通过定制化的埋点来收集,以便为研发人员提供优化应用和系统的依据。这个产品目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面向外部客户开放。


会议推荐


AICon 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为资深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群搭建深度交流平台。汇聚 AI 和大模型超全落地场景与最佳实践,期望帮助与会者在大模型时代把握先机,实现技术与业务的双重飞跃。


在主题演讲环节,我们已经邀请到了「蔚来创始人 李斌」,分享基于蔚来汽车 10 年来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聚焦 SmartEV 和 AI 结合的关键问题和解决之道。大会火热报名中,7 月 31 日前可以享受 9 折优惠,单张门票节省 480 元(原价 4800 元),详情可联系票务经理 13269078023 咨询。



2024-07-24 17:189501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flutter系列之:如丝般顺滑的SliverAppBar

程序那些事

flutter 程序那些事

Java培训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小谷哥

Java开发技术很难吗?

小谷哥

FLStudio21.0.0水果官方中文版发布功能介绍

茶色酒

FLStudio21.0.0

北京同仁堂两大名牌品种亮相帝都

联营汇聚

喜报 | 秒云获评2022(第二届)“金信通”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优秀案例

MIAOYUN

金融科技 解决方案 信创

演讲实录|OpenMLDB 与阿里云 MaxCompute 生态集成

第四范式开发者社区

人工智能 数据库 开源 时序数据库 特征

重磅 | 九科信息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原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

九科Ninetech

【IntelliJ IDEA】【SVN】SVN详细的介绍和Idea中如何使用SVN

No8g攻城狮

ide svn Git Submodule git fetch IDEA DeBug

数据生态第四弹 | OpenMLDB Hive Connector,架构起数据仓库到特征工程的生态桥梁

第四范式开发者社区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数据库 开源 特征

2022-12-12:有n个城市,城市从0到n-1进行编号。小美最初住在k号城市中 在接下来的m天里,小美每天会收到一个任务 她可以选择完成当天的任务或者放弃该任务 第i天的任务需要在ci号城市完成,

福大大架构师每日一题

算法 rust 福大大

Verilog 时延与过程结构

芯动大师

Verilog语法 Verilog延时 Verilog过程结构

Flink核心组件

穿过生命散发芬芳

flink 12月月更

在成都培训web前端哪有比较好的机构

小谷哥

“智造新未来”欧比护理智造总部奠基仪式

联营汇聚

卡塔尔世界杯出现了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动作轨迹捕捉等黑科技。

汀丶人工智能

12月日更 12月月更 世界杯黑科技

RocketMQ 在网易云音乐的实践

Apache RocketMQ

RocketMQ 消息

React 之 Context 的变迁与背后实现

冴羽

JavaScript 源码分析 前端 前端框架 React

KCL - 让 Kubernetes 资源清单管理更容易

Peefy

编程 Serverless Kubernetes #开源 #DevOps

【前端相关】服务端渲染和客户端渲染的比较

No8g攻城狮

CSS css3 前端 js 前端框架

JDK自带命令优化

@下一站

代码优化 12月日更 12月月更 jvm优化 java程序优化

易观分析潘玉宇:信贷全流程化监管将成行业发展重点,银行间联合风控程度将逐渐加深

易观分析

银行 普惠金融

时序数据库破局开放探讨

YMatrix 超融合数据库

物联网 时序数据库 超融合数据库 数据库架构选型 YMatrix

YMatrix:超融合数据库如何在泵车智能运维场景实现 One for All 价值

YMatrix 超融合数据库

智能运维 三一重工 超融合数据库 智能化运维 YMatrix

架构实战营 2-6 钱包高可用实战随堂练习

西山薄凉

「架构实战营」

前端培训学习前景怎么样

小谷哥

2022年11月中国汽车智能网联月度观察

易观分析

汽车 智能网联

带你实现react源码的核心功能

flyzz177

React

学习java开发技术应该如何入手

小谷哥

云计算的六大核心技术,你了解多少?

Finovy Cloud

云技术 云渲染

架构实战营 2-5 微信红包分析随堂测验

西山薄凉

「架构实战营」

阿里云可观测智能化探索——从智能告警到利用LLM实现自然语言转PromQL_AIOps_Xue Liang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