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yOS开发者限时福利来啦!最高10w+现金激励等你拿~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数据库恢复子系统的常见技术和方案对比(二)

  • 2020-12-09
  • 本文字数:7481 字

    阅读完需:约 25 分钟

数据库恢复子系统的常见技术和方案对比(二)

上一篇文章《数据库恢复子系统的常见技术和方案对比(一)》中,我们基本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 Logging & Recovery 恢复子系统,详细讨论了基于 Physical Logging 的主流恢复算法 ARIES 的概念和技术实现。本文将华师大宫学庆教授关于介绍 Logical Undo Logging 的原理以及两种数据库系统 SQL Server(Azure)和 Silo 的恢复技术的介绍分享给大家。

Logical Undo Logging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 Early Lock Release 的优化思路:通过将索引上的 Lock 提前释放以提高并发程度,但同时会在事务之间产生依赖关系,导致级联回滚。比如第一个事务已经释放锁,但在刷日志时出现故障需要回滚,此时锁已被下一个事务获得,那下一个事务要和前面的事务一起回滚,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


基于这样的情况,恢复系统中引入了 Logical Undo Logging,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Logical Undo Logging 的基本思想是在事务回滚时撤销修改操作,而不是对数据的修改,如插入的撤销是删除,对数据项+1 的撤销是对数据项-1。


此外处理 Logical Undo 时引入了 Operation Logging 的概念,即记录日志时对事务一些操作采用特殊的日志记录方式,称为 Transaction Operation Logging。当 Operation 开始时,会记录一条特殊的 Operation Logging,形式为 log<Ti, Oj, operation-begin>,其中 Oj 为唯一的 Operation ID。在 Operation 执行过程中,系统正常进行 Physical Redo 和 Undo 日志记录;而 Operation 结束后,则会记录特殊的 Logging <Ti, Oj, operation-end, U>,其中 U 便是对于已经进行的一组操作的 Logical Undo 操作。


举例来说,如果索引插入新键值对(K5, RID 7)到叶子节点 Index I9,其中 K5 存储在 Index I9 页面的 X 位置,替换原值 Old1;RID7 存储在 X+8 位置上替换原值 Old2。对于该事务,记录日志时会在最前面添加操作开始记录<T1, O1, operation-begin>,中间 Physical Logging 正常记录数值的更新操作,结束时记录结束日志<T1, O1, operation-end, (delete I9, K5, RID7)>,其中(delete I9, K5, RID7)是对 T1 操作的 Logical Undo,即删除 I9 节点页面的 K5 和 RID7。



在 Operation 执行结束后,可以提前释放锁,允许其他事务能成功向该页面插入< Key,Record ID>,但导致所有 Key 值重新排序,使得 K5 和 RID7 离开 X 和 X+8 的位置。此时如果进行 Physical Undo,需要将 K5 和 RID7 从 X 和 X+8 撤回,但实际中二者的位置已发生改变,按原日志记录进行 Physical Undo 并不现实。但从逻辑上看,Undo 只需要把 K5 和 RID7 从索引节点 I9 删掉即可,因此在日志中加入操作日志(delete I9, K5, RID7),表示如果进行 Undo,只需要按照这个逻辑指令进行即可。


在回滚时,系统对日志进行扫描:如果没有 operation-end 的日志记录,则进行 Physical Undo,这是因为只有在 Operation 结束时才会释放锁,否则就说明锁还没有被释放,其他事务不可能修改其锁定的数据项。如果发现存在 operation-end 日志,说明锁已经被释放掉,此时只能进行 Logical Undo,把 begin operation 和 end operation 之间的所有日志跳过,因为这些日志的 Undo 已被 Logical Undo 替代。如果在 Undo 时发现了<T,O, operation-abort>日志,则说明这个 Operation 已经 Abort 成功,可以直接跳过中间日志,回到该事务的<T, O,operation-begin>继续往上 Undo;当 Undo 到<T,start>的日志时,表明该事务的全部日志均已经撤销完成,记录<T, abort>日志表示 Undo 结束。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有 Redo 操作都是 Physical Redo,这是因为 Logical Redo 的实现非常复杂,例如需要决定 Redo 顺序等,因此大多数系统里所有的 Redo 信息都是 Physical 的。此外,Physical Redo 和锁提前释放并不冲突,因为 Redo 只有在出现故障时才会进行,此时系统挂掉导致所有的锁已经都没有了,重做的时候要重新申请锁。


SQL Server:Constant Time Recovery


对于大多数商业的数据库系统如 SQL Server 等,大多采用 ARIES 恢复系统,因此 Undo 所有未 Commit 事务的工作量与每个事务所做的工作内容成正比。事务做的操作越多,Undo 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因为事务操作可能是一条语句但更新很多记录,Undo 就需要对记录逐条撤销,导致撤销时间可能过长。虽然正确性得到保证,但对于云服务或者对可用性要求高的系统将难以接受。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现了 CTR 优化技术(Constant Time Recovery),将 ARIES 系统和多版本并发控制相结合,实现固定时间恢复。固定时间恢复是指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利用数据库系统中的多版本信息,保证恢复操作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多版本数据库系统中的不同数据版本,确保数据 Undo 到一个正确的状态,而不是用原来 WAL 日志里的信息进行恢复。


MS-SQL 的并发控制


SQL Server 在 05 年开始引入了多版本并发控制,但早期多版本仅用来实现 Snapshot 隔离级别而非恢复,支持系统根据 Snapshot 的时间戳去读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更新数据时,多版本并发控制可以在数据 Page 上对记录进行就地更新,但旧版本没有丢掉,而是被单独放在 Version Store 中。Version Store 是一个特殊的表,只允许不断的添加数据(Append-Only),通过指针链接指出该记录的老版本,老版本又会指向上一个更老的版本,进而构成一个数据版本链。在访问数据时,可以根据事务的时间戳来决定读取哪个版本数据。因此,早期多版本 Version Store 的更新并不需要记录日志,因为一旦出现故障,重启以后所有时间戳都是最新的,只要保持最后一个版本即可,不会有比这个版本更早的 Snapshot 访问需求。对于当前 Active 的事务,可以根据当下时间戳,通过 Garbage Collection 机制将老版本丢弃。



CTR 基于原 Version Store 进行优化,实现了 Persistent Version Store,使得旧版本能够持久化存储。在 CTR 技术下,系统更新 Version Store 时会记录日志为恢复进行的准备,使得 Version Store 的体量和开销变大,于是出现两种实现老版本存储的策略 In-Row Versioning 和 Off-RowVersioning。


In-Row Versioning 是指对于更新一条记录的操作,如果只是改动很小的数据量,就不需要放进 Version Store 存储,而是在记录后加一个 delta 值,说明属性的数值变化。其目的是为了降低 Versioning 时的开销,因为同一个位置改动的磁盘 I/O 相对较小。


Off-Row Versioning 则有一个特殊的系统表,用来存储所有表的老版本,通过 WAL 记录 Insert 操作的 Redo 记录。当修改量较大导致 In-Row Versioning 无法完全保存数据更新时,便采用 Off-Row Versioning 方式。如下图中,A4 行的 Col 2 为 444,在更新为 555 后会写入一个 delta,用于记录版本变化。但这种修改受限于数据量的大小,以及记录本身所在的页面上是否有空闲空间。如果有空闲空间就可以写入,若没有就需要把更新的记录放入 Off-Row Versioning 表中。



恢复过程中,CTR 分为三个阶段实现(Analytics、Redo 和 Undo)。分析阶段和 ARIES 类似,用来确定每一个事务的当下状态如 Active、Commit 和需要 Undo 的事务。在 Redo 时,系统会把主表和 Version Store 的表重放一遍,都恢复到出现 crash 的状态。Redo 完成后,数据库就可以上线对外服务。CTR 的第三步是 Undo,在分析阶段结束后,已经知道哪些事务未提交,Undo 阶段可以直接将这些事务标记为 Abort。由于每条 Record 的不同版本都会记录与该版本相关的事务号,因此后续事务在读到该版本时,首先判断相关事务的状态,如果是 Abort 就忽略掉该版本而读上一个旧版本。这样的恢复方式使得在读到不可用版本时,需要根据链接去找前一个版本,虽然会带来额外性能开销,但减少了数据库的下线时间。在继续提供服务后,系统可以在剩下时间进行 Garbage Collection,将失效老版本慢慢清除,这样的机制叫做 Logical Revert。


Logical Revert


Logical Revert 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后台进程 Background Cleanup 把所有数据块扫描一遍,判断哪些是 Garbage 可以回收。判断条件为:如果主表中最后一个版本来自于已经 Abort 的事务,那就从 Version Store 里拿上一个已经 Commit 的旧版本放到主表。即使此时不做这件事情,后面使用数据时也是会到 Version Store 中读数据。因此,可以通过后台的 Garage Collection 进程,慢慢进行版本搬迁。第二种是如果事务在更新数据时,发现主表里的版本是 Abort 的事务的版本,就会覆盖该版本,而此时这个事务的正确版本应该在 Version Store 中。


可以看到,CTR 的恢复是一个固定时间,只要前两个阶段结束即可,而前两个阶段所需时间实际上只与事务的 Checkpoint 有关。如果做 Checkpoint 的间隔是按照固定的日志大小决定,当 Redo 阶段结束,数据库便可以恢复工作,且恢复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固定值。


Silo:Force Recovery


Silo 是哈佛大学和 MIT 合作研究的一个高性能内存数据库系统原型,解决了并发程度过高导致的吞吐率下降问题。如果一个 CPU 内核对应一个线程来执行事务,在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吞吐率随着核数增加而增加,但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下降,可能的情况是因为出现了某些资源竞争所导致的瓶颈。尽管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每个线程单独执行,但最终所有事务在提交前都需要拿到事务 ID,事务 ID 是全局范围的,事务通过原子性操作 atomic_fetch_and_add(&global_tid)获得 commit 时的 ID。而事务 ID 的分配通过全局的 Manager 角色实现,在事务申请 ID 时,Manager 会通过计数+1 来更新事务计数器,保证事务 ID 的全局唯一且递增,因此 Manager 写操作的速度会是系统性能的上限。当并发越来越高且事务都去申请 ID 时,就会出现竞争关系使得等待时间变长,导致吞吐率下降。



乐观的并发控制


对于性能瓶颈问题,Silo 的解决思路是多核并发工作+共享内存的数据库里采用乐观并发控制。乐观并发控制在《内存数据库解析与主流产品对比(三)》中介绍过,指事务在执行时认为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影响,仅在提交时检查是否存在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再去申请全局的事务 ID 完成 Commit。而 Silo 通过设计 Force Recovery 取消了所需的全局事务 ID,使用 Group Commit 的概念,将时间分成多个 Epoch,每个 Epoch 为 40 毫秒。Epoch 包含了当前时间段涉及的多个事务,因此可以通过提交 Epoch 的方式将这一组事务一起提交,不需要为每个事务逐一申请全局事务 ID。但这种设计的缺陷在于如果事务执行时间超过 40 毫秒,带来的跨级会对提交和恢复带来影响。


在 Silo 中,每个事务由 Sequence Number + Epoch Number 来区分,Sequence Number 用来决定执行过程中事务的顺序,通过 Sequence Number 和 Epoch Number 共同决定恢复策略。每个事务会有事务 ID(TID),事务按照 Epoch 来进行 Group Commit,整体的提交按照 Epoch Number 的先后实现序列化。事务 ID 为 64 位,由状态位、Sequence Number 和 Epoch Number 共同组成,其中高位是 Epoch Number,中间是 Sequence Number,前三位是状态位。每条记录都会保存对应的事务 ID,其中状态位用来存放访问记录时的 Latch 锁等信息,内存数据库和传统基于磁盘的 DBMS 数据库相比,其中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锁的管理是和记录放在一起,并不会另外管理 Data Buffer 和 Locking Table。



事务提交的三个阶段


由于 Silo 采用标准的乐观并发控制,因此只有在提交时才会检查是否存在冲突。在 pre-commit 阶段,读数据项时会把数据项中的事务 ID 存入 Local Read-Set,随后再读取数值;而在修改数据记录时,也需要把修改的数据记录放入 Local Write-Set 里。


Silo 事务提交时分三个阶段,第一步为 Local Wite-Set 里所有要写的记录拿到锁,锁信息保存在事务 ID 中的状态位,通过原子操作 Compare and Set 获取;随后从当前的 Epoch 读出全部事务。系统里有专门线程负责更新 Epoch(每 40ms+1),所有事务不会去竞争写 Epoch Number 而只要读该值即可。事务提交的第二步是检查 Read-Set,Silo 中每个数据项都包含最后一个对其进行更新的事务的 ID,如果记录的 TID 发生变化或记录被其他事务锁住,说明从读到提交的过程中记录已经更改,需要进行 Rollback。最后是生成事务 TID,在新事务 Commit 时,TID 中的 Sequence Number 应该是一个大于所有读到的 Record 的事务 ID 的最小值,以保证事务递增。提交后只有全部事务落盘后,才会返回结果。


Recovery——SiloR


SiloR 是 Silo 的恢复子系统,使用 Physical Logging 和 Checkpoints 来保证事务的持久性,并在这两个方面采用并行恢复策略。前面提到,内存数据库中的写日志操作速度最慢,因为日志涉及写盘,磁盘 I/O 是整个系统架构的性能瓶颈。因此 SiloR 采用并发方式写日志,并存在以下假设:系统里每个磁盘有一个日志线程,用来服务一组工作线程,日志线程和一组工作线程共享一个 CPU Socket。


基于此假设,日志线程需要维护日志缓冲区池(池中有多个日志缓冲区)。一个工作线程如果要执行,首先需要向日志线程索要一个日志缓冲区写日志,写满后交还日志线程落盘,同时再获得新的日志缓冲区;如果没有可用的日志缓冲区,工作线程便会阻塞。日志线程会定时将缓冲区刷到磁盘,缓冲区空出来后,可以继续交给工作线程处理。对于日志文件,每 100 个 Epoch 生成 1 个新日志文件,旧日志文件按照固定规则生成文件名,文件名最后部分用来标识日志中最大的 Epoch Number;日志内容则记录了事务的 TID 和 Record 更新的集合(Table, Key, Old Value -> New Value)。



上面介绍了多核 CPU 中一个核所处理的事情,实际上 CPU 中每个核都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会有一个专用线程来追踪目前哪些日志已经全部刷到磁盘上,并把最新已经落盘的 Epoch 写到磁盘上的固定位置。所有事务通过比较自己当前的 Epoch 和已经落盘的 Persistent Epoch(以下简称 Pepoch),如果小于等于 Pepoch,表明日志已经落盘,可以向客户端返回。


恢复过程


和 ARIES 恢复系统一样,SlioR 也要做 Checkpoints。SlioR 的第一步是把最后一个检查点的数据读出再进行恢复;由于内存数据库不对索引做日志,因此索引需要在内存中重构。第二步是日志回放,内存数据库只做 Redo 不做 Undo,Redo 操作并不是和 ARIES 一样按正常日志顺序进行,而是从后向前执行直接更新到最新版本。在日志回放时,先检查 Pepoch 的日志文件,找出最新的 Pepoch 号,凡是超过该 Pepoch 号的日志记录,则认为对应的事务没有返回给客户端,因此可以忽略。日志文件的恢复采用 Value Logging,对于每条日志,检查数据的 Record 是否已经存在,如果不存在就根据日志记录生成数据 Record;如果存在则比较 Record 和日志中的 TID。如果日志中的 TID 大于 Record 中的 TID,就证明需要 Redo,用日志中的新数据值来替换旧值。可以看到,SiloR 的 Redo 不是像 ARIES 一样一步步恢复到故障现场,因为 ARIES 的目的是要将磁盘上的数据恢复到最终正确状态,而 SiloR 是要把内存当中的数据恢复到最新正确状态。


In-Memory Checkpoint


对于内存数据库,恢复系统相比磁盘 DBMS 系统较为简单些,只要对数据做日志即可,索引则不需要,且只需 Redo 日志而不需 Undo 日志。所有数据都是直接覆盖修改,不需要管理 Dirty Page,不会存在 Buffer Pool 和缓冲区落盘问题。但内存数据库仍受限于日志同步时间开销,因为日志依旧要刷到非易失性存储(磁盘)。早期 80 年代时,内存数据库的研究都是假设内存数据不会丢失,如带电池的内存(断电后还可以用电池支撑一段时间工作);还有非易失性内存 NVM(Non-Volatile Memory)等技术,但目前这些技术还远达不到普遍使用,依旧要考虑持久化存储。


持久化系统要求对性能影响最小,不能影响到吞吐量和延迟。为减少对事务执行的影响,内存数据库追求的第一目标是恢复速度,即在故障后可以最快时间内完成恢复。因此串行恢复无法满足速度要求,目前有很多研究工作都集中在对内存数据库的并行日志研究,而并行使得对于锁和 Checkpoints 的实现都变得复杂。


对于 In-Memory 的 Checkpoints,实现机制通常和并发控制紧密融合,并发控制设计决定了检查点如何实现。理想的 In-Memory 中 Checkpoints 第一个要求是不能影响正常的事务执行,并且不能引入额外延迟以及占用太多内存。


Checkpoints 种类:Checkpoints 分为一致性 Checkpoints 和 Fuzzy Checkpoints 两类。一致性 Checkpoints 指产生的检查点中的数据不包含任何未提交的事务,如果包含则在 Checkpoints 时去掉未提交的事务;Fuzzy Checkpoints 包含已经提交和未提交的事务,在恢复时才把未提交的事务去掉。


Checkpoints 机制:Checkpoints 机制分为两种,第一种可以通过开发数据库系统自身功能来实现 Checkpoint,比如使用多版本存储来做 Snapshot;第二种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级别的 Folk 功能,拷贝出进程的子进程;随后把内存中所有数据拷贝一遍,但需要额外操作去回滚正在执行且还未提交的修改。


Checkpoints 内容:内容上 Checkpoint 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每次 Checkpoint 都全量拷贝数据;还有一种是增量 Checkpoint,每次只做本次与上一次之间产生的增量内容。二者差异在于 Checkpoint 时数据量以及恢复时所需要的数据量的区别。


Checkpoints 频率:有三种 Checkpoint 频率。一是基于时间的定周期 Checkpoint;二是基于固定日志的大小的 Checkpoint;最后一种是强制性 Checkpoint,如数据库下线后强制进行 Checkpoint。


本文小结

在本次两篇文章专栏中,我们对数据库系统的恢复子系统进行了介绍,分别介绍了 Physical Logging 的主流恢复系统 ARIES 和 Logical Undo Logging 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实现。此外,我们介绍了两个数据库系统的恢复策略——SQL Server 的 CTR 固定时间恢复以及内存数据库系统 Silo 的 Force Recovery 恢复原理。下一讲将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并发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 C. Mohan, Don Haderle, Bruce Lindsay, Hamid Pirahesh, and Peter Schwarz. 1992. ARIES: A Transaction Recovery Method Supporting Fine-Granularity Locking And Partial Rollbacks Using Write-Ahead Logging. ACM Trans. Database Syst. 17, 1 (March 1992), 94–162.


\2. Antonopoulos, P., Byrne, P., Chen, W., Diaconu, C., Kodandaramaih, R. T., Kodavalla, H., ... & Venkataramanappa, G. M. (2019). Constant time recovery in Azure SQL database. Proceedings of the VLDB Endowment, 12(12), 2143-2154.


\3. Zheng, W., Tu, S., Kohler, E., & Liskov, B. (2014). Fast databases with fast durability and recovery through multicore parallelism. In 11th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SDI} 14) (pp. 465-477).


\4. Ren, K., Diamond, T., Abadi, D. J., & Thomson, A. (2016, June). Low-overhead asynchronous checkpointing in main-memory database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pp. 1539-1551).


\5. Kemper, A., & Neumann, T. (2011, April). HyPer: A hybrid OLTP&OLAP main memory database system based on virtual memory snapshots. In 2011 IEE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pp. 195-206). IEEE.


本文转载自: 星环科技(ID:transwarp-sh)

原文链接:数据库恢复子系统的常见技术和方案对比(二)


2020-12-09 07:001331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GPU虚拟机创建时间深度优化

滴滴技术

云计算 虚拟化 滴滴技术

滴滴数据通道服务演进之路

滴滴技术

大数据 滴滴技术 数据服务通道

实时数仓在滴滴的实践和落地

滴滴技术

大数据 滴滴技术 数据通道服务

物联网的银河,华为的桨,少年的歌

脑极体

自定义线程池来实现文档转码

架构师修行之路

第 0 期架构师训练营第 8 周作业2-总结

fujin

滴滴推理引擎IFX:千万规模设备下AI部署实践

滴滴技术

人工智能 学习 AI 滴滴技术 IFX

滴滴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优化之锁优化

滴滴技术

云计算 分布式存储 Ceph 滴滴技术

隐私计算会成为“金融”向“数科”转型的一剂猛药?

hellompc

突破传统 区块链如何实现病历永存

CECBC

区块链 电子病历 信息共享

滴滴数据仓库指标体系建设实践

滴滴技术

大数据 数据仓库 滴滴技术

滴滴云平台事业群——就是稳!

滴滴技术

招聘 滴滴技术 滴滴云平台事业群分享月

Redis做消息队列全攻略

架构师修行之路

redis MQ 消息队列

Zeppelin SDK :Flink 平台建设的基石

Apache Flink

flink

week12学习总结

burner

分布式QoS算法解析

焱融科技

分布式 算法 焱融科技 分布式文件存储 QoS

拥抱K8S系列-03-服务器部署应用和docker部署应用区别(MySQL篇)

张无忌

MySQL Docker 运维

可编程网卡芯片在滴滴云网络的应用实践

滴滴技术

云计算 芯片 滴滴技术

区块链技术成为金融业务应用热点

CECBC

区块链 人工智能 金融

基于Prometheus的微服务应用监控

易观大数据

迭代技术方案设计文档规范

程序员架构进阶

技术方案

滴滴ElasticSearch千万级TPS写入性能翻倍技术剖析

滴滴技术

大数据 elasticsearch 滴滴技术

1.Flink检查点算法-15

小知识点

scala 大数据 flink

区块链支付系统源码开发,USDT承兑支付平台

13530558032

数字货币钱包系统定制开发,区块链钱包源码

13530558032

【Spring注解驱动开发】AOP核心类源码解析,这是最全的一篇了!!

冰河

spring aop ioc

第 0 期架构师训练营第 8 周作业 1

fujin

滴滴七层接入平台实践和探索

滴滴技术

微服务 运维 滴滴技术 七层接入

c语言函数指针之回调函数

C语言与CPP编程

C语言 回调函数 函数 函数指针

合约跟单系统开发,数字货币合约跟单软件搭建

13530558032

浅析LR.Net工作流引擎

Learun

.net 敏捷开发 工作流

数据库恢复子系统的常见技术和方案对比(二)_数据库_星环科技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