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亲生父母抛弃,被众多大厂拒绝,OpenStack 却依旧坚挺。用者,为何?弃者,缘何?
自诞生以来,OpenStack 似乎一直被质疑,其背后最重要的两大推手 NASA 和 Rackspace 都弃它而去,惠普、思科接连宣布关闭基于 OpenStack 的公有云服务,英特尔也决定不再投资 OpenStack 创新中心。但是,现在就谈放弃着实有些早,OpenStack 依旧坚挺。
截至目前,OpenStack 基金会成员数已经达到 10 万,覆盖全球 187 个国家,675 个组织。在国内,如果以“OpenStack”为关键字搜索,依旧可以搜索到数百个招聘岗位,相关的研发、实施和运维工程师薪酬大多月薪在 20K 以上。
OpenStack 太老?
如今,OpenStack 已经走过八个年头,从年龄来看,确实不算年轻,但也并未达到老龄化的程度。2018 年,OpenStack 社区开发者做了很多努力,比如 Nova、Cinder、Neutron、Ironic、Cyborg、Octavia、Zun 等(此处不对所有更新依次展开说明,只以 Kolla 和 Magnum 为例)。
在笔者看来,Kolla 和 Magnum 的更新非常值得一提。Kolla 在国内 OpenStack 用户中使用非常广泛,现在的 Kolla 已经可以支持 Keystone 和 Cinder 最小停机时间,这意味着 OpenStack 项目实现了无缝升级,这对用户而言是极大的好消息。
在云时代,容器成为运行大规模应用程序的重要解决方案。Magnum 项目由 OpenStack Containers Team 开发并推出,旨在将容器编排引擎作为 OpenStack 首类资源,异构兼容 Kubernetes,Mesos,Swarm 等容器管理平台,这对用户而言十分友好,可以在 OpenStack 上部署 Kubernetes。
更为重要的是,2018 年,OpenStack 社区提出了 OpenInfra 思想,这让社区走向了更加开放的一条路,可以组合一切有用的开源项目,将 OpenStack 打造为开源基础设施的集成引擎。
从这些项目更新可以看出,OpenStack 并没有贪图稳定安逸,相反,非常乐于接受新兴技术趋势,比如 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在的 OpenStack 在大规模部署、高性能计算、硬件加速、容器及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OpenStack 在国内大受欢迎
虽然在国外备受冷落,但是国内企业对 OpenStack 倒是颇为热情。“自主可控”和“拿来主义”的说法将 OpenStack 推向高潮,由此炸出了不少 OpenStack 国内支持者。在《2018 年 OpenStack 用户调查报告》中,华为、EasyStack 和红帽位列前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腾讯等企业均加入 OpenStack 研发阵营。
在 OpenStack 基金会中,华为和腾讯成为八家白金会员中的两家中国企业。三大运营商、九州云、浪潮、新华三、中兴等占据了 20 家黄金会员中的不少席位,这些都足以说明 OpenStack 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
为何被唱衰?
归根结底,OpenStack 是一个开源解决方案,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了唱衰的由头。众所周知,OpenStack 诞生在美国,但美国前三大云计算厂商,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 GCP 无一例外都是自主研发路线。反观国内,阿里云同样倡导自主研发,在这些巨头的影响下,OpenStack 的舆论导向自然不会太好看。
当然,OpenStack 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OpenStack 社区内部对于一些项目是否应该在成长之后独立运营存在争议,最终导致不错的项目因为方向分散而落寞;其次,企业最终目的是盈利,如果围绕 OpenStack 这个开源项目搭建云平台架构,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可能过于庞大,研发成本、人力成本、维护成本可能远高于直接采用商用设施;最后,OpenStack 在更新频次、问题解决等方面的速度要次于云供应商,因此频被唱衰。
结语
OpenStack 虽然走过八年,但好在社区没有闭关锁国,而是积极探索与新技术的融合方式,这让该技术未来可期。此外,未来不是单一云供应商垄断的局面,这也不是企业希望的结果。混合云、多云都是被看好的发展趋势,OpenStack 足以凭借过往基础和社区力量成为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