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财新峰会上,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开幕致辞时表示,最近对全球性金融基础设施讨论更多来自数字货币的冲击。同时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一些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问题。
央行的数字货币主要仍会聚焦于本国
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向周小川提问,央行有没有推出数字货币的时间表。对此,周小川表示,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前,一些印钞造币厂商曾提出纸币的替代性做法可能是数字货币,但并没有着重讨论应用区块链或者是分布式记账系统的可能性。
周小川透露,“中国从那时候就开始布置做一些研究,但是初始的研究可能进展不会突飞猛进,因为技术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掌握。现在已经搞了不少年了,可能有不少想法了。”
对于数字货币,周小川认为,私人部门可以参加零售性支付,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也起了很大作用,发展也很快,但这基本电子支付轨道上的发展,并非以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为基础的数字货币。
在其看来,央行的数字货币主要仍会聚焦于本国,“央行可能更加注重于批发,在银行之间、在第三方支付之间做好批发而搞一种数字货币。但是理论上来讲,央行搞的数字货币也可以为零售服务,但为零售服务又会对现有的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大家也是非常谨慎的”。
周小川强调,如果央行的数字货币要针对的是跨境汇款、投资等跨境类业务,那么就要满足很多新要求,“不是哪一家央行可以管的,可能就需要有一个联合的机制”。
他强调,数字货币在不同层次的应用、进展所应对的监管要求也不相同,未来需要有组织的协调机制。他以反洗钱举例,“现在全球都非常重视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反洗钱、反恐融资如何切入到每个不同层次的支付体系里面也变成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它有可能明显地增加成本,同时也会使得效率有所下降。但是确实非常必要,因为从全球来讲,现在都非常重视这样的职能”。
央行选择两个系统做试点
周小川透露,在纸币数字化时,央行内部就引入过一些研讨会,专门介绍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但是鉴于上述技术的应用,更适用于交易量不太大的交易环节,所以人民银行选择了两个系统做试点,一个是票据交易,一个是贸易融资。
前者是因为交易对手方相互了解,相互负责,监管方面没有太多的任务和责任。后者也是因为换手频率相对低。
“研究在哪些方面有应用的可能性,也要立足于现实,就是当前来讲哪些可以付诸于试点,同时在稳步试点的情况下来观察未来扩大应用的可能性。同时,也确实还要对技术发展有前瞻性,要估计它未来的可能性,有些事现在做不到,可能未来也许可以”,周小川说。
私人数字货币还谈不上突飞猛进
周小川表示, 私人数字货币突飞猛进还谈不上。理论上来讲,无论数字货币还是电子支付,在某种程度看作是金融基础设施,也分大额小额,关键性支付和平常的零售性支付是不一样的。
周小川表示,在中国我们看到第三方支付起了很大作用,发展也很快,但是基本是电子支付轨道上的发展,还不是说现在以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真正出来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小一点的国家是否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进展。但从全球来讲,还看不到一个特别大的发展,只不过是像 libra 这些发表一个白皮书,这个概念上来了,还没有开使用。
私人机构是可以运营基础设施的,但背后是有条件的,要纳入到法律监管框架当中,同时要服务监管、为公众服务,要求公共道德水平比较高。央行数字货币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双层运营体系,就是运用了私人和公共部门共同建设数字货币,今后可能还会运用私人的力量共同建设公共产品。
## 公众会对 Libra 稳定性产生怀疑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Libra 托管目前仍然存疑,比如准备金数量如何确定、私有的 Libra 委员会会否缺乏公众性,是否有赚取利息的动机等。因此,周小川呼吁,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全球央行要有大致的协作机制,以便增强信心。
周小川在提到 Libra 时称,最开始强调的应用方向是跨境汇款,“我个人觉得这个选择方向也是有道理的”。他解释称,由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等技术,每秒处理的交易笔数相对还没有那么高,所以如果将数字货币应用于零售环节,是暂时做不到的。而跨境汇款笔数相对比较少,所以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另外,跨境汇款的效率确实存在问题,有很多人是不满意的,所以从跨境汇款起步确实具有吸引力。
但周小川也强调,Libra 既然以稳定币的形式存在,就必然要对应一篮子货币,而若由 Libra 协会管理一篮子货币,就会引起私人组织能否全心全意做好公共服务的争论和质疑。
“人们必然会怀疑一个私人的 libra 协会是否会有很强的利益动机,所以他们会拿准备金托管的钱去做别的事,诸如做贷款,或者在金融市场做其他事。这样的话,公众对稳定性会产生怀疑。”周小川说。
本文转载自:网易财经
原文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