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悉,2025 年 2 月 13 日,由北京儿童医院与百川智能、小儿方健康科技联合研发,以 Baichuan M1 大模型为底座打造的“AI 儿科医生”,参与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开展的国内首次“AI 儿科医生+多学科专家”的双医并行多学科会诊。工程师将患者的主诉和病历资料输入模型后,AI 儿科医生给出了与专家组会诊结果高度吻合的建议。
除了“AI 儿科医生”,此次特殊的多学科会诊专家还包括倪鑫院长,以及来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感染内科、免疫科、骨科、医学影像中心、超声科、放疗科和口腔科等科室的 13 位知名专家。

据悉,患儿是一位 8 岁男孩,出现抽动症状已经持续了三周,并且在两周前发现了颅底肿物,病因复杂,先后就诊于天津、北京的多家医院,收到的诊疗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家长带孩子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希望进一步诊治。
会诊过程中,专家们详细查阅了外院的就诊记录,询问了病史,经过认真讨论后,认为患儿的颅底肿物可能为皮样囊肿或肿瘤,需要进一步进行局部磁共振评估,但该肿物本身与抽动症状无直接关联,建议尽快完善增强磁共振检查。AI 儿科医生“诊断”结果如下:

据介绍,“AI 儿科医生”依托儿童医学大模型与健康医疗创新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儿童创新医疗器械概念验证平台,由北京儿童医院与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小儿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于 1 月 18 日上线,在经过北京儿童医院近一个月的内测并得到专家的认可后,昨日正式“上岗”。
基于百川智能研发的 Baichuan M1 大模型,“AI 儿科医生”整合了超过 300 位北京儿童医院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数十年的专家高质量病历数据,通过结构化临床推理范式训练,构建了覆盖儿童常见病与疑难病症的立体化知识体系。针对临床推理,它首先会基于一诉五史生成诊疗假设,继而通过检验检查数据进行假设证伪与排除,最终经由自反思机制对剩余假设进行概率排序,输出符合临床思维路径的诊疗建议。
在临床场景中,“AI 儿科医生”能够快速帮助医生获取跨学科、跨病种等复杂临床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或权威指南,还能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提升临床决策效率。
作为儿童健康大模型研发项目技术合作单位百川智能创始人、CEO 王小川表示,AI 医疗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AI 医生的上岗将会极大地促进优质医疗服务的普及和普惠。“百川智能作为一家专注医疗的通用大模型公司,将造 AI 医生和促进生命科学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使命。经过近两年研发,突破医学深度思考,于 2025 年开年发布了 Baichuan-M1 大模型。基于该模型打造的 AI 儿科医生此次在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岗,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