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杭州·云栖大会的现场,InfoQ 有幸参与了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阿里云副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管理部总经理马劲,平头哥半导体公司首席科学家元尊等几位专家的媒体对话时间,主要讨论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的原因以及阿里巴巴在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的思考,以下为 InfoQ 整理的本次对话的关键信息。
未来一定是需求牵引,技术驱动
去年,阿里巴巴进行组织架构升级,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以下使用花名:行癫)表示,这意味着阿里云的形态从单一 IaaS 层的基础设施变成全方位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满足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是需要 IaaS 层的资源,比如传统的虚拟机、数据库等,还需要一些智能化,移动化和 AIoT 的解决方案。今天,阿里云希望满足一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需要的基础设施,这不仅需要 IT 基础设施,也需要 AIoT 这样的设施,也需要像钉钉一样协同办公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大数据智能化基础设施。
所以,阿里巴巴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因为阿里云智能要升级为一个基础设施。其次,集团也是将阿里云智能变成集团的战略,是整个经济体的概念,也整合了很多资源,将原来传统的优势,比如零售、金融等单独开展业务的部门都变成了阿里云智能事业部,整个经济体都通过次对外提供服务,都是统一的阿里云智能平台。
在技术层面,阿里云很不同的一点是在自己的业务里面进行了很多实践,如果一项技术没有在产业里面进行实践,是不可能凭空做出一个高质量的云平台,进而编程数字经济体的基础。这就好像阿里当初做中台,内部一直在提技术统一 ,数据统一和文化统一 。如果没有阿里内部的大量实践,很难直接对外提供解决方案。
至于未来要关注的技术,行癫强调,未来一定是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的,虽然阿里巴巴也会做一些前瞻性的技术研究,比如量子计算,但关键还是要与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就像以前的贝尔实验室的芯片做得非常成功,但产业并不成功。
阿里巴巴不会自己生产芯片
其实,芯片这个概念与互联网一样大,互联网有多少应用 ,芯片就可能有多少,这个概念非常大,所以每家公司的研究可能都不相同。这个行业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芯片需要几年时间研究,但最后售卖的价格并不贵。虽然阿里巴巴发布的含光800芯片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阿里巴巴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积累。
一颗芯片在投入使用之前会经历设计、制造和封装等过程,每一条链路又有非常复杂的供需。整个设计过程就跟写书一样,从有想法到印刷,再到最后装订。行癫表示,阿里巴巴做芯片主要是做设计和创造,没办法把所有事情全部做完。在策略上,平头哥做事情也有自己的逻辑,比如端上做什么,云上做什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阿里巴巴不会自己生产芯片。
那么,阿里巴巴做芯片的优势是什么呢? 平头哥半导体公司首席科学家元尊表示,很多芯片生产公司主要是具备计算的能力,但平头哥做芯片在算法、大数据、计算、专业知识和生态系统方面都有自己的积累。过去,阿里巴巴也收购了中天微,这是一家在芯片方面有大量经验的公司。另外,AI 芯片是一个软硬结合的产品,既需要软件算法,也需要硬件架构,这些加起来才让阿里巴巴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含光 800 芯片。
AI 从技术到产业:最难的就是碎片化
AI 所带来的变化与过去的工业革命还不太相同。在蒸汽机时代和电气时代,人类社会诞生了大量新的产业,比如汽车,但今天提到的 AI 并没有诞生一个全新的产业,而更多的是赋能。AI 与产业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
在这波 AI 的浪潮里面 ,最大的变化就是感知,这也是第一波起来的人工智能公司基本都是与视觉相关的企业的原因,比如安防类的公司,但其实 AI 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个性化匹配(千人千面)。行癫表示,阿里巴巴进入产业界后发现,最大的难点就是碎片化。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解决方案有很大不同,很多企业一开始可能也不清楚想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可以将问题定义清楚,剩下的就是技术上面的问题了,但问题很难被精确定义。
企业核心业务在上云
过去五年,上云很大一批企业来自于新成长的互联网公司。作为新公司来说,上云是第一选择,因为业务可以非常快地开展。但是,在云计算较好之前,尤其是在阿里云,2014 年之前就有很多公司已经有业务了,这样的公司需要将大规模的数据向云上迁移,这是一个趋势,也很有挑战,这个过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阿里云副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管理部总经理马劲表示最直观的问题就是要比较成本是不是真的降低,有时看起来成本并没有降低,其实是计算方式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尤其是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峰值和谷值非常大,不能按照峰值容量来计算,然后与云进行对比,因为云本身是具备弹性的,这会带来非常大的节省。
二是整个公司的精力可以更有效的放在业务创新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考虑到这个问题,目前已经过了业务狂奔的时间,需要精打细算思考成本的时候了。公司会认真思考,发现人力等地方的浪费,在云上的使用率是需要分摊的。
三是企业上云,企业过去的规模可能不像互联网公司这么大,它的系统非常复杂,这些应用也由原来的单一应用供应商提供的独立的系统,可能很多是单机的。
在上云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搬迁,往往是需要出现一些契机的,比如原来的系统需要升级。如果仅仅是搬上云,对企业带来的价值并不足够,上云是第一步,上云以后就可以面向互联网创新设计高流量、大并发的业务。如今,企业上云的进程非常之快,而且不像以前是外围系统在上云,现在越来越多的核心系统在上云。
结束语
采访最后,行癫表示,作为集团的 CTO,更多的是要判断未来,并判断未来业务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配送会变成什么样,需要有什么样的技术准备;以后的计算到底需要多大规模等。其次,他也会思考如何在公司内部构建一个非常好的工程师文化,如何衡量一个工程师的水平以及人才培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