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圣诞夜,年轻的工程师 Neil Papworth 向他的朋友发送了一条短信,他的朋友并没回他。
这不是一个寂寞圣诞夜的故事,那条经由沃达丰 GSM 网络发送出去的「Merry Christmas」,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短信。接收它的「便携式电话」Orbitel 901 ,甚至根本不具备回复短信的功能。
第一部收到短信的设备 Orbitel 901
短信时代的帷幕随着这条「已读未回」缓缓拉开。从「不温不火」到「井喷爆发」再到「回复 TD 退订」。在短信出现 27 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聊起短信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那些年,我们为什么爱发短信?
在 2000 年,随着移动和联通推出相关业务,「短信」作为新鲜事物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种体验类似「汉显 BP 机」的新功能,甫一出道就迎来小高潮——仅仅一年,全国短信的发送量就达到惊人的 189 亿条,为运营商带来超过 20 亿的收入。让「发短信」成为自「打电话」之后,又一种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
2002-2017 年中国短信发送数量走势图
而 2005 年的现象级综艺《超级女声》,赋予了短信在交流功能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投票。总决赛中,仅李宇春一人便获得超过 350 万条短信投票,导致网络一度瘫痪。
当然比起超女,我们更多的短信还是发给了朋友。认真发着的短信是情比金坚的象征,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儿女情长,说不完的话变成了一个月上千条的发送量。无数 ggmm 的第一次恋爱在 70 个字的反复斟酌下发芽,奢侈而无情的「哦」又结束了多少场花前月下。
一本在手,短信谈恋爱不发愁(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用短信发送通知,用短信写情诗,用短信拜年,用短信投票,用短信购买最炫酷的「老鼠爱大米」彩铃,一切的一切,都在 2012 年全国人民的 9000 亿条短信里。直到,互联网时代来了。
短信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蛰伏着的变革萌生在短信风头最盛的前一年。2011 年,「中国智能手机元年」,现今无数聊天软件的鼻祖 talkbox 在这一年的一月份诞生。
以「talk」为最大卖点的 talkbox
无论我们多爱短信,「天下苦短信资费久已」。就算有短信包月还是每月必超,手握「智能机」的我们出于本能地拥抱免费而好用的新事物,比如「talkbox」、「米聊」、「line」还有笑到最后的「微信」。我们给很多朋友发出去的最后一条短信内容,是自己的微信号。
「还能发语音」、「还能发图片」、「还有表情包斗图」,各种全新的刺激让我们在互联网聊天软件里发现了新的天地。
「斗图」已经成为全民讨论的社会现象
到 2017 年,全国短信日均发送量是 18.2 亿条,而微信则为 380 亿条,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了。
毕竟我们的手机不再有盲发短信的实体键盘,我们的 4G 能 hold 住语音、斗图、甚至短视频,我们包月的不再是短信而是流量。我们好像的确不再发短信了,只是偶尔怀念发短信的那些日子,感慨一句:「互联网杀死了短信」。
为什么我们还是需要短信?
真的是互联网杀死了短信吗?
虽然我们不再发短信了,短信却也并没有「被杀死」。据工信部发布的短信运行情况显示,短信业务甚至在去年迎来超过 10% 的增长。而这其中缘由,恰恰也是因为互联网。
短信业务量和收入增长图
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服务向互联网的转移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将网络上虚拟的「ID」,和现实中「个人」连结到一起的,正是通过基于实名制手机号来送达的「短信」。毕竟除了「短信」之外,很难再有一种如此便捷而高效的方式,仅需一个号码,就能精准地把消息送达到用户面前。
而随着海外和出海业务的不断涌现,「短信」以其全球通用的特点进一步在营销中发挥优势。不论是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还是客户服务增值,国际短信已然成为企业海外业务链的必备产品。不管是验证码、服务通知还是营销推广,全球 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短信,可直达。
所以,虽然好像我们不再「发短信」了,但短信却从未缺席过我们的生活。让你「回复 TD」的是它,帮你登录账号的是它,提醒你不错过各种优惠活动的也是它。短信还是那个短信,只不过它所连接和传达的,都有了新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媒介即信息」,短信作为传播工具,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地去思考与发掘。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七牛云(ID:qiniutek)。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TLkib5akh0GsJ8-eBbU_w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