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一旦我们标注出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把具备可连接性的两个知识经由连接点链接在一起,围绕着不同知识的不同类型的连接点,持续地、反复地执行这个操作,就可以慢慢形成知识体系。
我们以小薇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
前面我们通过八大问中的“界(楚河汉界)”这一问,找到了“时间管理四象限”这个知识的一个连接点——管理者,即时间管理四象尤其适用于职场中的管理者。
假如小薇在检索时间管理方法时,搜到了“猴子法则”,买了一本书叫作《别让猴子跳回背上》,学习了一下,运用八大问做了分析,画出了猴子法则和它的连接点,如下图所示:
对比时间管理四象限的连接点和猴子法则的连接点,可以发现,通过“管理者”这个连接点,就可以把两者链接起来。
假设小薇要考取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需要持续的看书学习,可她看书时总是分神,无法专注,于是就向一位特别爱看书的朋友请教如何才能专注看书,朋友告诉她使用“番茄工作法”,她了解了一下,发现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上大学时为了专心学习发明的方法,特别适合看书学习这类伏案工作,她接着用八大问分析,画出了番茄工作法的连接点,如下图所示:
番茄工作法属于时间管理领域的方法,那它就可以通过“时间管理”这个连接点,和时间管理四象限链接起来。
随着小薇不断践行时间管理,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方法,于是她就慢慢形成了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
现在可以看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过程了:我们基于一个场景(问题),找到一个知识,运用八大问分析,挖掘各式各样的连接点,在持续实践中接触新的知识,反思回顾,把新知和旧知经由含义相近的连接点链接起来,形成体系。
这个过程用文字来描述,只需要几百个字,阅读只需两三分钟,于是你可能会想,构建知识体系原来这么简单这么快呀,我很快就能搭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并非如此,知识体系的形成,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反思经验,不断发现连接点,不断链接知识,慢慢完成的,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比如小薇从时间管理四象限链接到猴子法则,只有在她当了管理者,深受下属抛给她的猴子之苦时,才可能真正用到猴子法则,才能真正完成链接。这个过程,时机不成熟,就不会发生,所以看似简单的一个链接,分分钟的事情,实际上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
经过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我们构建出了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
非也!
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为时代在发展,环境日新月异,问题层出不穷,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也会因之而快速演变。
比如老韩是 PPT 设计师,对 PPT 2016 非常熟悉,各种功能了然于心,可 2019 年初 Office 2019 发布后,他就需要更新自己围绕着 PPT 2016 构建出来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这么做,遇到客户提出的特定于 PPT 2019 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
比如小卢是增粉达人,原来微博微信的各种增粉策略、方法、实践,了然于胸,专门为各类自媒体团队提供增粉服务,现在短视频大火,抖音崛起,迅速成为国民级应用,那小胡就需要迅速学习基于抖音平台的增粉策略,包括抖音的推荐规则、封杀原则、内容分布、流量特点、视频结构等等,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我他的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幸运的是,不管环境如何演变,只要我们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挖掘出新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将新知识纳入既有知识体系,继而知识体系就可以获得更新,我们就能借助既有知识体系的势能,在新的领域打开局面。
在哪个领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前面我们着重介绍了八大问发现知识的连接点、用连接点链接不同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反复强调,拥有知识体系,可以专业、系统、全面、多维度的看待问题,创造难以复制的价值。
现在,有的小伙伴心头可能会升起一个问号——“既然知识体系如此重要,那我是不是要在生活中的每个领域都构建出知识体系呢?”
非也非也!
我们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搭建一套知识体系——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没那个必要。
请想象如下场景:你发烧了三天,不见好转,头疼、浑身无力、骨肉疼痛,无法工作。
你会怎么办?
去研究关于发烧的各种知识、构建出发烧的知识体系,然后把自己治好,还是说,去医院,花钱让医生帮忙看病?
你选的是去医院看病,对吧,很明智的选择。这也是我们面对多数领域问题的最佳选择——付费请目标领域的专业人士帮助解决。
多数领域的问题,都可以外包给他人来解决,我们不用费尽心力在各方面都成为拥有强大知识体系的专家。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根据地,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价值,交换其他领域的专业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确定想要建立知识体系的领域呢?
下面三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定位框架:
我擅长什么?
我爱好什么?
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这三个问题对应答案的交集,就是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甜蜜区:
请反复探寻,找到自己的甜蜜区,锚定它,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出知识体系。(关于甜蜜区模型,限于篇幅,不便展开,如有疑惑,敬请关注本公众号“程序视界”,后续我会专门发文讲解甜蜜区模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程序视界(ID:programmer_sight
)。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z1YtVUJctRcZLlugerLyQ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