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云计算未来发展的“变”与“不变”  | C 位面对面

  • 2023-09-14
    北京
  • 本文字数:7820 字

    阅读完需:约 26 分钟

大小:4.13M时长:24:01
云计算未来发展的“变”与“不变”  | C位面对面

9 月 3 日,在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主会场,极客邦科技与阿里云认证正式宣发携手认证合作,举办了授牌仪式,共同致力于未来技术人才的发展。同时,阿里云 CIO & aliyun.com 负责人蒋林泉与极客邦科技创始人 & CEO 霍太稳也进行一次深入对话,讨论了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问题,以及在 AIGC 浪潮下的云计算未来发展。

 

本次谈话的主要亮点如下:

 

  • 云计算已经成为整个 IT 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基础设施的存在。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应该回归到其基本逻辑,即降低硬件和基础软件的使用门槛。

  • AIGC 本质上就像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所有行业都值得使用新的技术栈来重新塑造自己。

  • 每次产业浪潮来临时的核心问题在于,谁做好了准备、谁没有准备好,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往往会被淘汰出局。

  • 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够理解现实业务问题、将其建模并选择最高效工具和语言来实现的人才。具备开放性和好奇心可以使开发者在技术领域走得更远。

 

以下为对话内容,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在不影响原意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删减,更多精彩可以点击查看原对话视频。

 

Kevin:在 QCon 大会上,我和蒋总一起宣布了极客邦科技和阿里云重要合作的消息,这也标志着极客邦科技正式进入了认证业务领域。从您的角度看,认证的价值和好处是什么?对整个行业和云计算人才培养有影响吗?

 

蒋林泉:云计算实际上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兴起的,像 QCon 大会也是紧随互联网发展创建的,这个浪潮已经持续了 15 年。互联网浪潮在发展到第七、八年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浪潮开始兴起,传统企业和行业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在国家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大家积极配合,采纳了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

 

实际上,我俩早先也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展开认证合作?因为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自身技术能力较强,具备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因此相对不那么重视认证。

 

但像金融和政企这些行业对安全合规和认证合规就有更多、更严格的要求。这一现象与行业特性及人才需求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不是这些行业的主要业务,因此他们在数字化转型时更依赖第三方公司,需要像极客邦科技和阿里云这样具有强大 IT 数字化产业能力的公司提供支持。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和甄别筛选变得至关重要。在互联网产业兴起之前,微软认证、思科认证、Oracle 认证等的出现是为了筛选出具备在大型企业内部进行关键管控工作所需的人才。现在,云计算技术能够提升更多领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因此,这个阶段需要建立云计算的认证体系,来帮助广大企业完成类似的数字化转型过程。

 

Kevin:我之前没有过多关注认证领域的原因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服务企业业务,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企业经常向我们询问是否有相关的认证标准。因此,我们决定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人才开设认证课程。

 

事实上,许多企业通常从学校直接招聘 IT 人才,并且进行大规模的招聘,如何有效地培养和评估人才是一个挑战,仅仅依赖项目经验来评估他们的能力并不高效。因此,认证对这些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已经正式成为阿里云认证的合作伙伴,大家也关注极客时间阿里云认证课程产品,探索感兴趣的 ACP 或 ACE 认证。

云计算不变的发展逻辑

 

Kevin:阿里云在每个关键时刻都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方向,你们设定技术战略时背后的逻辑和方法是什么?

 

蒋林泉:我从业差不多 20 年了,时间回到 2009 年,当年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中国的 QCon 大会首次举办,那是当时中国 IT 行业的重要事件。2009 年 QCon 上,时任 IBM 中国 CTO 的毛新生与 Rod Johnson 进行了对话,Rod Johnson 也进行了有关 Java 开源的演讲,还有一场 VMware 虚拟化支持云计算平台的演讲。

 

我特别关注这个是因为我在做开源和企业软件领域的工作。我觉得 2009 年是一个分水岭,QCon 里面大量出现云计算、开源、spring 这些话题。那时,我在研发 IBM 的核心中间件 WebSphere,有人认为它太庞大、太重、不够敏捷,但也有一堆人认为评价不够公允。回想这些评论,我认为 2009 年的时候,尽管大家已经看到了一些技术趋势,但开发者看的视角仍然受到了上个时代存留痕迹的影响。

 

2009 年另外一个重要事件是阿里云的成立。在第一年的员工大会上,王坚博士断言道,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设施,IDC 将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我们将为外部应用开发提供计算资源,使计算成为一种公共服务。

 

在 2009 年,人们对云计算和虚拟化的评价不高。回过头看,我还是比较震撼的,因为整个云计算领域的核心逻辑就是阿里云的基因。但是在 2009 年 QCon 大会上,没有阿里云相关的话题。

 

我认为,云计算的底层逻辑从第一天开始至今就没有发生变化,就是整个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产业,即软件正在重新定义整个世界。本质上,它是通过互联网化的方式、通过 PC 和移动互联网来吞噬整个世界。但王坚博士的断言是,IDC 将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计算会成为一种公共服务。本质上,这一直是阿里云关注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基础 IT 支持还是中间件支持,它们都是支撑性的,应该像水和电一样易于获取。

 

今年的 QCon 大会上,几乎 50%以上的话题与 AIGC 有关。AIGC 实质上就像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一样,所有行业都值得使用新的技术栈来重新塑造自己。这里唯一不变的是,IDC 仍然是一台超级计算机,我们的目标是将支持 AIGC 的技术栈变成一种基础服务。云计算在今天已经成为整个 IT 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基础设施的存在。

 

Kevin:我们看到,国内外云计算厂商飞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期财报显示大家的收入增速都有所下降。云计算行业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阻力?大模型能否给云计算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蒋林泉:云计算本身是 IT 产业的基础设施,是服务性的底座,为企业的数字化创新提供工具。我们刚才讨论了前两轮推动云计算发展的因素,一是移动互联网,二是产业数字化。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改造仍在进行中,只不过现在的红利相对较小,覆盖范围较窄,这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但是企业数字化仍然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是那些已经进行数字化的行业,还是那些尚未数字化的行业。也就是说,现在很多行业仍然需要云计算来进行数字化。一方面,已经在进行数字化的行业需要新的技术来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创新;另一方面,云计算的目标是降低数字化门槛,让那些原本没有能力进行数字化创新的企业也能够参与到数字化体系建设中。这实际上也是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即降低数字化的门槛。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云计算能够提高数字化的效率,帮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数字化创新的公司和企业,那么它就仍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工具。

 

目前,前两个浪潮的增长红利略有减缓,但新的 AIGC 浪潮让每个领域都有机会再次进行数字化创新。我认为,这仍然是整个行业,包括云计算在内的 IT 产业的最大机会。我对云计算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Kevin:在阿里云北京峰会上你们发布了一个免费试用计划,5 个月过去了,这个计划的进展如何?另外,最近国内云计算厂商似乎开始价格战,从你的角度来看,如何使这个行业更有序、更健康地发展?

 

蒋林泉:其实免费试用计划和认证有些相似,可以看作是认证的前奏。我们的目标是让开发者在进行云计算认证之前,能够以非常低的门槛轻松获得云计算学习和使用的机会。我自己曾经加入开源社区进行开源软件开发,我意识到在开发者培养方面,社区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让开发者以极低的成本入门。从现有数据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最初的预期目标。当初发布时有 50 多款云服务,现在已经超过 100 款了。

 

当前阶段的挑战在于云计算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价格不断下降。在我看来,IT 产业的基本主旋律是摩尔定律,硬件成本和计算能力的成本就应该不断下降。如果云计算厂商不能持续降低价格来适应这一趋势,那么云计算就很难被视为先进的生产力工具。

 

Kevin:实际上,我了解到像 AWS 从刚开始到现在已经降低了数百次价格,还在不断降价。

 

蒋林泉:这背后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红利。首先是我们依赖的整个硬件体系的红利,这个红利需要持续释放;其次是云计算体系规模效应以及后续的技术红利,包括资源调度、利用率优化等方面的红利,也可以释放出来。我们希望持续提高先进生产力的同时,确保成本低于其他方面,否则我们很难相信云计算是需要进行长期坚持的领域。

 

Kevin:有人认为 AI 大模型可能会引发云计算行业的一场大洗牌,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未来五年云计算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

 

蒋林泉:实际上,每次产业浪潮来临时,核心问题在于谁做好了准备、谁没有准备好,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往往会被淘汰出局。这次大家达成共识的速度是历史上最快的,带来了一次全面重写的机会,也是行业创新的机遇。因此,面对这个迅速到来的浪潮,准备充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坚信,那些没有准备好的云计算公司将会受到巨大挑战,而那些做好准备的公司将迎来机遇。

 

谈到未来五年的云计算发展趋势,我认为需要回到云计算的基本逻辑。阿里是要活 102 年的公司,云计算我认为它有望在未来 50 年内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它一直在提高生产力,帮助社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应该回归到其基本逻辑,即降低硬件和基础软件的门槛,不断推动创新。只要行业不断变化,我们就需要持续创新,这将有助于云计算的长期存在。与其说它有五年的趋势,不如说它是一个范式,会根据行业的潮流和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内部实测:大模型如何让开发者回归业务

 

Kevin:我听说公司把您 CIO 的工作比作在负责阿里云“内部经营管理操作系统”,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的。那作为 CIO,你在内部具体推动哪些工作?

 

蒋林泉:CIO 的工作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内部操作系统,是因为我们在阿里云已经有第一个操作系统,即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系统主要是面向外部的。而第二个操作系统则是面向内部的,它是阿里云内部的一种组织和业务设计。我的任务是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将这个组织设计与业务设计关联起来,以便更好地运作。

 

阿里云与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服务开发者和互联网领域,又服务大型企业,还要管理自有的 IDC 等硬件资产。这使得阿里云的业务更加复杂,需要处理更长的价值链,包括产、销、服、供等多个环节。因此,阿里云需要创建一个“内部操作系统”,确保各个领域之间的协同工作。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挑战。

 

互联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方面通常表现出色,阿里云的各个分支和团队内部的数字化转型都很成功。但由于它们各自的能力强大,当整体需要协同合作时,它们往往比整体发展得更快。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协调和补充一些原本不够适应业务需求的系统,以确保整体运作顺畅。

 

Kevin:我记得原来你说过,“云计算的故事就是云计算永远能让开发者回归到业务本身”,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蒋林泉:我最近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刻。正如大家谈到的,大模型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在几个领域里做了些 AIGC 方面的创新工作。首先,我们关注内部效率的提升,比如如何更高效地处理文档和设计。此外,我们还着手提升阿里云的服务,包括开发一个 aliyun.com 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让客户通过聊天的方式高效地获取知识和问题的答案。

 

后来,我发现不止我们一个部门在进行这项工作,几乎每个团队都有两三名成员参与探索。我提出,我们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分别发布一个相对出色的版本,以便形成协同作用。然而令我惊讶的是,这几位同事竟然推出了三四个版本,而且每个版本看起来都很出色。

 

这几位同事都在使用我们的云产品,包括矢量数据库、OpenSearch 和分析数据库中的矢量版本。我们拥有一套强大的训练和线上部署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和 SFT 等。在此基础上,这几位同事的工作都非常出色,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他们竞争的关键点是什么呢?首先是对业务内容数据的清洗能力是否出色;其次是对外提供服务的深入理解;最后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后续运营体系做得是否出色。比如,to B 业务方面,我不能允许它生成虚假的知识,否则将导致严重问题,因此重点是在理解知识和做知识摘要方面。

 

在这个领域,大家明显的差异在于认知,这种认知不是对工具的认知,而是对业务的认知。有些问题需要经过 SFT 的训练才能将 QA 列表喂入模型中,我们有一个团队就积累了大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问题与答案(QA)。团队对业务越了解,就会越擅长准备 QA。

 

总的来说,这一轮内部竞赛,成本相对较低、时间也很短,各团队在内容运营和业务理解方面迅速达成了共识。

 

这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事实:工具和云计算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能够促进业务的创新,使企业人力资源都集中在业务创新上。反之,如果没有云计算体系支持,当完成所有这些工作时,其他人可能早已上线运营了。

 

Kevin:可以把原来花在技术方面的精力用来思考业务上怎么和技术相结合。

 

蒋林泉:AIGC 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底层的硬件如英伟达芯片、到服务器,再到上层的软件,最终目标都是进行模型训练、推理以及与业务结合。云计算真正解决了底层上的重要问题,从而为上层进行业务创新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Kevin:在成为 CIO 之前,您一直负责阿里云弹性计算产品、业务运营、平台技术研发。您参与的哪个项目或者产品是您觉得最满意的?为什么?

 

蒋林泉:事实上,我在阿里云做了许多不同岗位和项目,很难挑出一个最满意的项目,因为印象深刻的项目有很多,难以界定哪一个最令我满意。

 

Kevin:那来说说您印象最深刻或者最不满意的项目吧。

 

蒋林泉:说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儿吧。在我加入阿里云的第二年,大约是在 2015 年,由于一系列机缘巧合,我被安排担任阿里云国际化和单元化架构师,负责阿里云专有云技术体系从 0 到 1 的架构构建。那是我第一次负责中间件和 PaaS 的研发,跳出垂直领域,成为一个跨公司体系架构的负责人。这个职位需要与所有业务团队、云产品研发团队进行深入沟通,并根据业务目标制定整个架构方案,同时还需要获得业务和技术团队的支持。当时,我几乎没有团队可以依赖。

 

这是一项需要大量协作的工作。如果方案不够好,别人也不会支持,如果沟通不够好,别人也不会支持。对我来说,那段时间是我职场上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但也是最令我满意的项目之一。我从一个垂直领域扩展到了一个更大的横向领域,对整个云计算业务体系、架构体系以及阿里云内各个业务团队和核心技术产品团队有了更好的理解。那段痛苦的经历之后,后续的工作虽然也有挑战,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困难了。

真正稀缺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Kevin:我记得两年前有份报告指出,云计算领域的人才缺口已经达到 150 万。现在云计算领域的人才供需情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谈论人才短缺的问题?

 

蒋林泉: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许多原本没有涉足云计算领域的企业进入了这一行,这导致了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云计算领域的人才供需问题不仅涉及互联网企业,还包括以前没有互联网技术背景的中小型企业。这一背景下,人才供给明显无法满足需求。

 

不过,我们也看到国内从业者的规模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现在,不论是在开源软件领域还是云计算领域,开发者和用户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然而,从根本上来看,供给并没有跟上需求的增长速度,这才是导致云计算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Kevin:实际上,如果单独看 IT 领域,会发现有很多人才供给,同样单独看某业务领域的话也有相应的人才。问题是,当两者结合起来后,企业就需要一个具备业务和技术双重背景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实际上是非常稀缺的。

 

蒋林泉:我记得我们上次也谈到过 AIGC 推出后是否会导致程序员失业的问题。我一直坚信程序员永远不会失业。因为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够理解现实业务问题、将其建模并选择最高效工具和语言来实现的人才。企业转型真正需要的是懂业务的人才。

 

这像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金字塔底部是科学家或者天才,他们专注于做基础的事情,其成果将服务于所有人。如果底层平台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高效,那么上层管理者的门槛将降低,也将为数字化创新提供更多的程序员人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等到 LLaMA2 成了金字塔底部的一部分时,人们会很快向上发展,每一轮浪潮都是如此。

 

Kevin:国内许多程序员似乎对与他人交流感到不安,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您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克服交流障碍的建议?

 

蒋林泉:国外文化相比较更鼓励个人表现。然而,如果你希望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就需要克服与他人交流的恐惧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这其中两个关键的方面:克服恐惧和积极分享。

 

首先,你不必感到自卑,因为中国文化注重谦逊是合理的。其次,我们经常强调,如果你无法进行公开演讲,那么你的学习将受到限制。这是费曼学习法中的一项原则,也叫做“教学相长”,意味着你不仅要理解知识,还要能够将其传达给他人。当你能够清晰地表达并让他人理解时,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掌握了通往专家之路的关键技能。

 

Kevin:阿里云一直在积极推动云计算领域的人才培养和认证,这个举措对于整个人才生态的推动产生了怎样的价值?

 

蒋林泉:阿里云一直坚定不移地投入认证领域。我们的目标是以业界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的身份,从产业的角度推动认证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能够综合评估人才在技术和云计算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整个云计算生态伙伴,还适用于那些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帮助他们精确筛选和培养人才。

 

通过推动阿里云认证的发展,我们希望促进云计算人才的大规模成长,建立起能够供应大量高质量人才的体系。这将有助于云计算行业以及数字化转型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使得开发者和企业能够共同健康发展。

 

Kevin:阿里的培训体系在整个行业里面也是非常知名的,您能不能给技术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蒋林泉:第一个方面,关于“技术的触觉”。我们聊到了 2009 年第一场 QCon,话题其实都是后面几年的预言,这一刻你的认知有可能是有历史延续性的。事实上,业界领军人物在谈的话题往往都是对后面几年发展的预言。所以,大家一定要关注技术前沿性,关注整个技术社区真正在发生的事情。大家首先要知道你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比如说你想去创建金字塔底层的基础平台,那就需要高度专业化,并且要知道这个领域很难、最终成功的人很少,你必须要谨慎选择这条道路。

 

另外,更加长期有生命力的能力是贴近业务。我们之前说到,业务与技术的结合在这个领域是最具生命力的,因为掌握业务和技术的交汇点就可以运用技能来提高业务价值。

 

此外,我更注重两个方面的软技能,一个是开放性,一个是好奇心。“开放性”意味着在整个过程中,你必须对一些机会或挑战持开放态度。如果不愿走出舒适区,那你肯定不会成长。而想要了解未曾涉足的领域,就必须要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克服乏味学习和未知恐惧的最重要动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具备开放性和好奇心可以使你在技术领域走得更远。

 

Kevin:你认为,未来云计算领域的从业者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变化?

 

蒋林泉:在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基础层的稳定和可靠。然而长期来看,云计算领域也会经历马太效应,即越来越多的资源集中在少数核心企业手中。真正的机会在于业务创新,通过有效地将业务创新与底层工具和低门槛的创新支持能力相结合,你就有可能在这一波浪潮中脱颖而出。


极客邦科技正式进入认证业务领域,首个职业认证课程《阿里云 ACP 认证课》已经上线!名师直播授课,考点精讲+刷题巩固,5 周带你快速拿证。课程优惠中,点击链接开始你的学习之旅吧!

2023-09-14 15:134313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京东商品列表数据接口:开启电商数据洞察之门

tbapi

京东API接口 京东商品列表数据接口

火山引擎联合Unity中国,共探游戏行业云计算+AI新场景

新消费日报

望繁信科技携手松下信息,共话制造业的数智应用之道

望繁信科技

数字化转型 流程挖掘 流程智能

超八成读者这样阅读,是因为……

脑极体

AI

电商搜索革命:大模型如何重塑购物体验?| AICon

京东零售技术

LLM 企业号2024年8月PK榜

YashanDB谈数据库未来出路和方向——回归商业本质 | YashanDB DTCC 2024 首秀

Geek_2d6073

观测云对接 Pinpoint 最佳实践

观测云

Pinpoint

低代码开发与项目管理工作流优化

不在线第一只蜗牛

项目管理 低代码 定制化

ETL数据集成丨为什么没有做好ETL的BI工具最终都会失败?

RestCloud

数据处理 BI ETL 数据集成

如何根据API返回值优化商品搜索关键词

技术冰糖葫芦

API Explorer API 测试 API】 API 策略

ClkLog常见问题-埋点集成篇Sec. 1

ClkLog

选对工具,‌事半功倍!‌详解10款项目管理神器

爱吃小舅的鱼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软件

掌握VS Code:提升前端开发效率的秘诀

秃头小帅oi

成为顶尖1%前端开发者的10项必备技能

伤感汤姆布利柏

图解Kafka:Kafka架构演化与升级!

王磊

为什么重写hashCode一定也要重写equals方法?

不在线第一只蜗牛

Java 基础

软件测试学习笔记丨SQL子查询实战练习

测试人

软件测试

云手机:TikTok运营的必备工具

Ogcloud

云手机 海外云手机 tiktok云手机 云手机海外版 tiktok运营

深度挖掘市场趋势:利用京东商品列表数据接口进行高效数据分析的技术实践

tbapi

京东商品列表数据接口

免费做ppt的网站哪个好?这个AI制作PPT神器不容错过!

职场工具箱

效率工具 职场 PPT AIGC AI生成PPT

数智未来:论低代码开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适配度

快乐非自愿限量之名

人工智能 低代码

程序员如何选择博客平台?

博客趣

个人博客 博客搭建 博客平台

使用Packer构建镜像

快乐非自愿限量之名

大数据 Linux 服务器

扫码填表时,如何快速填充上次提交的内容?

草料二维码

JNPF:一文详解可视化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EquatorCoco

低代码 可视化开发

Java微信授权登录小程序接口

快乐非自愿限量之名

Java 小程序 微信

如何利用代理IP提升跨境市场竞争力?

IPIDEA全球HTTP

大型数字化企业怎么定义?为什么说大型数字化企业更需要堡垒机?

行云管家

数字化 等保

无需多部备用机,云手机方便又便宜!

Ogcloud

云手机 海外云手机 云手机海外版 云手机群控 云手机推荐

Python中的random模块及相关模块详解

我再BUG界嘎嘎乱杀

Python 编程 后端 random 开发语言

XSKY 亮相中国移动智算存储论坛,共话 AI 存储创新之路

XSKY星辰天合

云计算未来发展的“变”与“不变”  | C位面对面_云计算_褚杏娟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