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 11 月 18 日,DeFi 生态中最大的去中心化借贷协议 Maker 正式发布多资产抵押 Dai (MCD),MCD 为 Maker 协议引入了激动人心的新功能,包括备受期待的 Dai 储蓄率(DSR)和其他 CDP 抵押类型。
MCD 的推出将标志着 MakerDAO 项目达到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这一转折点将对去中心化金融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以太坊 DeFi 发展规模 图片:defipulse
其实,在 2016 年的 DAO 黑客事件之后,以太坊社区开始面临生存困境:到底应该通过回滚撤销黑客事件的影响,还是大胆承认这一点并继续前进?选择前者的人们是目前的以太坊用户,而拒绝回滚的群体则共同构建起如今的 Ethereum Classic。这也是区块链治理思维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分叉,少数派完全可以脱离原有组织并另立山头。
然而,以太坊项目中再也不可能出现新的少数派分叉,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去中心化金融(DeFi)固有的脆弱性特质。
一个思想实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定 ProgPoW——一款存在争议的嵌入式智能平台(EIP)——被合并到代码库中,并通过即将发布的以太坊升级完成部署。该 EIP 在当前 ASIC 矿工当中引发了激烈的抵触情绪,支持与反对双方各执一词,并导致社区陷入新的分裂困境。
不久之后,社区真的分裂成了两派:反 ProgPoW 派与挺 ProgPoW 派。Reddit 与 Twitter 用户们开始用这些标签强调自己的态度。一场新的内战正在酝酿当中,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阵营。
与此同时,DeFi 运营商们也在焦急地观察。他们无法立即做出判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旦选错了分叉,就相当于押错了宝——自己的金融系统有可能因此分崩离析。因此,当个“墙头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们假设 USDC 首先表明立场,其发行机构 Circle CENTRE 明确指出不支持 ProgPoW,而 USDC 也无法在 ProgPoW 分叉上进行兑换。当然,这意味着 USDC 将在 ProgPoW 分叉上变得一文不值。虽然 USDC 属于同美元挂钩的借贷记录系统,但只有一套记录系统能够真正对应 CENTER 的实际业务。换言之,另一条链上的 USDC 账本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考虑到这一点,所有 DeFi 运营商只能被迫跟着 USDC 站队,因为他们没办法无视 CENTRE。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非常微妙,甚至正在塑造以太坊 DeFi 的面貌。这种多元组合特性既是规则,也约束着整个生态系统。
作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体系中使用量第二高的稳定币,USDC 占 DeFi 应用中全部法定支持稳定向份额的 99%。
换言之,其他法定货币支持下的稳定币加起来,也远远无法与 USDC 相抗衡。但是,大家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例如让那些流通量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其他稳定币(包括 Tether 以及 TUSD)慢慢取代 USDC。
但是,那些正在直接或者间接使用 USDC 的金融工具该怎么办?假设 DeFi 能够在 USDC 缺席的情况下继续运转,但考虑到这一重要力量的辐射之广与巨大的行业影响力,我们恐怕很难找到一条快速而且安全的撤退道路。
剥离之痛
任何一种打算摆脱 USDC 的 DeFi 应用程序,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剥离过程:在分叉之后,USDC 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价值。考虑到 DeFi 极为灵活的多元组合特性,意味着我们需要立足整体生态系统完成剥离与移除。整个过程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必须提前终止一切定期USDC贷款或者其他衍生金融工具(Dharma与Nuo Network)。
人们会争相退出并抛售自己的USDC,套利者太多因此必然有一部分人无法快速斥资,USDC价格将因此暴跌。
银行可能会在Compound等合约上遭遇挤兑,但由于大部分USDC已经被借出,所以存款方无法及时完成提现。这将提高 USDC的借款利率。
处于不利地位的USDC持有者必须恢复正常交易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众多囤币者们可能难以快速跟上。
Outlet.finance或者Astrowallet等DeFi抽象层运营商需要物色其他更合适的稳定币选项。
面对如此残酷的剥离过程,无论以太坊社区最终给出怎样的决定,DeFi 运营商们都将别无选择,而只能紧紧团结在 CENTRE 身边。要说他们最怕什么,那么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他们最怕的当然是失去用户的信任与支持。金融系统与智能合约基于可预测的假设存在,一旦这种预测性不复存在,用户自然也将果断离场。
即使如果 DeFi 运营商不选择 CENTRE 阵营,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也同样会陷入新一轮混乱。这是一种经典的博弈论场景:激励措施使得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倾向于协调合作,因此整个 DeFi 运营商群体都会被迫共同进退。
即使所有 DeFi 参与者都愿意与 USDC 合作,那么分叉支持者们又会向何处去?
去中心化,以太坊之谷
想象一下,有一小拨群体坚持进行分叉。他们仍然乐观坚定,并给自己的这家分号打上了去中心化以太坊,简称 D-ETH 的招牌。那么,他们能在这块招牌下获得怎样的收益?与其他分叉一样,虽然分店交保留所有智能合约状态,但由于已经没有负责管理的运营商,所谓协定都将沦为一纸空文。
永久的记忆
Oracles 数据库停止发布数据提要,代币价格不再变动——更准确地讲,所有价格记录内容已经全面损坏。
现在,所有集中式稳定币变得一文不值。Tether、USDC、TUSD 乃至 PAX 瞬间消失。大多数运营商冻结自己的合约,导致代币无法转让且不可兑换。当然,那些规模较小的稳定币一直也没什么存在感,现在也更不会有人在乎。
任何使用 USDC 作为抵押品的借款人都能拿回自己的抵押物,但这些东西早就失去了价值(除了 Dai)——Augur 不再起作用,D-REP(经过分叉的 REP 代币)市场甚至完全消失。没有足够的 D-REP 持有者上报价值结果,甚至没有指向 D-ETH 的对应 UI 版本。最终,所有智能合约都被废弃,只剩下一地鸡毛。
当然,也有部分合约仍能正常起效,例如 0x 与 Uniswap 的,因为其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参与者。但是,D-ETH 上的所有代币都出现了价格崩溃,因此流动性大幅萎缩,其实失去了正确定价的客观基础。在分叉上线的那一刻,精明的投机者们一定会大肆冲击那些定价有误的 0x 订单与 Uniswap 市场。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就是 Maker。Maker 的存在能够让整个系统正常运行,但由于现在的系统已经变成了 D-ETH,因此在分叉后很快就会出现抵押不足的情况。几乎所有抵押债仓(CDP)都必须立即清算,而 D-PETH 将被拍卖给 D-Dai(系统借此进行去杠杆)。但是,由于 D-PETH 拍卖的参与者很少,而且大多数 D-Dai 持有者并不关注这种小众币,因此 D-Dai 的供应并不能快速增加。这就导致 D-Dai 很快变得供不应求,D-PETH 则供过于求,最终导致 D-Dai 的去杠杆化尝试受挫且价格急剧上升。
面对如此恐怖的局面,Maker 决定对 D-ETH 分支进行整体治理。链上的所有 D-Dai 最终会被清算为 D-ETH 余额。虽然看似可行,但大规模抛售必然接踵而至,导致一切持有 D-ETH 余额的用户遭遇严重的资产缩水。
这会导致依赖于 D-Dai 的金融服务立刻中断。Uniswap D-Dai 市场、Compound D-Dai 市场、Augur v2 以及其他与 D-Dai 相关的几乎一切,都将在根基上土崩瓦解。即使建立起用于全局结算的故障转移机制,大多数运营商也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与部署流程完成双链系统管理——换言之,他们几乎必然会直接放弃 D-ETH 上的版本,毫不犹豫。
所有网站、接口、区块浏览器以及钱包最终都只会指向多数链。像 CyptoKitties 这样的游戏运营商也会关闭其 D-ETH 合约,以免影响到其他多数用户。少数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很可能沦为一条空链。
大家可以想象《我是传奇》这部电影里的情景——少数链就像是一座被废弃的大都市。高价的建筑物内空无一人,警报响起却没人回应,远处不时升起滚滚浓烟。很可惜,但没人愿意尝试重建。
少数链的支持者们可以抱怨,但无论怎么说,交易所都不会为这种快速消亡的项目提供支持与服务。在经济因素的冲击下,革命精神毫无立足根基,而项目本身最终也只会像其他早已被遗忘的 ETH 分叉一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以太坊的价值
这次小小的思想实验告诉我们:以太坊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以太坊。
2016 年时,以太坊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其目标还只是“对于全球计算机正确发展方向的设想与探索”。但如今,以太坊很明显已经凭借着其承载的无数业务系统而获得了实际价值。与比特币这种非常简单的分类账系统不同,以太坊生态系统异常复杂,因此每一次分叉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实际应用与不可分叉的组件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整个以太坊系统在客观上已经不具有分叉的可能性。任何强行分叉的少数派,都注定要吞下自种的苦果。
DeFi 最终将成为未来危机治理工作中的决策者——虽然普通用户、矿工以及开发商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 DeFi 所掌握的巨大力量以及崩盘后引发的恐怖危害将使其成为未来判断中的绝对核心。随着明年级别更高的金融应用陆续上线,DeFi 生态系统只会变得更加脆弱。
既然像以太坊这样的项目都无法分叉,那么“分叉管理”恐怕已经彻底成为过去。总之,欢迎大家来到后分叉时代!
原文链接:
Ethereum is now unforkable, thanks to DeFi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