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 AI 正蓬勃发展。市场研究机构 ABI Research 最新预测显示,到 2025 年,市场对边缘 AI 芯片的需求将首次超过云 AI 芯片,边缘 AI 芯片的营收规模将达到 122 亿美元,同期云端 AI 芯片市场的营收规模则为 119 亿美元。
8 月 28 日,专注边缘/终端 AI 的耐能公司宣布推出最新一代 AI 芯片——KL720,这是继去年 KL520 发布后的第二代自研 AI 芯片产品。
耐能创始人兼 CEO 刘峻诚告诉 InfoQ,KL720 在硬件规格、制造工艺、性能上都比 KL520 有大幅提升。“从 USB2.0、LPDDR2 升级到了 LPDDR3、USB3.0,配置了 DSP 等,使用 28nm 制造工艺,AI 算力也从 0.35TOPS 升级到 1.5TOPS。在模型支持方面,KL720 在业内最先实现 NPU 上同时实现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能力。”
此外,KL520 与 KL720 在应用场景定位也有一些不同。KL520 更聚焦低功耗场景的 AI 应用,例如智能门锁、智能抄表、门禁、可穿戴设备等。KL520 在低功耗场景下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在复杂场景下算力有限,需要 KL720 去覆盖,例如城市安防、多人人脸识别、行为识别、3D 感知等。据介绍,KL720 可处理高达 4K 分辨率的图像和 1080p 高分辨率的视频,并可实时分析视频影像,及时发现异常信息,以直接高效的方法使摄像头智能化。
“芯片产品的优劣势都是相对应用场景而言的。在 KL720 适合的应用领域里,低功耗依然是其最大的优势。” 刘峻诚补充道。
显然,耐能瞄准的是对价格比较敏感或功耗要求极低的客户。耐能表示,与在大疆无人机上使用的友商芯片,KL720 在保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其功耗仅为前者的一半。在 MobileNetV2 测试中,KL720 的性能也比竞争对手的边缘 TPU 高出 4 倍。
语音识别方面,KL720 把音频处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标准。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多数 AI 芯片仅可识别简单的“唤醒”词,但 KL720 收录了整个词典的单词。同类产品必须使用多达 40 多个关键字才能达到同等效果,而 KL720 则无需唤醒词即可执行相关指令。
同时,发布会也提到了不久前耐能发布的 AI 共享平台 KNEO。耐能希望打造类似 App Atore 的 AI 开放生态,用户可以自行开发 AI 应用并上传,也可以下载其他人的 AI 应用,以期加速市场上 AI 应用的开发。
不过目前来看,耐能本身更侧重的仍是芯片硬件,而这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
刘峻诚对 InfoQ 表示,今年几家 AI 芯片厂家已经陆续进入了规模商用阶段。海思和耐能的 AI 芯片分别在 IPC 和智能门锁/猫眼领域实现量产,主要围绕人脸识别、安防等应用场景。“能规模化商用意味着芯片本身的主要硬件、软件、成本问题都已基本解决,我们 KL520 芯片的规格和性能在智能门锁场景下几乎被用到了极致,其他芯片在这个领域很难跟我们进行全方面的竞争。”
今年 2 月,耐能宣布完成由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领投的 4000 万美元 A2 轮融资,这是维港投资继 2018 年 5 月 A1 轮融资后,再一次投资耐能。
“我们目前在总结这一代芯片的商用经验,有哪些不足、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在下一代芯片产品中解决。” 提到现阶段的问题和目标,刘峻诚表示耐能会在聚焦的目标市场,持续提升芯片的竞争力,在规格、性能、成本方面做到极致,进而提高竞争壁垒。
当前,AI 芯片评测标准不一,各家厂商采用的测试网络和标准还缺乏统一性。刘峻诚认为,任何对 AI 芯片的评测都需要基于应用场景,脱离这个前提的评测都是不客观的。
“我们不盲目追求芯片的硬件规格,而是倾向从 AI 芯片对应用场景的匹配度来看待这颗芯片是否成功,也许它的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是最优的。当然,我们可以从这些技术指标看出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但技术实力不一定能转化市场的成功。总之,市场才是检验 AI 芯片的唯一标准。如果不能被市场接受,再高的芯片规格、尖端的技术、亮眼的宣传,都只是花瓶。”刘峻诚总结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