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库的萌芽始于 1978 年,当时萨师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数据库”三个字拉开了中国数据库发展的序幕;90 年代,数据库厂商 Oracle 进入中国,凭借产品技术能力和服务迅速抢占了中国市场,并形成了以 Oracle 一家独大的中国数据库商业格局;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中国数据库发展迎来了转机,BAT 先后创立,互联网公司存在两大特点,一是快,快速的复制能力,快速的迭代能力,二是穷,无法承担 Oracle 的 License 费用,所以大家开始想办法打破 Oracle 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时 MySQL 就进入到了互联网公司的眼中;2013 年之后,4G 时代到来,企业业务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涌现出了更多的数据库产品。
以上是中国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本文我们缩小范围,聚焦在腾讯云数据库的发展,一起看看腾讯云目前都有哪些数据库产品?其在数据库方面的战略是什么?目前数据库的盈利状况如何?以及他们对数据库未来发展是如何看待的?…
腾讯云的数据库是如何分类的?
腾讯云提供的数据库产品及服务有 20+,并且以每年发布 5 大产品、50 多个新功能的速度递增。腾讯云的数据库产品按照产品系可以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分析类数据库以及 SaaS 服务产品。
关系型数据库包括 MySQL、PostgreSQL、SQL Server、MariaDB;
非关系型数据库包括 Redis、MongoDB、Memcached 、HBase;
分布式数据库:CynosDB、TDSQL、TcaplusDB;
分析类数据库:Elasticsearch、SparkSQL、Snova;
SaaS 服务:迁移上云服务、运维智能监控、订阅商业分析等等;
2019 年 8 月 28 日,腾讯云发布了五大数据库新品,分别为数据库智能管家 DBbrain、云数据库 TBase、数据库备份服务 DBS、云数据库 Redis 混合存储版,以及自研云原生数据库 CynosDB 商业化版本。
其中,数据库智能管家DBbrain是一款数据库智能诊断和优化产品,将大量数据库问题的诊断优化工作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快速学习资深数据库管理员的成熟经验,服务于云上和云下企业,构建一套“会说话”的数据库服务系统;云数据库TBase是腾讯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提供 HTAP 能力,在提供 NewSQL 便利性的同时完整支持分布式事务并保持 SQL 兼容性,支持 RR、RC、SSI 三种隔离级别,同时兼容 Oracle 语法;数据库备份 DBS 拥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解决方案,具备实时备份和秒级的数据恢复能力,可以为公有云及混合云环境下的用户数据库提供强有力的容灾服务;云数据库Redis混合存储版本是腾讯云自主研发的,100%兼容 Redis 协议和数据结构,具备自动降冷能力的版本;CynosDB是纯粹的云原生数据库,融合了传统数据库、云计算和新硬件的优势,支持海量存储、百万级查询和秒级的故障恢复,价格仅为市面上商业数据库的 1/15。
战略升级:从“+云”转换为“云+”,变的是什么?
除了数据库产品的增加和功能完善,腾讯云在数据库方面也做了战略升级,腾讯云数据库产品总监王义成表示:“腾讯云数据库将正式从‘数据库+云’步入‘云+数据库’时代,未来将围绕着云原生、自治、超融合三个方向为用户提供智能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数据库+云”和“云+数据库”呢?王义成是这样理解:“数据库+云指的是数据库加上云的部分能力,比如便捷性、扩展性,之前很多云厂商提供的数据库服务,例如 RDS 都是数据库+云的模式,它只是为原有数据库加上了部分管控能力和一部分云计算的便捷性,本质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这样的服务模式并不能完全释放云计算的价值,它只是完成运维工程师和 DBA 要做的基础工作,用户在数据库方面面临的痛点并没有解决,比如系统调优的痛点、运维的扩展性以及多套数据之间的融合。而跳出数据库+云的模式,我们发现云原生能够解决扩展、能够快速做升降级、能够快速故障恢复;自治能够把之前的内部运维经验与 AI 相结合,为用户提供运维建议;企业多数据库的成本是非常多,不仅有机器成本,而且还需要企业员工懂 Hadoop、MySQL、数据腾挪等等,所以融合应运而生。而云原生、自治、融合恰好正是腾讯云“云+数据库”的核心。”
从数据库+云转变为云+数据库,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王义成表示认为这种变化类似于+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
以政务+互联网为例,在“+互联网”模式出现之前,在发生违章停车时,往往是由协管员贴条,车主拿着条去交通大队现场处理,然后在拿着处理单去银行缴费,而且一般情况下,缴费的银行卡里都不会存钱,缴费前还需要再去存一次钱,非常麻烦。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在最后的缴费过程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扫描付款。这整个过程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人员没有变更、流程没有变化,只是“+互联网”让付款流程变快了。
而在互联网+通信的例子中,在微信出现之前,两个陌生人建立联系的方式是互留电话号码,现在一般的方式是掏出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平时可以发送信息、图片来联系,遇到急事时还可以发起多方微信电话会议。这就是对通信行业的颠覆,整个链条都发生了变化,三大运营商的使用者从用户变成了客户,三大运营商与使用者没有完全建联,甚至不会了解用户的正常使用行为。
过去一年腾讯云数据库的利润增长来自哪里?
据 Gartner 报告显示,2018 年腾讯云数据库市场份额增速达 123%,位列国内所有数据库厂商之首,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连续两年增速前三的势头。 王义成表示这样的增速得益于整个泛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腾讯本身是互联网起步,对于整个泛互联网平台都有支持,包括对众多游戏平台的支持、泛电商的支持(如蘑菇街)以及文创(如趣头条)等等。
据了解,腾讯云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商务的拓展,腾讯云接入了更多的用户;二是依赖于 4G 的爆发和移动互联网转型,更多泛互联网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他们本身的流量和资源运用的增加,带动了腾讯云的整体增长。
对于未来发展,王义成表示:“各大云计算厂商其实都比较看好传统银行和线下企业,也可以理解为 Oracle、SQL Server 等盘踞多年的市场,Oracle 在中国百亿的市场份额,数据库大概占据了 20 到 40 亿的市场,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国内自主可控的数据库厂商都会想要去攻坚这部分市场,腾讯云也不例外。”
这一市场的攻坚与泛互联网行业还不一样,泛互联网领域很多架构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传统行业使用的技术架构各有不同,所以云厂商首先需要了解某个行业的数据库玩法,并逐步做相应替换,这整个过程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数据库要自研吗?赛道又是如何选的?
自研数据库是噱头还是真有价值?
在腾讯云的数据库产品矩阵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数据库——自研数据库。很多人都愿意把是否拥有自研数据库作为云计算厂商数据库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并认为这是云厂商技术能力的一个拐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自研数据库到底存在哪些意义呢?
王义成认为自研数据库的意义要从用户和企业两个方面来谈。
如果是站在用户的角度,那么也要分两部分来看,一是自负盈亏的终端用户,例如互联网类用户,他们其实并不关心数据库的自研与否,他们只关心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如果是具有政策导向的企业,例如金融、国企等,除了产品要有足够的优势和卖点,在国产化的大背景下,自研数据库就变得很重要。
如果站在云服务商企业的角度,走自研数据库的道路其实是大势所趋,一是开源数据库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见证了众多开源产品更改开源协议;二是云计算厂商也要拥抱开源,回馈开源,自研其实也依赖开源协议,基于原有的技术架构去演变,在底层内核方面做更多演进以解决客户的核心痛点。一旦时机成熟,自研数据库也可能开源,促进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赛道:为什么国产数据库的首选都是金融领域?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国产数据库的客户领域,就会发现大家似乎都看好同一个领域——金融领域。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政策原因,王义成认为还有以下的原因:
一是因为金融场景的业务是最复杂的,如果能够拿下金融领域,就足以证明该数据库的成熟度是经得起考验的。互联网场景下可能数据并发会更强一些,但是在传统行业中,对数据复杂性的要求会更高,如果搞定了金融领域,就说明该数据库能够在通用场景中解决一些通用问题。
第二,金融行业其实是对数据库依赖最重的一个行业。在一般的场景中,丢失或损坏一条数据可能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是金融行业不行。数据库的价值其实在于数据的价值,金融数据是最值钱的,这也代表着数据库是最值钱的,进而代表了数据库的技术能力是最强的。
写在最后
据 Gartner 预测,“到 2023 年,全球四分之三的数据库都会跑到云上!”早前,传统的数据库厂商认为云计算厂商是站在数据库门口的野蛮人,但现在云计算厂商已经可以和传统厂商相竞争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做的更好,例如在版本更新方面,云厂商内部迭代得非常快,三五个月就可以推出一个可供用户使用的稳定版本。
“Gartner 预测中的数字,我可能无法准确量化,但是这个大趋势已经来临,”王义成认为:“这个趋势只是时间的问题,就像十年前大家说手机能够战胜 PC,谁会相信呢?但是,现在手机确实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工作的‘标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