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端工程的发展,组件化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现代的前端框架 React/Vue 等,都是围绕组件设计;组件化的开发模式,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设计和开发高质量高复用性的公共组件,可以更好地保持产品迭代的高效和稳定。
我们以 React 的技术栈为背景,在日常的需求与迭代中, 历时两年多时间,沉淀出了携程用车各大产线(接送机/包车/打车服务等)的公共组件(机场、航班、城市、地址、时间控件等)。通过持续交付了一系列的组件库,让各个产线的开发小组不用再各自维护重复而难以迭代的代码,完成了前端组件与公共方法的收口,解决了用车前端业务组件一致性的问题。同时随着组件库工作流上的逐步完善,让前端开发同学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开发方式,进入了全新的自动化构建与高效开发的时代。
开发和维护一个可持续迭代的组件库,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将从组件库的基础搭建开始,从开发、打包、发布、拆包、优化、自动化测试等各方面,由浅及深地进行介绍,给大家分享一个相对完善的组件库落地的过程。同时也会介绍组件库的迭代过程中真正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这些实战中的经验,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想法。
一、实现最基础的 npm 发布流程
在组件库的设计之初,我们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 npm 包的发布流程安全、可靠可行。为了保证代码的安全性,公司内部会独立维护内网的 npm 管理平台。
在最早的发布设计中,我们仍然通过官方定义的 cli 命令,在本地通过设置 registry 指向内网仓库后,执行 npm publish 进行发布。
可是对于公司内部而言,平台开放而 BU 众多,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已发布的包进行常规操作,这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最终在前端委员会的推动下,我司实现了内网 npm 与 gitlab ci 的关联。将发布操作迁移到了 gitlab 上,在发布权限上有一定的约束;通过开启 npm deploy 插件,以实现可视化交互式的发布管理,同时得益于 gitlab hook 的强大, 我们更是在流程实现了 push event 来触发 auto publish,这一系列的进步,让我们的组件库在后续的发布流程上变得更加正式、稳定而可靠。
Npm 关联 gitlab 后,通过指定指定分支下特定目录的 package.json,实现版本升级后自动发布
二、组件库的打包处理
我们的技术栈涉及 ReactWeb 与 React Native, 对于 RN 的代码,我们一般会走源码直接发布,RN 项目中的编译过程会自动处理 node_modules 里的源文件。但是对于 Web 组件库而言,更传统的做法,则是需要在发布之前进行一些编译和转码,这样才能确保发布之后的 npm 包,可以在大多数环境下正常运行起来。
对于 Web 端组件库的打包,我们进行了多次的探索和优化。
使用 webpack 对每个组件进行单独打包,打包类型由 umd 改为 commonjs2。
通常我们对组件库的建议是 umd 打包,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多种模块方案的加载通用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每个组件都需要单独打包时,UMD 的打包方式,会显著增大每个文件的基础体积;而且我们 99% 的场景下,其实已经并不用再去兼容 AMD、CMD 等模块加载方式。
在确保我们的代码一定是通过 node 模块方式加载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打出 commonjs2 的模块即可。这一步的调整,显著地提升了打包速度,也明显减小了各个文件的打包体积。
进一步编译优化
对于组件库而言,使用 webpack 进行打包,即使是使用了 commonjs2 的模式,繁重的配置工具仍然是显得重了一些,而且需要额外配置各种 external 规则,以防止打包时打入了额外的第三方库的代码。使用 rollup 来处理组件库的打包固然比 webpack 要合适,但是又会额外引入新的构建工具,增加学习成本。
最终我们选择的更优化的方案,是使用 babel 直接做编译转换,不使用任何额外的构建工具,也不做压缩优化处理---- 这些工作,在现代化的前端项目中,都会自动处理,不需要组件库再做多余的构建动作。Babel 直接转码的方式,帮助我们省去了很多复杂的配置工作,并且让组件库打出来的生产代码更加容易调试。
优化前,使用 webpack 等构建工具打包组件:
优化后, 编写脚本直接对组件源文件转码
提取组件中的样式文件,单独打包
Css-in-js 的开发方式固然是方便许多,但是在打正式包时,内嵌的 css 实际会占用更多的代码体积,并且 node_modules 里的 js 代码中如果有显式 require css 的语句时,在同构项目中,可能会遇到服务端解析 css 文件的各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取了所有组件的 css 进行单独打包。其中所有的基础组件样式,会整体打包成一个 main.css;而复杂业务组件的样式,则会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单独打包,以便实现后续流程中业务组件的按需加载。
三、组件库实现业务组件的按需加载
与各大知名的开源组件库类似,为了减少项目的打包体积,我们对组件库中的复杂业务组件,如航班组件、机场组件、城市选择组件等,设计了按需加载的模式。
对 RN 而言,我们直接利用了 require 的特性,通过修改导出对象的 get 方法,显式地声明了 lazyLoad 的组件程式。
对于 Web 而言,我们采用了类似 ant-design 的方式,在前面对业务组件的 css 进行单独打包处理后,通过在项目中引入 babel 插件的方式,实现组件的按需加载。
四、解决组件库日渐臃肿问题
随着组件库的不断迭代,组件代码会不断增多,需求也会越来越复杂。其他研发同学也可能会开发独立的 npm 组件包,但是会基于已开发完成的组件库的部分功能来实现。
这种情况下,开发其他 npm 包的同学,可能只想使用当前已有库中的部分功能,而不太愿意引入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组件库。为了使组件库的功能更加独立且通用,让 UI 组件与功能模块之间更好地解耦,我们需要对组件库进行拆子包处理。
如组件项目中基础 UI 部分,从组件库中剥离,拆分成独立的 ui-basic 组件库;组件项目中工具方法(表单校验、环境判断、正则处理、时间日期格式化等),拆分成独立的 util 库。这种拆分组件包的开发形式,组件库不再是所有功能都揉在一个仓库中,开发和维护将变得更加灵活且易于扩展。
拆包前,core 的部分将随着功能的增加而越来越臃肿:
拆包后的结构:
如图所示,拆分独立功能包后,可以让我们扩展和组合出更多灵活多样的组件库,让组件库不再单一而臃肿。
五、解决子组件包的开发环境问题
拆分子组件包后,给组件库的多样性扩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每一个子组件包都需要单独维护,在开发子组件包时,每一个包都需要一个可运行的本地开发环境。
随着子组件包的数量逐渐增多,给每一个包都单独设立一个开发环境,必然会带来更大的维护成本。我们目前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对于粒度更细的子组件包,所有的子包会公用一套 dev 的开发仓库,通过 git modules 在开发仓库中嵌套子模块仓库,实现了只维护一套开发环境,产出多个子模块包的组件库工厂。
在这种环境下,还可以做到当子模块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时,可以直接引用相对路径下其他模块的源码,不必为了调试某个模块的代码,而跑到 node_modules 里去翻找,徒增调试难度。
六、组件库文档化与协同开发
为了让组件库的开发流程更加规范,减少接入方的沟通成本,对组件库进行适当的文档梳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使用 gitbook 编写组件库的文档,并部署到公司内部的 books 平台上。同样借助于 gitlab 强大的 web hook 的能力,实现了文档仓库的自动更新与发布。
与此同时,我们也启用了协同开发的模式,让组件库成为一个内部的开源库,用车产线的研发同学,可以通过提交 issuse 和 merge request 的方式,自行对组件库中的个别需求进行开发,提升开发效率。
七、组件库单元测试、自动化与持续集成
单元测试
当组件库在开发和交付流程上趋于完善后,在公司 G2 战略背景下,为了保证代码的高质量,我们开始在组件库中接入自动化单元测试。接入单元测试也是一项十分曲折的过程。在测试技术框架的选型上,综合考虑了当前技术栈、框架市面通用性等多种因素,最终选择如下:
测试框架:Jest
选取原因:对 React 技术栈友好,同时也是 React-Native 官方推荐的测试框架
测试库:
web 端 -> @testing-library/react
RN ->@testing-library/react-native
选取原因:React 的官方测试库,对 hooks 类型的组件支持度高,选择这两个库,也是为了能够保持后续与 react 官方版本更新的同步
自动化与持续集成
在接入单元测试后,我们依然借助 gitlab 的 CI/CD,对整个组件库的流程进行自动化构建与持续集成交付,在内置 CtripDevOps 或者自定义 gitlab-ci.yml 的配置下,我们将单元测试的环节加入到了 pipeline 中,同时通过公司统一的 sonar 检测,提供最终的组件库质量统计报告。
八、结语
要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组件库,都是需要经过一系列项目的沉淀的。目前而言,组件库的开发流程上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版本管理、升级回退等。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后面的迭代中,我们依然能够保持初心与热情,积极探索与发现,构建出更加完善的前端工程体系。
作者介绍:
剑桥,携程资深前端开发工程师,关注自动化工具开发、前端工程自动构建相关技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携程技术(ID:ctriptech)。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IRV8zHf_hQNhRZJx-q6UA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