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在一起,梦飞扬”为主题的 2018 华为开发者大赛正式开赛,大赛设置百万元现金奖励,面向参赛者征集采用华为云等九个领域开放能力的优秀作品。如果你是华为云的合作伙伴,或者对华为云合作伙伴生态感兴趣,本届大赛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你的优秀创意项目不仅能够获得奖金,还能借助华为提供的平台获得品牌和生意的双丰收。
前阵子,华为云的什么体着实火了一把,让业界刮目相看。其实,在业内华为云算是一个努力追、出成绩的后起新秀。先看几个数据吧: 知名信息技术分析公司 Forrester 将其放在了领导者象限;全球最具权威的 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 Gartner 评其为 “头号玩家”。
那么华为云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得以快速追赶上来?
华为云应用服务支持企业应用云化
近年来企业 IT 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就是 IT 云化转型困难。技术更迭太快,系统越庞杂,改造越困难。而这种困难,对业务遍布全球、拥有十八万员工的华为自身来讲体会再深切不过。
在全球各地运行着八个数据中心、十万余个虚拟机环境,这样的庞大系统如何进行业务平台的升级改造?
华为敢为人先,新东西先拿自己开刀做实验!华为在实践中发现,要解决自身痛点,需拥抱开源。开放的 PaaS 架构为自身带来了在规划、网络、应用支持、安全性与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良好设计,以及在服务治理方面的诸多收益。
华为云应用服务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敏捷创新。面临众多的业务场景,不同的云化需求,华为云可为企业提供多种云化架构选择,而且架构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支持海量容器的秒级弹性伸缩。
拥有开放架构和敏捷创新特性的华为云应用服务,实现了企业级的安全、可靠以及高性能。以端到端的全栈云容器,配合云化的中间件,支持企业应用云化,同时依托丰富的平台伙伴生态,让企业的应用上云更简单、更高效。
DevCloud 助力软件开发持续交付
华为云软件开发服务(DevCloud)是集华为近 30 年研发实践、以及先进的研发工具和前沿的研发理念为一体的一站式云端 DevOps 平台。它面向开发者提供包括项目管理、流水线、部署、发布等基础功能的研发工具服务。它可覆盖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支持微服务开发、移动应用开发、IoT 开发等主流研发场景,DevOps 模式已经超越了敏捷开发,达到了精益的层次。让软件开发简单高效。
这样的软件开发服务,就像你专属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大师。对于软件开发项目来说,敏捷的开发环境、精益的开发管理很重要。
举个流水线应用的典型例子。华为云 DevCloud 的流水线服务,好就好在它是可视化、可定制的。流水线可实现自动交付,大大缩短企业的软件交付周期。流水线不但可用于开发人员日常持续构建,亦可应用于特性或者版本级持续交付。
而它的工作流编排可按需定制自动化工作流程。阶段内的任务要串行执行还是并行执行?要不要定时执行?都能一键满足你的需求。这样不同的子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时间,整体的开发则实现了“持续交付”的高效状态。
华为云 EI—企业智能的精明之选
华为云 EI 的诞生,很大程度也源于华为解决自身业务与运营问题,实现一个全球化企业的 IT 全面智能化需求。正如如任正非所说,“世界上还有哪个公司有这么大的业务量和数据量与我们比拼?”
基于这样的原因,华为云 EI 自诞生之初就很明确的要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技术理论研究,一切以实际应用需要为前提来指功能服务的开发设立。华为云 EI 包括基础平台服务、通用服务和行业场景解决方案三类服务,它将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以云服务的方式开放出来,坚持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 AI 平台。
通过华为云 EI,更多企业能够便捷、快速地使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的各类应用像电商购物一般简单。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更智能,让企业在智能世界的大潮中迎头赶上,智商别掉队。
然而面对到处都是云的时代,些许的彷徨和迷茫总会有,别怕,现在有一条光明大道:来华为开发者大赛历练一下吧!
大赛报名链接: https://developer.huawei.com/ict/cn/hdc/
这里有功能强大而全面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平台,从华为云应用服务到软件开发服务再到企业智能,样样齐全的华为云总有一款适合你。
了解更多华为云服务: https://www.huaweicloud.com/
对广大即将走出校园的未来开发者来说,快速进入云计算思维意识很重要。如果你还没有准备,不妨现在开始,因为总要行动;如果你还没有想好,不妨停止犹豫,因为时不我待。
大奖如云,伙伴如云,以大家灵巧的思维和双手,来体验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华为云!据了解,HUAWEI CONNECT 2018 作为华为自办的面向 ICT 产业的全球性年度旗舰大会,将于 2018 年 10 月 10 日 -12 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 智能,见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享的平台,与客户伙伴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把握新机遇创造智能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