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你如果无法度量它,就无法管理它。”
度量通常是管理者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有效抓手,但不论在企业还是开源生态,度量这一环节通常都难以令人满意——大多数企业中的开发者度量依然过于依赖人工互评、上级评审等方式,导致管理者通常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同样,在开源社区中,由于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度量乃至管理则几乎完全缺位。
因此,在提效节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时,管理者更需要有一张客观的数据视图了解团队管理中的真实数据情况。
本次,TGO 鲲鹏会采访了一名致力于赋能技术人的技术人,且崇尚技术管理升级的管理者——思码逸 Merico CEO、TGO 鲲鹏会会员任晶磊。
扔掉学霸标签,纯粹的技术热爱者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斯坦福大学访问研究学者,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前沿领域研究……任晶磊拥有一份优秀技术人的典型简历。
但相比起“学霸”之类的称赞,他更喜欢一位客户的评价——“聊到技术的时候,眼睛都在放光”。
任晶磊对技术的热爱起源于 2006 年。
那一年,任晶磊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在暑假里,他阅读了一本名叫《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的书,并从中窥见到了数学的美妙——数学真理的起源、数学真理的繁荣、科学的数学化、数学将来的发展等等。这些都让他无比兴奋。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兴趣使然下,他又先后阅读了艾伦·麦席森·图灵、大卫·希尔伯特等大师的故事,第一次感受到图灵机的奇妙,并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大学志愿填报系统上,任晶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并踏上了对计算机奥秘的深度研究之旅。
2015 年,任晶磊与武永卫老师,以及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合作者共同完成了一篇名为《双模式检查点生成:一种软件透明的保证持久性内存系统故障时数据一致性的机制》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共同提出了一种支持软件透明的数据一致性保证机制。该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事务性内存等系统在可扩展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等诸多方面的弊端。
这一重要观点,使得这篇论文获得了体系结构顶级会议 MICRO-48 的录用。近二十年来,国内大陆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该会议中被录用的论文,不超过 5 篇。
截取自清华官网信息
而这是任晶磊第一次亲身经历,兴趣和爱好变成了自身未来的“孵化器”。
“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好奇和兴趣牵引,所以有时候,兴趣和爱好真的能成为职业成长的推手。”
任晶磊回想那几年的计算机学习研究史时,这样说着。
从开源社区出发的创业路
对于如今的任晶磊来说,创业的契机同样起源于他自身对技术的热情。
大学时,任晶磊接触到了开源项目中的旗舰项目——Linux,进而对开源形式有了更多的了解。相比于企业形式,开源社区的组织生产方式更加包容,不限制项目贡献者的地域或身份,产出也开放给所有开发者共享。从大牛到入门者,只要对项目感兴趣,都可以无门槛地在开源社区中互相交流学习。
任晶磊被开放的工程师氛围所吸引,因此也逐渐成为了一名开源社区的活跃贡献者。
在这个过程中,任晶磊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开源开发者无法从项目中获取与贡献相匹配的回报。为了继续研发自己倾注心血的项目,他们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收入来源。
成功向商业化转型的开源项目仅是少数。对于大部分开源项目来说,“可持续性”始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个佐证是,一名关注开源可持续问题的开源开发者 André Staltz 曾在 OpenCollective 和 GitHub 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存在可持续的开源项目,但人们通常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大多数项目(80%)收入实际上低于行业标准,甚至低于贫困线。
GitHub 给星的团队规模和“价格”
以 Tidelift 举例,该公司已经获得了 4000 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帮助开源创作者和维护者获得公平的工作补偿”。他们拥有一支由 27 人组成的团队。该团队网站上展示的许多开源项目都在捐赠收入的贫困线以下。而社区中数量占绝对多数的中小贡献者们,则更难以从项目中获得回报。
同时,曾经的一份调研报告 Open source is everywhere(《开源无处不在》)显示,超过 98% 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报酬合理,他们将致力于开源。而缺乏可持续性无疑成为了开源发展的阻碍之一。
由此,任晶磊开始思考如何将开发者们喜爱的开源社区与商业公司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帮助开源社区进行更合理的价值分配。这一方面将使开发者获得相应的财务支持,从而让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将促使整个软件开发生态变得开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任晶磊在朋友的婚礼上认识了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殷和政(思码逸联合创始人兼 CTO)。“我们在闲聊中谈到这个想法,没想到和政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我们一拍即合,开始在业余时间一起推动项目。”
更合理的价值分配的第一步,是对开发者贡献进行更准确的度量。
2018 年,任晶磊与殷和政为共同作者的短论文《关于量化代码贡献的开发价值》在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 FSE 2018 上发表。论文中利用程序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程序代码库进行分析,量化代码的结构化价值和非结构化价值,价值评价的准确度达到人工互评的 97% 以上,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二步是为开源项目引入智力股权(intellectual shareholding)概念。开发者向开源项目贡献代码,即可根据上述度量算法获得相应的股权。项目的收益(包括捐赠、赞助等)会按照股份比例分配到开发者手中,这种新的模型可以为开源开发者带来更加公平和长期的回报,长尾的中小开发者们也能够从中获益。
经过对度量工具的持续打磨,思码逸团队目前已与多个开源项目团队达成合作。这些由天南地北、成百上千个开发者贡献的代码,曾经难以度量和管理。借助于这个度量工具产品,远距离与松散组织带来的“不可见”“不透明”将得到改观,帮助开源项目更加持续地发展。
企业中的研发管理同样需要度量
在设计开发价值度量体系的过程中,任晶磊意识到,即使是在组织结构严密的商业企业环境中,度量的客观与准确性依然是难以解决的痛点。
一方面,不同于可以按照业绩直接衡量工作价值的销售或运营岗位,软件开发本身的工作性质偏向后台,开发者的工作优秀与否难以通过业务的最终结果来进行及时的判断;另一方面,如果依赖于人工互评、上级评审等方式来进行实时的度量,又会导致管理者的工作量过载,也很难避免主观判断上的偏差。
而无法及时对开发进行客观度量,不仅可能会导致工作环境中的不公正、开发者工作积极性下降,还可能导致开发中的瓶颈和风险难以被及时发现,进而造成整个团队甚至企业的损失。在提效节流成为企业转型重中之重的当下,企业中的软件开发团队对于度量工具的需求更甚于开源社区。因此,在创业初期,思码逸团队将企业版作为产品发展的重心。
然而,就像学生不喜欢收到考试成绩单一样,很多开发者可能会下意识地排斥所谓的“评估”或“度量”。在企业的环境中,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敏感。
任晶磊提到:“开发度量不是上级对下级施压的工具,而是开发者表达自己的渠道。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项目中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并帮助每一位程序员专注于明确的改善方向。
“好的管理工具应该帮助企业排除主观干扰的噪音,客观地指明优化的方向,从而催化团队内部自发的正向变化,例如透明度的提高、沟通与合作的加强、成员自驱力的提升等等。”
在思码逸企业版产品中,度量数据被抽象整合为多个数据分析视角:从项目维度,可以查看软件工程质量、项目进度等;从团队维度,可以查看整体的开发效率及人力分配等;从个人维度,可以查看每一位开发者的技能体系、生产力变化趋势等。
除了多个数据分析视角外,开发团队管理优化也需要多角色的参与。思码逸为 CTO、研发总监、开发团队管理者、开发者等不同角色设置了对应面板,帮助他们从数据中获取直观信息,并根据优化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出快速反应。
思码逸创新的开发价值度量体系及数据挖掘深度获得了许多客户的肯定。在与客户的交流中,任晶磊发现,互联网大厂们近年来普遍开始重视工程效能提升,在技术人员动辄占比六七成、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当下,大厂们的动向反映了软件行业管理升级的大趋势。
“随着研发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技术从业者们应当意识到,把‘度量’理解为盯着眼前的一个蛋糕分谁多谁少,其实有些狭隘。更重要的是通过度量,用数据驱动开发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协力进步、提高效能,把蛋糕做大。”任晶磊补充道。
因为热爱技术、相信技术的力量,所以希望成为开发者们身后的支持者,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催化软件开发生态的良性进化——“帮助每一位开发者创造更多价值”,这依然是任晶磊工作中最根本的驱动力。
TGO鲲鹏会,是极客邦科技旗下高端技术人聚集和交流的组织,旨在组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领导者社交网络,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会员提供专享服务。目前,TGO 鲲鹏会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硅谷、台湾、南京、厦门、武汉、苏州十二个城市设立分会。现在全球拥有在册会员 800+ 名,60% 为 CTO、技术 VP、技术合伙人。
会员覆盖了 BATJ 等互联网巨头公司技术领导者,同时,阿里巴巴王坚博士、同程艺龙技术委员会主任张海龙、苏宁易购 IT 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已经受邀,成为 TGO 鲲鹏会荣誉导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