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7 日~8 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支持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深圳举办。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郑志明院士、数学物理学部王小云院士等四位院士发表主题演讲,同时还有 300 余名来自政府和企业界的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区块链与数字身份、监管科技、金融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郑志明发表了题为“区块链技术与发展”的闭幕报告,从技术、应用、现状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区块链的前世今生。
以下为演讲全文(InfoQ 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略有删减):
信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从信息技术框架来讲,区块链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从技术上保证信任的机制。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有四个内涵:
区块链是下一代可信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从传统互联网向下一代可信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
区块链是国际贸易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通道,可反制美元霸权和 SWIFT 国际清算系统对国际贸易的垄断,构建可信国际贸易新通道。
区块链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可以优化生产关系,降低产业链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
区块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技术,是“一带一路”五通战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技术支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技术支撑。
为什么前几年不讲区块链,实际上这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互联;下一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解决的问题是人人互联;接下来是物联网时代,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这些都属于数字经济的 1.0 阶段。下一步要干什么?实际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价值互联,要实现价值互联就必须建立一个低成本的信任通道,这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能够把价值的自由流转这件事做好,就能加速提高 GDP,到了这样的生态,就是社会经济和社会治理的 2.0 阶段。习总书记在 10 月 24 日的讲话中表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信息时代的核心特征是可信和智能,其背后是数学、密码和信息技术。实际上区块链是一个复杂系统,这种复杂系统从安全角度、从运行角度、从拓展角度来讲,充满着非线性、随机和动态 ,安全性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定义区块链的三个关键字是时间戳、不可篡改、可追溯。很多人一谈区块链就说它就是金融科技,就是数字金融,实际上说窄了。尽管它好像跟比特币同时起源,但是从区块链的技术属性来讲,它是一种信任体系,它可以为金融服务也可以为其他服务,所以其核心价值远远超过数字资产的应用范围。
区块链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9 年,我与其他几位同事共同发表了论文《软件可信性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和《软件可信复杂性及其动力学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分布式可信软件已成为现代软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而软件可信性建模已成为构造可信软件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同时探讨和阐明分布式可信系统的基本科学问题、建立可信性度量的理论基础。
区块链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四点:
开放、共识:共同维护数据安全,保证不可篡改性,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区块链网络,每一台设备都能作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允许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库拷贝。节点间基于一套共识机制,通过竞争计算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任一节点失效,其余节点仍能正常工作。
分布式、去信任:我从来不讲“去中心化”,因为我们对去中心化有很大的分歧,分歧来自于分布式是去物理设备的中心化,而不是去管理的中心化。去信任指的是过去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转化为对机器或技术的信任。
隐私、监管:区块链实现了隐私和监管的融合,数据本身不存放在第三方平台,而是加密存放在区块链上,实现隐私保护和授权共享。区块链的运行规则中,数据对授权节点是公开透明的,有利于穿透视的监管。
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合约规则的法治指的是,顶层治理节点制定智能合约,合约即规则,自上而下 100%按照规则治理国家、社会、经济,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的发生。
什么样的场景可以使用区块链呢?需要根据以下 6 类原则来判断,只要产业生态或应用满足以下 6 类之一就可以使用区块链:
生产关系,应用场景是否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进而提升生产力。
多方交互性,数据由业务参与多方共同记录。
可信性,需要在参与多方之间建立信任,并且通过分布式冗余方式存储多方行为记录。
去中介性,参与多方原本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实现业务撮合,并会因此增加成本和复杂性。
原子性,交易是不可中断的,或者全部执行成功或全部执行失败。
隐私性,用户具有隐私保护需求的场景。
区块链应用
以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例,这件事情已经喊了几十年,但是融资难的问题现在仍然非常严重。为什么?有人觉得银行老是看着大用户,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实际上我们更多会看到供应链行业存在虚假贸易、内幕贸易、商业欺诈、提单仓单重复质押、篡改数据等痛点,导致银行不敢贷款给中小企业,进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核心企业、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资产网关、区块链数字资产链、ABS、银行和保理公司形成一个闭环,由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可以确保供应链中的每一步、商品的每一个部件都可以追溯其出处。区块链可以建立分布式、去信任话的数据登记平台和交易系统,有助于减少乱象,便于监管并提高行业声誉。
另外,区块链实现了以应付账款凭证为基础的多级企业信用传递问题。核心企业向一级供应商开具应付账款凭证,一级供应商将凭证转让支付给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将凭证转让支付给三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将凭证转让支付给四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和四级供应商均可凭证向出资方融资,核心企业到期还款。以真实资产为支撑的基于核心企业信用的应付账款数字凭证。可基于区块链实现资产自由拆分转移,支持延期,可按需进行拆分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满足产业链末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回顾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区块链 1.0 是加密数字货币(2009 年)。可编程货币,是与转账、汇款和数字化支付相关的密码学货币应用。这一阶段的区块链技术还在探索过程中,并没有大型的金融区块链应用(非数字货币类)上线,尝试很多,普及尚早。
区块链 2.0 是“加密数字货币+智能合约”(2017 年)。可编程金融,是经济、市场和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例如股票、贷款、抵押、智能财产和智能合约。这一阶段的区块链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所以这一轮技术革命中区块链的影响要远大于其他技术,可能会有颠覆性的业务、技术或企业出现。
区块链 3.0 是“分布式价值互联网”,将成为成熟的数字经济基础(2030 年)。可编程社会,是超越货币、金融和市场的应用,尤其是在政府、健康、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段,应用生态将决定最后的赢家。目前公链和私链(或联盟链)都有一些金融应用,但还不成气候,胜负未分。这里大公司不一定有优势,因为开源力量不可小觑。
现在区块链行业正处于从 2.0 到 3.0 的过渡阶段,各国实际上加重了对 3.0 的战略高地的争夺。
区块链现状
区块链技术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三个子系统,分别是分布式子系统、安全系统和效率系统,或者可扩展系统,三个系统合起来就是区块链。
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存在三个困境:
核心困境是三元悖论,即可扩展性、分布式和安全性三者不可兼得,最多得其二。因此下一代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三元平衡寻优问题。
安全困境,需要穿透式监管的能力,并与安全取得平衡。
共识成本困境,传统的共识机制存在低效、高耗的问题。
我们正从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 1.0 往 2.0 阶段迈进。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IP 版权、教育、共享经济、通信、社会管理、慈善公益、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基于“区块链+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共信、共享、法治的智能平台有助于推进这一过程。
共信:重塑社会信任模型。信任模型从基于第三方公正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基于区块链安全架构的点对点信任模式。
共享:创建成本价值转移通道。价值转移渠道从基于信用中介的高成本通道转变为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的低成本、安全高效的通道。
法治:创造基于规则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模式从基于传统信息化技术辅助的人治阶段进入基于区块链规则的法治阶段。
当前,国外以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即操作系统)研发为主,国内以区块链应用为主,建立我国的国家主权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
具体来说,国内区块链发展现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多两少,即专利多,开源代码少,科研论文少。
没有安全自主可控的底层平台,依赖国外开源社区的成果,多引用国外的安全算法。
没有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缺少支撑区块链的可信硬件环境,软硬件协同不足。
正因为如此,我国在区块链发展中存在如下风险:
技术风险,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继因特网之后,失守下一代可信互联网的核心控制权。
金融风险,Fabric 等国外代表性开源平台抢占国内金融科技市场。
经济风险,Libra 等国外代表性平台抢占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与支付业务,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在一个不受监管和控制的平台之上。
国家治理风险,国外开源体系渗透国家治理体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