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期出版了《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该书是笔者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思考,但是书的出版并不是思考的停止,在读者们的鼓励下,笔者还在努力有根据地“展望”。
数字化银行目标是将现实银行的经营活动尽可能转移到虚拟空间进行,这不是银行自己要起“高调”,而是数字化对于全社会而言,本意就是如此,通过在虚拟空间中执行业务活动,来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赋能个人。
笔者在书中对支持数字化银行实现的技术进行了展望,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尝试梳理一个时间上的预测,当然,预测时间是最容易“打脸”的,不过,为了回报读者的支持,笔者豁出自己的“脸”,左边不够还有右边。
本文笔者会先做一个时间轴的切分,再按照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从架构方法论和具体技术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展望。
一、时间轴
目前企业端,也就是常说的 B 端软件设计,传统方法、敏捷方法等各类项目管理方式打得不亦乐乎,做出来的系统也是风格各异,但是考虑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这个谈论问题的大前提,笔者还是从将其按照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大阶段,切分成五个小阶段,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定义,依然遵照《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的定义。具体划分如图 1 所示:
图 1 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过程
信息化要经历组件化、自动化、数智化者三个阶段才能完成自己的高级阶段。
组件化未免老生常谈,但是做的怎么样,读者可以自己感受下。我们今天通过“中台”这个概念大谈特谈的能力共享,其实在组件化设计中已经包含,像笔者之前文章和演讲中提到过的,差别也许只是是否有个专门的抽象层而已。但是组件化是我们开展后边自动化等阶段的一个基础,组件化代表的是业务本身具备了结构化的基础,这样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自动化。
自动化是我们为劳动者减负的真正开始,通过不断延长可自动化的流程长度,逐步降低对人的依赖,不要把这个简单理解成人力替代,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劳动技能转变的开始,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开始逐渐向数字化社会过渡,而不是在大量用“碳基计算机”做更适合“硅基计算机”干的事情,这也是在实现 1963 年就已提出的“信息化”概念。
数智化这个名词起的还是挺好的,笔者借用来放在信息化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自动化流程不仅充分的“长”,而且可以判断的复杂事务也大幅度增加,劳动者可以从多数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思考更有价值的事情。而且,除了工作,我们还有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了消费,没有了消费也就没有了增长。
信息化之后就进入数字化。之所以分成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两者在表象上是体验程度的差异,所以不好区分一个形态上的界限,但是笔者认为,作为在数字化世界中能够畅通无阻的数字身份技术的成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将这一技术的相对成熟放在最后一阶段,后文还会有所涉及。
时间上来讲,大家也都比较习惯“五年计划”,姑且一个环节 5 年吧,总共 25 年,跟笔者之前对数字化的预测也基本吻合。当然,笔者此处的“打脸”期权已经备好,欢迎您买书、收文为证。
二、架构方法论层面
笔者一贯积极宣传企业级业务架构对企业转型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因为现在又到了时代转型期,要进入新时代了,“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自然需要新方法,当然,也不是那么全新,因为“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创新皆是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整体转型,自然需要企业级架构方法论的辅助,而其中的业务架构方法是最不该被忽视又恰恰被严重忽视的领域,很多系统设计中画的业务架构其实都不是业务人员可以真正理解的业务架构,而是为了做系统延伸出来的业务架构,自然无法用于理解企业战略、落地业务转型,只能做需求分析。
数字化转型要刷新企业的底层思维,其核心就是刷新业务侧的结构哈思维能力,因为数字化企业是被软件包围的企业,只有对软件驾驭自如,才能像今天操纵工业机器般操纵未来生产,才能真正像进入工业时代一样进入数字化时代,企业级业务架构的作用就在于此,所以它不是 IT 架构的延伸,是业务侧在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更容易跟 IT 对接的思维方式。
但是,对它的强调并不是需要永远这样,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它转变业务人员思维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自然而然地融合回企业架构范畴,企业架构就是未来数字化企业的管理思维模式。
企业架构在从信息化发展到数字化的过程中,与过去不同,更加强调的是开放式企业架构,是如何处理生态层面连接、协作的架构,B 端软件不会只看着自己企业设计,而是要看着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协同设计。
从实现层面看,今天服务、微服务比较盛行,姑且随着潮流走。在组件化阶段,微服务还会继续有发展,尽管我们已经被它的“微”逼得想说“宏”,被复杂的通信机制搞得焦头烂额,但是,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些“快”的问题,因此,持续发展还是需要的。
微服务之后搞什么,最近在讨论中还真提到了这个问题,笔者对此的思路还是“行业级标准化构件”,笔者认为这是面向数字化时代庞大的软件需求所能采取的有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构件化不是什么新概念,详细论述读者可以参见笔者《架构演进的第四个趋势:行业级标准化》一文,不在此赘述。
上述内容可以参考图 2 所示:
图 2 架构方法论层面的发展
本文中表示各类方法论或者技术所采用的方块的长度并非表示技术出现和截止的时间,每个方块的左侧应视为较为成熟的采用的开始,而右侧更多暗示该技术已经转化为其他形态或者无需再特殊强调了。比如上图中业务架构和开放式企业架构的关系,以及构件化和行业级标准化构件的关系。
三、具体技术层面
具体技术的展望永远是个难事儿,不然 Gartner 曲线为什么年年差别甚大。
作为基础性技术来讲,云计算、大数据、高速通信网络、量子计算等技术是决定计算、存储、传输这三项基础性能力的,“软件定义世界”的能力全靠它们,但是,它们未来可能是国家性基础设施,或者至少是分工、分级联建的,想想不靠谱的美剧《机器人军团》,就可以理解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未来的国家安全基础。因此,这部分的发展,对企业而言,有一定的外部性。区块链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但是笔者将其定位于提升可信连接方面,而且其技术形态还有待更好的发展。
对于真正决定企业特点的技术,笔者沿袭书中对银行分析的视角,按照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阶段展望。
信息化阶段,随着组件化能力的完成,RPA 能力会上升,RPA 其实是 BPR 的增强型回归,同时也代表了业务侧对计算机的信任,笔者之前所在的一个业务领域,8 年前就可以全流程自动化,但是,还是担心不可靠。如今,“不信任”已经大幅度降低,流程型 RPA 在未来几年中预计可以获得更大发展,从而减少劳动者负担。
今天大家都在反复讲数据对业务的赋能和驱动,但是,数据的赋能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来自数据的“大”,量大、维度大、价值大等等,要是没有这些大,就很难了。数据其实还是有的,只是采集和处理能力有限,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正在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提升社会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技术,智慧城市等建设中在广泛采用。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企业的数据获取问题,通过联邦计算、区块链等方式,更多地聚合数据的安全使用。
基于数据的“大”,在流程型 RPA 的基础上,决策型 RPA 会逐渐崛起,软件可以更多地自动运行。其实,读者您细品,数字化时代,一定程度上,就是个决策型 RPA 泛滥的时代吧。
数字孪生是我们走进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技术,我们在虚拟空间中活动主要靠数字孪生和各种虚拟技术,因为我们仍需要在虚拟中找到“现实”。这一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是靠硬件获得了极大发展一样,基础硬件能力的突破性提升,会解决支持数字孪生需要的计算、存储和传输能力。数字孪生和虚拟现实是可以发挥创造力的地方,是企业未来需要关注之处。
数字人类是一项很关键的体验性技术,去年很多银行拍了“未来银行”的宣传片,展望未来银行服务,笔者比较钟意的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放上了数字人类,虚拟的客户经理,不要小瞧这一点,信息化时代,大家拼的是流量;数字化时代,大家拼的是交流,如果你的数字员工“不香”,那你就没机会送达服务了,能在后端等着调用就是万幸。
数字身份是虚拟空间的通行证,但是有很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因此笔者将其置于最后,尽管现在就有微软这样的大企业持续在研究。
上述技术与书中所论述的关键技术基本一致,串联起来就如图 3 所示:
图 3 技术发展示意图
四、愿景
通过上述技术,我们最终期待实现的数字化银行如图 4 所示:
在通过云方式组织的超算中心、高速传输网络和海量分布式存储基础上,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连接所有参与方的虚拟空间,政府、银行、合作方共同组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竞合生态圈,通过洞察技术和送达技术,实现为客户提供协同化、定制化的服务,服务的设计来自于以企业架构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开放式架构能力。这不仅仅是当前“开放银行”的概念,而是面向社会的连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非以银行为中心的开放。
更多详细论述请见《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
作者简介:
付晓岩,新书《银行数字化转型》刚刚面市,受到热议。另著有《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一书,对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发展有持续的研究和深厚的实践积累,现就职于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众号:晓谈岩说。
活动推荐:
2023年9月3-5日,「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北京站」 将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办。此次大会以「启航·AIGC软件工程变革」为主题,策划了大前端融合提效、大模型应用落地、面向 AI 的存储、AIGC 浪潮下的研发效能提升、LLMOps、异构算力、微服务架构治理、业务安全技术、构建未来软件的编程语言、FinOps 等近30个精彩专题。咨询购票可联系票务经理 18514549229(微信同手机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