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AI 热潮到冷思考
当前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从 2016 年发端后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且更多的是由技术驱动。这主要得益于深度学习、海量数据、AI 芯片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受到了热捧,甚至许多企业不用人工智能就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要被时代抛弃了。
但最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冷思考,甚至负面声音。许多人感觉 AI 商业模式不清晰、变现困难、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就感觉又要进入 AI 寒冬了。甚至有人听到 L5 级的自动驾驶很难做,就觉得自动驾驶不可能实现了。
刘译璟认为,这些过度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实际上来源于对技术本质的不理解,以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不准。
客观地讲,人工智能在互联网上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当然,更准确一点是在消费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亚马逊到淘宝、从 Google 到百度、从 FaceBook 到腾讯,乃至微博、头条、抖音等,所有这些 C 端应用背后都有大数据和 AI 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能让企业理解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最后产生巨大的收入,而且这些技术的运用已经形成了套路。
AI 未来:应用驱动变革
目前,任何一个具备业务和流量基础的 C 端应用,都可以通过这种套路把雪球滚的更大,获得更多的收益。可以讲,这完全符合应用驱动的发展模式。
不夸张地讲,消费互联网所有的场景都已经在大数据和 AI 的覆盖之内,已经没有新的场景再去磨练这套技术了。
而 AI 新的战场,就在产业互联网、在传统行业,这是一块没有套路,甚至没有路的处女地。
并且,产业互联网是无界智能的互联网,是技术、数据和场景无界融合的产物。但这个融合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螺旋式上升,不断促进的过程,而这种上升的最有力推动,一定是应用场景。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一定是由应用驱动变革和落地的。
刘译璟判断,未来的智能应用会越来越贴近行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 AI 技术和数据也同步发展,这种发展会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和技术,计算能力和数据。
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会形成集中式建模(云端)+微建模(终端)、历史+现场建模等多种形态;现存的多种技术也会进行融合,例如深度强化学习、深度迁移学习等,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数据缺失和冷启动问题;同时新技术会出现进展,如脑科学、材料、(自我)意识等方面。
在量子计算方面,如果 AI 改变的是计算的终极目标,颠覆了经典计算的工作方式;那么量子计算则是改变了计算的原理,颠覆了经典计算的来源,成为 AI 的“兄弟技术”。量子计算,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期待。
在数据方面,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依赖于各行各业知识图谱的构建,因为业务中的历史经验和知识、常识是万分宝贵的,在知识工程再次兴起中,也势必会经历从行业标准的慢慢建立到逐渐推广过程。一旦数据有了标准,知识工程的开展将简单许多,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将更加深入。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远期,还要脚踏实地,找到当下的技术和产品方向,才能让企业活到未来。
人机融合加速度
未来,人工智能 3-5 年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呢?
刘译璟认为,AI 应用会越来越聚焦行业,越来越贴近现实世界,聚焦在技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互联网场景,譬如自动驾驶、家居等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核心业务借助互联网开展,具备相当的信息化和数据基础。
而在这些场景中,基础的需求是让人和系统更加自然交互,包括系统理解人的需求,以及系统以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完成工作。
在理论和技术、算力和数据几个方面在行业的渗透中,在未来 3-5 年,知识工程和语义分析会变的越来越重要。
2018 年以来,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越来越热,甚至有超过计算机语音、视觉和深度学习的趋势,就印证这一判断。
这些技术会以多种形态应用到业务场景中,总的目标就是让人和机器更好的协作,推动决策智能。
首先是自然交互式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分析数据时候主要使用 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这一接口。无论是做用户洞察还是企业经营分析,经典的做法都是先做 ETL,然后进行数仓建模,再把各种维度指标组合形成报表工分析决策使用。
这个过程是非常专业的,特别是 ETL 和建模阶段,业务人员很难参与。
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是,在数据智能时代,能不能不经过这些过程,让业务人员以自然语言的方式直接分析数据?简单来说,就是在有若干数据库、数据表的情况下,能不能让业务人员直接对这些数据发问,系统直接地给出分析结果?
这不是我们的想象,Garnter 已经把这种技术列入到了 BI 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中。基于这种技术,用户只需要说出自己期望分析的问题,系统会自动识别话语中的分析意图,识别出涉及到的数据为度和指标,提取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再以合适的形式展现出来。
其次是大规模行业知识图谱的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图谱可以化解冷启动问题。百分点现在正在利用海量互联网开放数据,构建一个个行业的商情知识图谱,用于帮助企业了解行业、用户、产品和自身情况。
这是个巨大的工程,涉及到业务理解和技术手段。在这里,我们利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基于业务人员预定义的行业标签体系,以启发式的方式从互联网数据中抽取实体和关系,而不需要针对每一个数据源去编写代码;其次,利用深度迁移学习技术,极大的降低了标注数据的需求,让知识图谱的构建效率提升了 5 倍。
简单来讲,人工智能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更好的支持认知智能,并推动决策智能的落地。
人机融合的未来社会,就是通过认知智能技术,让人和机器共享知识、自然交互、无间协作,进而帮助人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及时把握业务态势,快速生成应对方案,并且做到自主的反馈和持续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