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OKR 的概念逐渐火热,不过很多人对 OKR 是有认识误区的,会错误认为这是 KPI 的升级版本,也会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绩效考核工具。究竟什么是 OKR?我们如何用好 OKR?InfoQ 特别与资深敏捷教练杨瑞共同策划“深入浅出了解 OKR”系列文章,揭开 OKR 的神秘面纱。
OKR 对齐中,我们讲到 OKR 的对齐是沿着“组织 OKR”、“团队 OKR”和“个人 OKR”这个顺序来进行的,在复盘的过程中基本的方向是倒过来的,也即先做“个人 OKR”复盘,然后是“团队 OKR”复盘,最后是“个人 OKR”的复盘。
团队领导和员工进行的一对一面谈要确认 OKR 的最终得分,除此之外,还需要回答两个核心问题:“目标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和“目标是如何进展到这个程度的?”,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领导力展现,也需要一些教练技术,这个过程我称为“个人 OKR 复盘”。
个人 OKR 复盘中,需要对季度的工作进行回顾,需要关注点为:
个人季度工作的开展情况
个人目标达成和关键结果完成分析
员工个人成就及认可和赞扬
员工个人的经验教训分析
员工重点工作的持续和调整
员工个人发展成长规划
团队及组织发展建议
下一步行动计划
需要领导者的支持和帮助
这个过程还涉及到之后我们要讲的持续绩效管理 CFR 相关的内容,有大量的教练技术可以使用,这里不做过多的讲解了。
一对一面谈后,团队领导可以和团队成员共同进行团队复盘,要对团队 OKR 进行共同的确认,这个过程是团队共识的过程,我称为“团队 OKR 复盘”,这个一般是通过会议或者工作坊形式来完成的。团队 OKR 复盘中,需要关注的点为:
团队季度工作的开展情况
团队目标达成和关键结果完成分析
团队成就及认可和赞扬
团队经验教训分析
团队重点工作的持续和调整
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 OKR 复盘会也是非常好的文化建设节点,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为:
组织使命、愿景、战略进一步的强化
团队层级要对团队章程进行条款修订,包括新增,修改和废除等
通过实际的共创共识动作,进一步增强团队的成员关系
团队的创新文化,学习氛围及成长计划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个人层面,要进行回顾的主要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成长规划
只有这样,学习型的组织才能建立,才能适应组织和团队的不断挑战。
组织层级的 OKR 复盘会关注点为组织 OKR 的达成,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为:
组织目标达成和关键结果完成分析
组织经验教训分析
优秀团队和个人的表彰
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 OKR 复盘会上,核心是对整个季度中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沉淀下来,并进行分享,使得其他团队可以学习和借鉴。
复盘会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引发思考,要将经验和教训应用在下一个 OKR 周期内。
在形式上,建议由组织的高层来发起,核心高管、中层领导、团队领导需要共同参与,但是不能局限在这些人,会议需要公开,任何想参与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如果员工较多,可以开设多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多个团队共同参与并共识。
公司高层的直接参与,会让组织内对于 OKR 的重视程度得到贯彻,同时高层的 OKR 是公司发展的直接体现,能对整体组织的聚焦和形成指数级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OKR 复盘的整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主线是“问责”,问责的目的不是“奖惩”,而是要建立一个有承担的团队,从高层到基层,不断的反省和承认错误,通过试错来学习和成长,从而应对复杂的现实。
复盘的另外一个核心任务是关注承诺型 OKR 的达成,这个是组织和团队中很容易忽略的一点。在 OKR 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和团队必须协调资源力保承诺型 OKR 的完成。理论上来说,承诺型 OKR 一般都是组织中事关生死的事情,其聚焦当下,解决的是温饱;挑战型 OKR 一般是面向未来,关注于发展和增长创新,奔向小康的。
如果一个团队的承诺型 OKR 没有完成,团队领导应该快速进行团队盘点,认真协助团队发现问题及改进。如果承诺型 OKR 的完成总是出现问题,团队可能要进行调整,需要对团队目标、团队优先级、团队资源、团队技能等进行深度挖掘,找到力保承诺型 OKR 完成的措施。
通过个人、团队、组织不同层级的复盘,不断使得公司进入认知和学习的正向循环中,不断在核心业务上完成挑战和突破,从而带来组织的高速增长。这个在“系统思考”中称为“增强回路”,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增长飞轮”,这个在亚马逊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我们说的“指数型增长”和“10X 倍速增长”,都是指这个。
团队 OKR 复盘、组织 OKR 复盘也可以采用工作坊的方式进行,这个可以根据不同的想法来进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这个是 2019 年初在某客户公司设计的 OKR 复盘会,涉及到 6 个专业领域大团队,人数超过百人。这个工作坊利用了可视化技术和设计了一系列的反馈及回顾环节,进行过程中即紧张又轻松,而且乐趣满满,团队在一天的过程中可以大量的交叉学习,收获满满。
教练和引导技术里面,有很多现有的框架是可以参考的,比如下面的 ORID 焦点讨论法和欣赏式探询也是我经常借鉴的结构。
作者介绍:
杨瑞,资深敏捷教练,创业教练,埃里克森认证教练,连续创业者,复旦软件工程硕士。TGO 厦门分会学习委员。拥有超过 18 年的软件工程及研发管理经验,China DevOps 社区的核心发起人,国内敏捷社区核心组织者。多年 Regional Scrum Gathering 演讲嘉宾。EXIN Agile Scrum Master 认证讲师,管理 3.0 讲师。(微信:OscarYang)
延伸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