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研发效能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大热点。即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有人并未真正理解“效能”是什么?它与效率的区别又是什么?市场上的研效工具层出不穷,企业该如何结合自身架构进行选择?
带着这些疑问,InfoQ 记者有幸在QCon 2021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采访到了端点科技合伙人兼资深技术专家吴小伟老师,和他聊了聊与研发效能相关的话题。
以下是视频采访的全部内容,为方便读者查看,视频下方也附上了文字内容。
- 3.0x
- 2.5x
- 2.0x
- 1.5x
- 1.25x
- 1.0x
- 0.75x
- 0.5x
InfoQ:请吴老师先和 InfoQ 的观众朋友做下自我介绍。
吴小伟:我之前在阿里的花名是一啸,在阿里的八年时间一直做基础软件的研发,比如大数据相关的软件、中间件,包括数据库也有涉及,更多地是在做容器技术。
关于为何选择创业,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在过去十年中,ToC 的市场特别好,但最近 ToB 市场变得异常火爆。所以,我个人也希望能够投身到 ToB 领域中,2018 年我就选择从阿里出来,围绕研发平台继续做基础软件。
InfoQ:目前,研发效能成了行业内备受关注的领域,包括腾讯云、阿里等很多大厂也都在该领域纷纷发力,各大厂商开始关注研发效能的原因您认为是什么?
吴小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时代的大潮。转型之前,企业的业务系统大多属于稳态业务,即长时间处于不变化、非变化状态。但当数字化转型过后,这些业务变得更加敏态,这就意味着对业务系统的快速迭代、快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数字化系统的底层驱动力一定是研发,各大厂商切入研发管理这个领域也都是想把握这个底层的驱动力。
除此以外,在数字化转型之后,很多做传统业务的公司会变成一个科技公司,但 IT 人员的规模则是这类公司与科技公司最大的不同点。此时,研发效能就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的未来想象空间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厂商包括我们在内,都在研发效能赛道上努力往前面冲的另一大原因。
InfoQ:现在市场上研发工具越来越多,和其它同类型的产品相比,Erda有哪些差异化的优势?
吴小伟:我们在做 Erda 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同类的产品,这里有四点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Erda 和大多数同类产品相比,并没有集成很多开源软件来堆砌、打造一个解决方案,我们想通过自研真正做出一个产品。目前市场上很多同类产品都在集成 Jenkins 来做 CI/CD,而这部分我们完全都是自研的,一方面,自研对基数的掌控力更强,另一方面则可以让产品的逻辑和体验更加一致。
第二点,Erda 的架构非常轻量,尤其在私有化交付部署时,对客户资源的要求非常低,并且部署的效率很快。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三台虚拟机把整个生产系统平台部署起来,甚至如果为了 Demo 试用,在本地笔记本上都可以跑起来。
第三点,我们认为要全局提效不能只做某个单点,所以 Erda 覆盖了研发过程的全链路,包括项目管理、CI/CD 流程、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以及中间件部署。
第四点,Erda 覆盖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云厂商,能够帮助企业跨云迁移并更好地运行在多云的环境上,这是我们从设计之初就在考虑的关键指标。
InfoQ:随着研效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选择,企业该如何结合自身架构来选择研效工具?
吴小伟:如果企业还没有完成云原生容器架构转型,那么它还属于传统的 IT 架构,在选择研效工具时,更多地会接触 Jenkins 这样的传统研效工具。反之,如果企业已经到了容器化的环境,就需要考虑 Erda 这种从云原生、容器体系里成长起来的研效工具。
InfoQ:回归到企业层面,仍有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研发效能,且经常把效能与效率画等号,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吴小伟:确实有这个现象。我们平时经常提到“效率”这个词,但效率其实是单一的指标,它仅仅聚焦在一个单点的指标维度。比如,判定工作效率高不高的标准是你能否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分配的工作,而效能并不能用一个或者两个指标来衡量,这里包含项目管理、执行,一直到整个研发过程 CI/CD 以及自动化部署。所以,想真正提升企业的研发效能,需要回归到组织里去看整体。
InfoQ:前不久,我们关注到 Erda 也将核心代码全部开源了,请您详细聊聊开源的初衷是什么?
吴小伟:我们通过吸收开源社区的红利,用四、五年的时间打造出 Erda 这样优秀的产品,所以我们也希望能把它回馈到开源社区,被更多同行去使用,让更多的人不需要从零开始造一个新的轮子出来,这其实是很大的初衷。
同时,我们也知道一个产品要保持很高的进化速度、竞争力,需要更多不同场景、不同类型的人参与、共建,所以我们希望让使用者变得更多,并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来改进 Erda。当我们能够集百家所长,就有可能把 Erda 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InfoQ:打造开源生态与人、社区、管理等因素密不可分,基于开源生态,吴老师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
吴小伟:首先回归到代码层面,端点内部的代码与社区代码要保持内外一致,如果端点内部有一份代码,社区又有一份新的代码,这是特别伤害社区建设的一件事情。目前我们整个研发团队的工作已经全部转移到 Github,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其次,为了治理好整个社区,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文档,降低入门的门槛,我们也组建了专门的团队来服务开源项目。同时,开源社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人是能够超越代码的。所以,我们的运营团队就需要把大家连接在一起,做志趣相投的一件事情。
最后,关于开源项目如何度过冷启动期的问题,我认为最关键的事情就是不要贪心,沉下心来维护好三五个人的核心小圈子,再让它慢慢变大影响新的人。
InfoQ:在云计算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各个厂商间的业务互相渗透,PaaS 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对 PaaS 市场的未来您抱有怎样的看法?
吴小伟:在未来,多云、混合云一定会成为非常关键的场景,如果能够基于多云的环境构建 PaaS,那么一定有非常大的机会。此外,由于 aPaaS 才真正解决了生产力问题,以前写一个软件可能要一万行代码,现在只需要写一千行代码,甚至未来可能出现更颠覆式创造软件的方式,所以 aPaaS 这层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今天出现的很多 LowCode 平台都在做这一层,所以在我们公司,Erda 是聚焦于做 iPaaS 这一层,来解决底层基础设施、研发效能问题。在 Erda 之上,我们还将发力的重点聚焦在了 aPaaS 层面,推出了Trantor。
InfoQ:面向未来,软件架构的复杂性、软件规模以及研发团队的规模都将持续上涨,您认为行业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吴小伟:应用层软件越来越复杂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实现数字化过后,企业从供应链到销售端的全链路会变得很复杂,这对底层平台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所以不管是 Erda 还是同类的研效工具,未来能否管理更大规模的软件复杂度,管理更大的研发团队,必然会成为市场对我们的要求。
但软件越来越复杂这个趋势能否被改变才是更重要的事,未来能否出现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来研发软件,即一个人可以完成十个人的研发工作,这其实才能把软件的复杂性和研发团队的规模降低。包括我们刚才提到,未来很多传统行业的公司都可能转型成为科技公司,他们的研发人员应该不会从底层开始写代码,而会站在最顶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写他们想要的软件代码。
我个人认为从业人员更应该降低软件复杂度,而不是软件变复杂了,我就要提供一个更强大的平台,这治标不治本。今天人工智能发展也挺快的,某一天是否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更好地写代码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未来软件研发应该会出现新的方向,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任其演变地更复杂。
InfoQ:谢谢吴老师接受采访,也再一次欢迎您参加 Qcon,期待下一次还能在 Qcon 见到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