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新基建红利滚滚而来,34 万亿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背后,新基建投资成为了下一个十年的投资发展主旋律。与此同时,受全球性科技产业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的影响,国产化 IT 技术由被动到主动发展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当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智能化新经济崛起机会,“邂逅”国产化技术被迫自主创新发展的产业热潮。下一步,国内 IT 基础软件技术发展何去何从?新基建的政策性红利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发展机会?
近日,百度七剑客、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携被投人工智能企业一流科技创始人 /CEO 袁进辉,共同现身 InfoQ《大咖说》直播间,带来了一场有关于新基建与国产 IT 基础软件技术发展的精彩解读。
- 3.0x
- 2.5x
- 2.0x
- 1.5x
- 1.25x
- 1.0x
- 0.75x
- 0.5x
作为百度最早的七位创始人之一,技术背景出身的王啸曾长期负责百度 To B 业务,他本人对于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都有着深刻而前瞻的洞见。早在 2015 年,王啸就准确的预测了国内 To B 赛道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发展趋势,并提出与产业互联网相类似的观点,这一预测比业界 2018 年大规模关注产业互联网早了 3 年。
在王啸的眼里,对于当下最为火热的新基建概念,国家层面的新基建是新一代基础设施,包括数据、能源、交通等方面,但是九合的理解则更多的偏向于“数字基建”这一层面,强调“与我有关”。
目前,从前端传感器对于数据的采集,到 5G 对数据的接入传输,数据中心对于数据的存储,再到后面的大数据平台对于算法的集成运算,以及云计算框架对于各种终端运用以及产品的支撑,从数据的生产到消费,所有技术的演进几乎都正在围绕着数字化展开。
在王啸看来,新基建的提出,其实就是为整个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建设底层基础设施,这对于未来整个中国的经济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从底层硬件到基础软件技术层,再到技术生态以及行业运用层面,当新基建这一由政府推动的重点突破方向,与产业互联网深化发展以及国产化技术的发展大趋势相结合,王啸预测未来 10 年将出现超过 10 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空前发展新机。
“未来的机会很多,有许多值得期待之处。”王啸对作者表示。
投资人之外,作为在创业初期就被九合创投投资的一家深度学习框架研发企业,一流科技创始人袁进辉也受邀参与直播,在刚结束的 7 月最后一天,一流科技开源了自己研发三年的深度学习框架OneFlow,这意味着国内首个由初创公司、小团队自研的 AI 框架将免费提供给广大深度学习开发者。InfoQ 记者也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通过开源之后的 To D 模式与开发者形成最直接有效的互动之后,下一步一流科技如何基于开发者需求探索出 To B 销售的商业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有关于技术圈内与圈外的人如何把握新基建时代的机会?什么样的人才队伍在参与新基建时能够获得投资人青睐?新基建是大企业的机会,还是中小企业的机会?
新基建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支撑
InfoQ:在 2020 年之前,九合是怎么理解当时的产业发展趋势的,今年新基建因为疫情忽然成为热门之后,这是否打断了你们之前对于产业趋势的预判?带来了哪些长远的影响?
王啸:在新基建出来之前,2019 年其实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比较受关注,事实上早在 2015 年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产业互联网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波浪潮的观点,只不过是由于声量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没有腾讯等大厂提出之后更受关注。
在我们看来,新基建本质上是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支撑的,新基建做好之后,下一步就是产业的升级,到产业当中做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效的改善。所以,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是不冲突的,两者是互补的,只是新基建是目前产业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主推的一个大的方向。
总的来说,产业互联网是从更偏行业的角度来看问题,新基建是从更偏向于信息技术底层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我们而言,在新基建热起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围绕着移动互联网的延伸以及产业互联网等方向做投资,新基建出来之后,整体的投资节奏没变化太多。
对于新基建我们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维度——数字化基础设施,政府提的新基建其实是偏向于更加通用的硬件层面的建设,把这个事情做出来就可以;而数字化基础设施更多的是偏向于能力。在新基建的通用设施之上,其实涉及到不同行业、领域的细分领域,国家层面的投入不好介入,但这些领域也需要一些垂直通用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这反而给一些市场化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深度学习框架赋能数字基建
InfoQ:业界普遍认为,未来的操作系统将会是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在新基建背景下,一流的技术与产品是如何与新基建相结合的?解决了哪些问题并创造了哪些价值?
袁进辉: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是围绕着数据的传输、存储以及运用所展开的,都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一流科技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可以称得上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能够促进算法和智能应用的发展,他即是底层硬件的入口,同时又是上层运用的基础支撑,类似于正 PC、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目前遭遇到了数据大、计算力成本高、定制程度高等方面的挑战,这会导致硬件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方面的成本逐步攀升。因此,节省硬件算力和提高算法科学家的工作效率,让工程师专注于必须人类参与的部分,但凡可以通过计算解决的都让机器去解决,这成为了业界不叫认同的一种解决方案。
一流科技的深度学习框架正在去做的便是追求技术以及产品的高效、易用,并通过框架去赋能整个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提升,进而为新基建以及整个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王啸:政府提倡的新基建其实是一些非常硬的基础设施,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于阿里、腾讯等大厂,他们可以完完全全的基于国家提供的这样一个基础设施来实现自己技术能力的集成。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是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的,这就意味着中小型企业将有机会基于一流科技科技的已经在硬件基础之上构建出的深度学习框架,快速的开发出一套更加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新基建开启属于程序员时代
**InfoQ:两位都是既有技术背景,同时又有创业经验的企业领导,在你们看来,新基建分别为技术圈内和圈外的人带来了哪些新的机会?
**
王啸:新基建对于技术圈内的人员而言机会是非常明显的——在政策的助推之下,现在这些技术人员利用已经掌握的程序开发、算法、机器学习等基础能力,能够为包括信息技术、互联网、传统产业圈等新基建服务的领域持续不断的带来价值,他们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
目前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从当前的互联网科技的公司内部,正在有一批人向更加传统的产业当中迁徙。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其实技术含量已经非常高了,但对于互联网外的一些传统领域企业,他们的技术含量却没那么高,亟需提升。对于一批从互联网企业内流出的人才而言,当他们将互联网企业内部已经非常成熟的经验或者能力带到传统产业当中时,他们所产生的价值往往要比留在互联网圈内要大很多。
而对于技术圈外的人而言,如何把这样一些拥有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吸引到传统产业当中,利用他们的技术,改造好传统产业,进一步达到企业发展降本增效的目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同样也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袁进辉: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互联网创业由消费端向供给端转移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在早期的 To C 互联网创业早期,谈的更多的是商业模式、产品创新等概念,但是到了现在这种模式的创业已经非常少了,反而是随着供给侧对于技术需求的不断提升,技术人员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说以前是产品经理的时代,那么如今已经完完全全的转变成为了程序员的时代了。
InfoQ: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之下,具有哪些特性的技术团队会被九合选中,而且你们愿意把钱投给他们?
王啸:首先,行业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对行业的认知要非常深刻,创业做一个基础通用型的产品,你必然要知道这个行业的一些通用共性的规律,各个角色的分工,知道如何切入,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赛道要足够宽广,能够产生巨头,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行业是否已有很好的数据化程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个垂直的领域当中,你的技术一定要非常的强,你可能不如一线的互联网企业,但是你一定要比整个传统行业内的企业强,这样才可能真正的做出一套能够赋能这个行业的技术性产品。
新基建“公路”修好后还要有“车”跑
InfoQ:在你们看来,新基建子带来了机会的同时,还将面临着哪些长期的考验?
王啸:目前新基建是基建先行,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公路建好了之后,后续如何让公路之上有更多的车能够跑起来。如何运用好新基建的场景,实现更好的落地,实现规模化的运用,这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本质是不产生价值的,只有在场景中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才能够产生价值,而且运用层的价值往往会显著高于基础层。
袁进辉:对于国内而言,建基站、做建数据中心等通过购买硬件来解决的问题其实都不太难,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基于已经建立好的基建,实现硬件之上软件平台以及应用的落地。
目前,AI 公司正经历从 Gartner 曲线顶端跌落谷底的阶段;此外,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国内一些团队在早期发展时技术扎得不够深,对业务的理解也没那么深刻,于是往往只能浮在表面,被外界看做是技术“外包”型的公司,如何摆脱这种早期发展时“技术外包”的做法非常考验人,需要创始人具有非常大的决心与毅力。
事实上,国内的任何一个行业整体规模并不小,如果真正扎下去了,都会有非常大的一把机会。
InfoQ:除了新基建,最近哪些新鲜的政策理念,或者技术趋势也非常受到你们的关注,你们觉得值得留意?
王啸:围绕着新兴技术在产业当中的运用,向下我们会看到一些非常底层的技术;同时,我们也会向上层运用层的东西。当然,人工智能+制药,大数据与企业服务的结合等领域,也是我们在重点留意的。
袁进辉:最近比较关注开源方面的问题,在思考基础软件如何借助开源寻求市场,并借助云计算构建基础,形成一种比较有扩展性的商业模式。
类似于 To C 免费的商业模式,开源如何通过 To D(Developer)与开发者建立联系,然后再通过开发者形成一些 To B 的销售机会,类似的模式国外的一些企业其实已经走通了,但是国内却仍然缺乏比较成熟的案例。
新基建推动国产化 IT 基础软件业发展
InfoQ:国产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基建热潮下,国内 IT 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需要如何借力新基建的东风?
王啸:基础软件一直是国内 IT 技术发展的短板部分,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IT 系统的自主可控已成为了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考量点。围绕着国产化数据技术方面短板部分进一步做国产化自主化发展,补全整个产业的生态环节。
基础软件本身就是信息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其实非常值得投入。当然,除了供给侧的投入之外,也需要更多的产业或者技术圈内的人员去尝试国内的技术或者产品,给一些新兴的信息技术框架、平台迭代发展的机会,这才会更加的良性。
对于技术创业者而言,在国产化以及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倒逼促进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尤其是经过这几年国内互联网的发展,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与国外是非常一致的,在一些传统的技术领域,我们去追赶别人发展了几十年的东西不太现实,但是在一些比较新兴的领域,如果能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遇,是有望实现去实现赶超的。
技术生态构建需要产业上下游助力
InfoQ:我的提问已经结束了,请两位嘉宾分别问对方一个刚才没有谈到的问题,被问方负责解答一下。
王啸:目前,国内的技术生态型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数量也比较少,对于基于深度学习框架创业的企业其实拥有许多发展的可能性。未来,一流科技如何在借助技术切入市场之后,如何进一步去探索自己的技术生态,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袁进辉:开源是第一步,如果需要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商业公司,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技术生态,但是如果一个技术企业只有自己的开发者生态,其实这也是完全不够的,对于一个商业企业而言,他还需要有一批上下游的产业类生态合作伙伴,这一直也是我们在思考和突破的。
袁进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成就了一批科技企业,在您看来产业互联网的机会窗口有多大,周期会有多长?
王啸:PC 互联网从 2000 年左右开始发展,到 2010 年基本切换到移动互联网这条路上,到了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也基本算是结束了,机会正在深入到产业互联网当中。IT 技术的发展每十年换一代,做一个简单的推测,未来的产业互联网基本会在 2020 年到 2030 年这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这其中出现的公司在市值上要比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类公司大 10 倍左右。
细化到哪些领域会出现这一类企业,我们预判首先机会更多的会出现在一些垂直重度的产业当中,利用数字技术帮这些技术做改造升级的机会。当然,还有可能出现一批利用新兴技术特性与能力实现产业化的机会,比如利用 5G 高带宽、低延时、广链接等技术特性做创新的科技型企业。
事实上,美团本身就是充分利用了移动通讯技术在地理位置这一方面的技术突破,完成了自己的商业闭环,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规模。产业互联网的场景更丰富,市场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此外,在硬件之上,还会出现一批做中间件,提供 API 服务的企业机会,将有可能出现一批技术平台型的企业,而且围绕着这些技术生态型企业,还会出现一批为他们提供技术代理服务以及垂直行业场景服务的企业的,机会还挺充分的。
观众问王啸:新基建是大企业的机会还是小企业的机会?
王啸:为新基建提供能力支撑的企业还是偏大企业居多,小企业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能力给大企业做一些技术链条以及产业环节的补全,以及国产化的创新。当然,在新基建之上的运用层,因为行业比较垂直,会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的机会,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大型传统企业他们自身的技术能力其实并不强,自身也很难完成自己的技术升级或者科技升级,这也就意味着这中间就会出现一批对行业和技术都比较理解的中小企业,他们会有机会发展成为这个领域中比较有实力的机会。
讲师介绍
王啸:九合创投创始人,百度创始人团队“七剑客”之一,百度内部做产品最多的事业部负责人。所做产品主要包括:百度地图、千千静听、百度移动搜索、百度手机输入法、百度 IM、网页搜索、百度企业搜索软件、百度工具栏。2010 年离开百度,并于 2011 年成立九合创投,投资风格稳健。王啸十六年专注在互联网和投资行业,致力于成为这些优质科技类创业公司的同行者。
袁进辉:一流科技创始人兼 CEO,前 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360 搜索早期成员。曾开发鹰眼系统,被中国国家队作为日常训练辅助系统,2013-2016 年,其在 MSRA 从事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研发工作,2014 年其研发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主题模型训练算法和系统 LightLD,被应用于微软在线广告系统。
限量免费采访报道名额推荐[中国新基建50人]、[中国开源创新30人]
「中国技术力量」之「中国新基建 50 人」以及[中国开源创新 30 人]系列专题报道火热进行中,我们长期专注于发现新基建以及技术开源领域内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科技型组织机构、企业部门 ,并将重点采访其中的产业发展引领者,技术部门中坚力量等人士,深度传播他们对于新基建、开源创新等方面的技术理解、产业需求以及商业化探索尝试。欢迎大家点击超链接申请免费采访报道名额:>> [中国新基建50人]、[中国开源创新30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