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很累?看技术新闻更累?试试下载 InfoQ 手机客户端,每天上下班路上听新闻,有趣还有料!
美国人总是无法接受他们在某些方面优势不再的事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欺骗”自己。他们在道路交通、机场建设和学校教育方面的优势持续下滑,但仍然认为其他大多数领域依然领先世界数十年,如国防、精英大学教育、商业和技术。然而,2007 年,中国在外贸上赶超美国;2011 年,中国制造打败了美国制造;中国 GDP 也有望在 2030 年超过美国。但硅谷似乎仍然是一个无可匹敌之地,那里有最好的人才、雄厚的资本和野心勃勃的企业家。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对中国技术所秉持的态度在过去 20 年经历了多次转变。一开始是不以为然,后来认为中国科技公司是“山寨”,甚至是行业间谍,再后来把中国看成是技术发展的“厄瓜多尔”,技术繁杂多样,但没有一个能够站出来挑大梁。现在开始进入第四次转变,美国人担心中国会与他们平起平坐。一项来自硅谷的数据表明,美国技术的“帝国梦”时代正在终结。
中国的科技大佬们喜欢造访加利福利亚,去那里投资,但不再怀有任何敬畏之心。从市值上看,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能够与 Alphabet 和 Facebook 相提并论。2018 年和 2019 年间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后起之秀,包括滴滴出行、蚂蚁金服和陆金所。中国的电商销售额是美国的两倍,移动支付流量是美国的 11 倍。
风投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企业家精神给那些拜访过北京、杭州和深圳的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中国政府宣称,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 2030 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中国规划了一系列大动作,包括建立智慧城市、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和制定全球性技术标准。就像 60 年代的日本一样,中国公司这次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对于美国来说,保住全球技术霸主的地位绝对是一本万利的。科技公司为整个国家带来了 700 万个工作岗位,他们支付的薪水是平均薪资的两倍。科技的发展也为其他行业带来了更多活力,麦肯锡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非科技公司的“数字化”程度比欧洲高出 50%。全世界都在遵循美国制定的一些标准,如 USB 接口的设计标准和在线内容监管标准等。美国科技公司每年从海外赚取 1800 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保有世界储备货币的利润。
丧失这些优势对美国来说代价巨大,但实际情况会是怎样?Schumpeter 列出了科技巨头所应具备的十项指标,这要归功于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创新工场使用了来自联博基金、Bloomberg、CB Insights、高盛集团和麦肯锡的数据,包括 3000 家世界科技公司,其中有 226 家是“独角兽”公司,还有一些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但未在清单中出现的公司,以及中国的硬件巨头华为。
最后得出的总体结论是,中国仍然位居其后,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程度只有美国的 42%。不过,中国正在迎头追赶,这个数字在 2012 年仅为 15%。
中国技术行业的薄弱点可见一斑。中国科技行业市值仅为美国的 32%。中国有两个巨头公司,以及很多小公司,但市值在 500 亿美元至 2000 亿美元之间的公司并不多。中国在半导体和商业软件领域的实力仍然微不足道。中国的科技产品还未能渗透到行业经济当中,中国的非科技公司仍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程度只有美国的 26%。
从投资方面看,中国科技行业的绝对投资预算只有美国的 30%,海外部分只有美国的 18%。苹果公司三天的海外销售,腾讯需要一年才能完成。
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电商和互联网行业的市值已经达到美国的 53%,中国独角兽公司的市值为美国的 69%,从 2016 年以来的风险投资水平也达到美国的 85%。由阿里巴巴和腾讯扶持的风投生态系统日趋壮大,这两家公司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风投交易。
中国正致力于实现“突破性”的创新。以 AI 为例,中国的 AI 专家只有美国的 6%(如果把华人都算上,这个数字可以达到 16%),最先进的 AI 技术成果大部分还是出现在美国,比如 Alphabet 公司。不过,现在由中国科学家发表的 AI 相关论文已经达到美国的 89%。中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 AI 公司,比如人脸识别方面的 Face++ 和语音识别方面的科大讯飞。
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的科技行业将会在 10 到 15 年间赶上美国。这无疑会极大提升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并创造出更多的技术工作岗位,但最大的好处还是赚取更大的海外利润以及制定全球性技术标准。这让其他一些国家不得不对中国的科技公司小心翼翼。当中美两国的技术水平势均力敌,其他领域也会成为竞争战场,通信设备领域就是最好的例子——华为几乎征服了全世界,唯独不受美国待见。
硅谷是时候从美梦中清醒了,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已经成为巨头。在过去,美国的科技大佬们只需要走到门外就能看到全世界的先进技术,但现在,他们必须飞到中国才不至于错过些什么。让我们祈祷飞机上还有多余的座位留给他们吧。
感谢郭蕾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