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最近在一篇博客文章中介绍了一个名为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 的全新容器服务,根据微软介绍,这是一种:
可以无需管理虚拟机基础架构,快速简单交付容器的新方法。
随着微服务和 DevOps 的崛起,容器的使用开始变得流行。微软计算部门总监 Corey Sanders 介绍了使用容器技术所能获得的部分收益:
容器提供了一种可被广泛接受的开放式标准,可促进不同平台和不同云之间的移植性。
微软原有的容器平台名为 Azure Container Services(ACS),ACS 提供的容器托管解决方案可供开发者在 Azure 服务中使用开源的编排工具,如 Mesosphere DC/OS、Kubernetes 或 Docker Swarm。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ACI)服务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体验,用户无需学习新的编排概念或编程模型即可使用。ACI 可供用户快速开始部署容器,进而快速开发测试自己的用例。ACI 还可促进“爆发”和“缩放”,而不像虚拟机那样只适合消耗量更可预测的场景。
对于 Azure 目前可支持的不同容器技术,微软对它们的定位如下:
如果需要…… 可使用 使用 Kubernetes、DC/OS 或 Docker Swarm 缩放和编排容器 容器服务(Container Service) 在 Azure 上通过一个命令轻松运行容器 容器实例(Container Instances) 跨越所有类型的 Azure 部署存储并管理容器镜像 容器注册表(Container Registry) 在 Windows 或 Linux 上开发微服务并编排容器 Service Fabric 在 Linux 上使用容器部署 Web 应用 应用服务(App Service) 使用容器运行重复性的计算作业 批处理(Batch)来源: https://azure.microsoft.com/zh-cn/services/container-instances/
在容器的设置和供应方面,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 为开发者提供了更细化并且更丰富的选择,对此 Sanders 解释说: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 是一种可以在几秒内启动并按秒计费的单一容器。ACI 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规模选项,用户可以单独选择要使用的 vCPU 和内存数量,借此为应用程序提供完美匹配的基础架构。容器运行了几秒钟,就收取几秒钟的费用;需要几 GB 内存,就提供几 GB 内存,不多也不少。
ACI 已经被视作 Azure 生态内的“一等”对象,可以充分利用 Azure 的丰富功能,诸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开发者还可以针对每个容器使用账单分配过程中所提供的标签(Tag)功能。Azure 会直接暴露出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因此完全不需要管理虚拟机,正如 Sanders 所说: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通过云中运行的容器,运行你的代码的服务。
用户只需在 Azure 命令行(CLI)工具中运行一条命令即可供应 ACI。
图片来源: https://azure.microsoft.com/en-us/blog/announcing-azure-container-instances/
若要控制容器的处理器内核数以及内存数量,可在上述创建容器的命令中通过参数指定。
图片来源: https://azure.microsoft.com/en-us/blog/announcing-azure-container-instances/
按照设计,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 以“简化”为目标,并不是为了取代编排引擎。因此微软开发布了开源的适用于 Kubernetes 的 ACI 连接器,该工具可用于在 Kubernetes 集群中部署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Sanders 认为这种方法可提供很多收益:
借此可针对由 Kubernetes 编排的容器提供按需获取,近乎瞬时的计算能力,而无须管理虚拟机基础架构,同时依然可以使用可移植的 Kubernetes API。通过这种方式,开发者将可以在同一个 K8s 集群中同时使用虚拟机和容器实例,将两种方式的优势合二为一。
用户还可以在 ACI 和 ACS 模式之间迁移,借此开发者将可以敏捷地部署 Kubernetes,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云供应商都无法实现的。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 目前针对 Linux 容器提供了公开预览版服务,预计对 Windows 的支持将在未来几周内实现。
阅读英文原文: Microsoft Introduces New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 Service and Per Second Billin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