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Ong 是新加坡的产品和用户体验专家。他在接受 InfoQ 的采访时,畅谈了他对自行车骑行和敏捷的共同热诚以及它们是如何互补的、良好的聆听技巧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重要性、新加坡和印尼的科技行业,以及在即将到来的印尼敏捷会议上的讲话。
InfoQ:Michael,能否请您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Michael Ong:我是 Michael Ong,是 The Collab Folks 的产品团队教练。我从 7 岁开始编程,热衷用乐高积木搭建虚拟世界,骑着自行车长大。我毕业于计算机工程专业,觉得自己是一个总是在学习和热衷解决问题的人。
我在多个不同的行业工作过,目前和公司合作,帮助他们设计学习型组织。我的工作可以让我到处旅行,我总是抓住机会骑骑自行车,看看我到访的国家。我的目标是参加 2018 年的 TransAmerica Trail(从东岸骑到西岸)。
InfoQ:自行车骑行活动和敏捷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看起来,您总是要么在推广敏捷要么在骑自行车,这两者之间一定有些联系?
Ong:我进入团队指导敏捷和重新开始骑自行车,这两件事差不多是同时发生的。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找到一个好答案,不过很可能是因为我享受在自行车上跟数字生活隔离的时光。这通常给我一些时间来反思我正在做的工作,有时候会产生更好的想法!(我刚读完一本好书,是 Ben
Irvine 写的《Einstein & the Art of Mindful Cycling – Achieving Balance in the Modern World》,似乎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在跟人们分享敏捷和骑行活动时,如果一定要我给出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那么可能是这样的:
从事敏捷(或实践)与骑行活动相对应,比如休闲、旅行、山地或公路骑行。有些人在实践或活动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太喜欢。
变得敏捷(being agile)与骑手刚出发时的心态相对应,不管当时的天气如何,也不管是什么时间。此时,只要还在骑,任何骑行活动都会变得令人愉悦。
通过很多对话,我发现“敏捷”这个词本身像自行车骑行一样,似乎被很多人误解了。有些人把敏捷等同于速度,把自行车骑行等同于赛车,而在人们放弃之前,很少有人了解或理解更多敏捷其他方面的好处。在向人们解释时,把这一点放到一个非技术活动的角度上来讲似乎有点帮助,这就是我喜欢提到那么多关于自行车骑行活动的原因!
InfoQ:是什么使你成为一个好教练和好指导?
Ong:我采用先聆听,适应团队的需求,量身定制学习经验的方法,帮助我为之工作的团队理解对话的价值,形成的学习经验有助于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和担心考试认证。我也已经有幸地观摩了很多好教练和好指导的工作,并把最好的习惯引入我的实践中。
InfoQ:在过去的几年中,您犯过哪些重大错误?您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
Ong:我喜欢新的想法,爱和新的团队一起工作,在商业化的阶段探索它们。当我沉浸在其中时,有时会忘记我自己的指导建议,那就是首先要专注于团队,尤其是我在扮演产品所有者角色的时候!我碰到过很多情况:要么跑得太远,忘了放慢步伐;要么搞错了方向,我们没花时间停下来,反思一下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有用的。
InfoQ:您实施敏捷的方法是以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为中心。 是什么使您的方法显得独一无二?为什么您选择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作为您的主要主题?
Ong:我职业生涯的前 10 年跟技术有关,但是我很快发现,我喜欢技术,但是在与没有受过软件工程或工程理论培训的人交流时,技术的东西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与很多小企业主、跨国公司员工的交谈让我意识到,人们总是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如今,很多像业务分析师或者产品经理的专业角色已经出现并填上了沟通的鸿沟。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仍然有很多专门领域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
当我被带入用户体验设计领域(User Experience Design)时,由于我已经在做这个(虽然叫法不一样),因此我能够马上融入其中。产品所有权(Product Ownership)主题是类似的,有着更多的商业想法,但是基本上,在前 10 年中我做的是同样类型的工作。我意识到在团队设定中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上的是,让人们对我们的角色有个普遍的理解,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展开工作。敏捷本身是一种心态,如果人们无法把它映射到其个人的看法上,那么我就没什么可做的了。我更喜欢展示,通过我们的实践展示所有的价值和原则,而不是告诉人们一个方法。
InfoQ:当您培训一个用户体验设计或产品团队时,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关键的?
Ong:我在聆听技巧和便利化上强调得非常多。我们大多数问题的根源往往与沟通有关,特别是在跨文化或新的团队中。我设计的早期活动大多数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如何更好地进行合作;团队有(或缺乏)什么技能来解决挑战;对于我们的用户(内部和外部的),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
InfoQ:几个月前,您受邀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业务敏捷会议。对于业务敏捷,您有什么看法?在 IT 和业务敏捷之间有什么区别?您在那次会议上有哪些收获?
Ong:在纽约举办的第一届业务敏捷(Business Agility)会议真是很有意思。这次的会议举办地是投票决定的,我本人投票在亚洲举办,但是现在看起来,这样的会议在美国举办更好,因为大家有更好的意识。好的方面是有相当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出席了会议,很高兴见到那些来自欧洲像我一样喜欢集体工作的人。
大多数出席者看上去不像是来自实际的业务部门或单位,而是来自咨询和指导部门。尽管这不是件坏事,但是我没有了解到美国企业如何把业务敏捷视为主题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敏捷是一个组织作为整体需要为之努力工作的东西,而不是被分散到不同的孤岛中去。现在,IT 行业以外的企业也已经跨过了敏捷的门槛,但同样的挑战仍然存在,不是用术语使敏捷看起来在业务部门间是不同的,而是用一组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为我们的对话打好基础。
我更喜欢深入研究的一些讲话,比如 Steve Denning 题为“什么是业务敏捷(What is Business Agility)”的讲话、 Stephen Parry 题为“为有精益和敏捷想法的人设计有用的组织(Designing organisations that work for Lean and Agile thinking people)”的讲话和 Renee Troughton 题为“现实的创痛和陌生的事物(Reality bites and stranger things)”的讲话。
InfoQ:关于敏捷在新加坡和印尼的情形的不同之处,您是怎么看的?
Ong:2010 年的晚些时候,我加入了新加坡敏捷(Agile Singapore)社区,成为其一份子,无论是作为志愿者、参与者还是会议上的发言者。2011 以来,我在雅加达工作,观察到关于敏捷主题的对话只是最近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而最近三年则呈指数级增长。
这两个社区都是因为像 Stanly(Agile SG)和 Ivan(Agile ID)这样充满热情的人而活跃起来,我们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帮助人们从日常工作中释放出来,加入到充满生机的社区里来。
当时在新加坡,这方面主要是由金融业推动的,现在是由政府及一些中小企业在推动。印尼现在的情况类似新加坡,由金融业和一些中小企业推动。因为第一次用敏捷方式来工作,又常常是这两个社会中大多数人知道的唯一工作方式,总是会产生混乱。尽管如此,印尼那里还是有些亮点的,像 KMK Online 有一些在如 Pivotal 领导团队中工作过的人,显示了除 IT 之外,有更多的要去实践,以及如何在整个组织中工作。随着一些企业有了更大的市场和较高的增长率,我们可以期望看到更多的公司更关注敏捷在这个充满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简称 VUCA)的世界中的意义。
InfoQ:参加 Agile Indonesia 会议的人能从您这里得到些什么?
Ong:我会和工程师们分享一下敏捷和用户体验设计,就个人经历来说,在一头扎进美妙的代码世界前,也许要多听听用户的心声。我已经在雅加达和万隆待了一段时间,了解了更多软件工程师如今所面对的挑战,并讨论了我们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考虑这些问题。
阅读英文原文: Q&A with Michael Ong on Cycling and Agile and the Value of UX
感谢薛命灯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