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 2013 年,诞生三年有余的 OpenStack 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开源云软件:
就软件本身而言,在 2012 年发布的 Essex 和 Folsom 版本已经具备与生产环境相匹配的稳定性。同时,OpenStack 社区在 2012 年 10 月正式宣布成立基金会,以更好的管理这个已经吸引了超过 100 家公司、8000 名开发者参与的庞大项目。
作为开源云计算解决方案,OpenStack 在商业上的现实应用状况到底如何?这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又发展到了怎样的一个阶段?在国内都有哪些企业在关注 OpenStack 并投入使用了,他们的商业计划是怎样的?下面,InfoQ 编辑将把最近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帮助大家了解 OpenStack 项目最近的一些情况。
以下的一些截图数据来自 OpenStack 基金会 COO,Mark Collier 先生前日在北京分享的一个幻灯片。
首先是社区层面:
截止到 2012 年第四季度,OpenStack 社区共有 172 家公司参与,来自公司的贡献者总和超过 800 人,平均每月的公司贡献者人数为 238 人;个人贡献者总数达到 8461 人,2012 年第四季度共合并了 3241 个补丁。
列表中除了我们常常看到的大公司之外,也有不少创业公司,比如 Mirantis,这家具有俄罗斯背景的硅谷公司专注于提供 OpenStack 相关的技术支持。各个公司参与 OpenStack 软件开发的工作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进行了,比如 IBM 目前已经投入了 50 多位工程师在 OpenStack 项目上,其中包括 6 位核心贡献者;而 VMware 的工程师 Dan Wendlandt,已经被选举为 OpenStack 网络模块 Quantum PTL 的技术首席,并且很受认可。
另外,将于今年 4 月在波特兰召开的 OpenStack 峰会,号称将吸引两千位以上的参会者,是历届 OpenStack 峰会之最(去年在圣地亚哥的峰会吸引了 1300 多位参会者)。OpenStack 基金会希望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峰会将用户、服务提供方、技术支持方、以及投资方等多方面的人群聚集起来,一方面进行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多 OpenStack 相关的商业模式形成,扩大生态圈。
可以说,在市场方面,OpenStack 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软件开发的进度,在 Mark 看来,也处于一个相当乐观的状态。对于 OpenStack 项目而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趁热打铁,促成更多的部署案例,将 OpenStack 尽快推到云计算市场第二甚至第一的位置上去,以增强社区成员的信心。相比之下,诞生较早的 Eucalyptus,OpenNebula 和 CloudStack 项目仍占据一定的优势,更不必说 IaaS 的老大 AWS,以及企业级私有云的标杆 VMware。
就这份用户列表看来,企业对 OpenStack 的兴趣的确已经开始促使他们进行一些尝试。如科研领域的 CERN,以前是 OpenNebula 用户,现在开始搭建 OpenStack 和 Puppet 管理的集群。MercadoLibre 则是拉丁美洲的大电商。DreamHost 的 DreamCompute 也是跟 AWS 竞争的服务,跟 HP 的想法类似,他们除了 OpenStack,还在用 Ceph 这个分布式存储系统。PayPal,思科 webex 和 AT&T,现在都是 Mirantis 的客户。还有国内的新浪,这也不必多说。
回到国内,OpenStack 则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一种测试环境的状态。公共云方面,国内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公共云服务很少。正在做公共云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阿里、百度还是腾讯,大都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一套东西跑着;运营商方面,电信、联通已经采用了 CloudStack,移动则已经部署了 OpenNebula,虽然跑的不怎么理想,但也没啥更换技术的动力;华为虽然关注 OpenStack,但他们早期使用过 Eucalyptus,又一直为运营商做部署,所以目前还没有什么大规模的 OpenStack 部署。至于将要在国内落地的微软公共云,和可能也要在国内落地的 VMware 公共云,当然也没有用 OpenStack 的理由。
倒是在私有云方面,有一些公司从去年就开始做一些尝试,比如瞬联软件就在内部搭建了 OpenStack 的系统,而高德地图的服务背后也已经开始用上了 OpenStack 技术。对于想要搭建私有云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使用 VMware 的打算,那么 OpenStack 目前已经是他们比较青睐的一个解决方案了。可以说,很多关注 OpenStack 的公司都认为这个项目将会是云计算时代的 Linux,只待这个领域的红帽出现,用户就可以比较放心的去用这项技术了。
不过,当前还有另一个趋势,就是有能力搭建私有云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养一个技术班底来维护这个平台。既然无需等待第三方的崛起,这就意味着整个市场部署私有云的进度可能会非常快。这正是整个行业的一次机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