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erine Louis 和 Raj Mudhar 与大家进行了一场题为“用乐高积木搭建你的公司——设计最佳的大型敏捷公司”的小型互动讨论会 。他们采用动态组织建模方法,利用 LEGO 积木,让参与者模拟并且可视化了组织的变化。有超过 100 人参加了这场为时半天的讨论会。
讨论会旨在让参与者使用乐高积木或者别的诸如毛绒条、气球等工具来建立模型,可视化组织的变化。这些实物工具能够帮助团队将他们所需做的改变直观地展现于眼前,也有助于设计方案, 实现变革。
讨论会一开始,Catherine 和 Raj 首先布置场景,解释工具套件及其用途,并将参会者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 8-10 人。 他们的开场白中还介绍了讨论会的目标 (识别出当前大型、分布式组织在实施敏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建立一个模型来直观展现团队的构建,并且关注它又是如何改进的。 )
第一轮,所有的团队使用同样的公司(使用演讲者提供的简介资料),用 25 分钟建立他们的模型,然后进行一个“贸易展”,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名小组成员留在自己的桌前,而其他成员则四处走动,参观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收集不同的想法以及提出问题。各个小组在建立他们的模型时必须要考虑:
- 目标
- 现状
- 需要的技能
- 稀缺的技能
- 分布式团队
- 约束条件
- 范围
演讲者要求每个小组在建立各自模型时需要考虑一下一些关键问题:
- 你们如何让决策制定者尽可能方便、近距离地获得信息?
- 你们是否会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有哪个公司是真正健康快乐的?
- 我们如何改进沟通?
- 应该在哪里做决策?
- 有什么法律约束 / 合规制度需要加以考虑?
随着小组工作的逐步开展,演讲者提出了更多问题:
- 小组中是否需要测试人员?
- 你需要考虑到哪些信息瓶颈?
- 需要考虑哪些时区?
- 为扫除余下的阻碍,有哪些向上级部门汇报的途径?
在第一场“贸易展”之后,演讲人请各小组检查各自完成的任务,综合考虑不同乐高积木的使用情况——颜色(有多少小组使用红色的砖块代表测试),“武器”的使用(很多人用它来代表产品负责人),连接团队的桥梁,团队之间的距离等……
在带领小组完成了一个组织的案例研究之后,接下来主要是分析参与者所选择的公司的建模情况——有的小组选择了他们自己的公司,而有些小组则是从演讲人提供的案例研究中进行挑选。
讨论会结束以后,Catherine 和 Raj 回答了 InfoQ 的提问:
为什么选择乐高?
在玩具店里有很多选择,而乐高的性价比是最好的——它有很多不同的形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选择。实物工具很重要。也可以使用毛绒条。每个人都熟悉乐高,就不需要讲解工具术语了,而且简单的工具让我们能够聚焦在于信息而非产品上。我们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工具,比如毛绒条和其它任何简单的工具,只要它们能够帮助小组设想出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工作流程就行。
有什么让你们感到吃惊的结果吗?
大家对不同颜色、类型的乐高积木的使用让我们感到吃惊。例如,许多小组用绿色代表开发人员而红色代表测试人员,当他们在探索模型时,继续 / 停止等细小信息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们会通过积木的高度来区分 / 创建重要的角色或引人注目的个体。有时候我发现他们的工作范畴缺乏可见性——例如,仅仅是建立了开发团队模型,而没有注意到客户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
如果是在组织内部使用的话,它会起到什么作用?
在内部使用这个模型还是一样有效。这个简单的工具可以揭示现实的复杂性——构建一个模型花费了 4 个小时,人们驻足而观,当他们意识到他们所处环境的复杂程度时,不少人都表示吃惊:“哇塞”。让变化真实可见,就有可能说服人们:改变是可能的。
这场讨论会中大家的表现有何不同?
很诧异只有两个小组愿意以他们自己的公司来建模,鼓起勇气实属不易。我们设想了不同的情境,但是他们并非有效。使用“设计师”一词可以有两种情境,一个是技术设计师,而另一个是图形设计师。
对于团队来说使用这一方法的关键点是什么?
- 确保你使用的是一个二维模型,关注结构以及流程
- 注意肢体语言以及团队的互动
- 询问团队是否遵循了整套工作流程来检验模型
- 询问将客户摆在什么位置,模型中的信息如何在不同的群体中传递
许多参会者表示整场讨论会很有启发性,使他们能够可视化他们需要进行的改变,从而帮助他们的公司采纳新的工作方式。
Shane Hastie 是一位敏捷教练、培训师,同时她也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 Software Education 公司的一名顾问。
英文原文: Agile 2012 Session: Dynamic Organizational Modeling
感谢金毅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或者腾讯微博( @InfoQ )关注我们,并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读者朋友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