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驱动开发社区,一个老问题又以一种新的形式被提了出来:行为驱动开发(BDD)是不是就是做得比较好的验收测试驱动开发(ATDD)?尽管社区成员列举出了一些不同点,但 Dan North 呼吁大家不要去关注这种叫做“神奇”测试驱动开发的观点。
当 Dan率先介绍行为驱动开发时,他改变了在TDD 中广泛使用的语言,转而使用行为性词汇来代替测试词汇。敏捷社区中有些成员认为BDD就是“做得比较好的TDD”。目前,像 Cucumber 、 JBehave 和 SpecFlow 之类的工具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在 BDD 场景中,以用户的视角描述整个系统或应用的行为,为验收测试驱动开发注入了“Given,When,Then”这样的语言。BDD 的边界还不是很清晰,社区正在再次讨论这个老问题,并问道“是什么让 BDD 变得与众不同?”。
在他的发言“如何向企业推销 BDD ”中,Dan 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解开了 BDD 的定义,展示了如何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和范围内应用 BDD:
“BDD 是第二代由外至内的、基于拉动的、多利益相关者的、多尺度的、高度自动化的敏捷方法。”
Dan 也承诺在日后会对BDD 做更清晰的定义。 GivWenZen 框架的作者 Wes Williams回复到:
“我认为这个定义漏掉了一个关键部分,我们一直在关注协作和学习。大概是 2005 年的时候,我做过一个项目,使用了‘ATDD’,我们有类似 BDD 的目标,但没有使用 Given When Then 这样的语言。”
在 Dan 最初的 BDD 介绍中,他说正是由于测试中使用语言的水平比较低,从而促使他使用“应该”来代替“测试”。 Neel Lakeshminarayan 就这点说道:
“BDD 更多的是提倡使用‘恰当的词汇’——一个重要的区别。这很微妙,但非常强大……你开始思考各种差异很大的问题。你可能会听到‘预期的行为是什么?’,而不是‘我应该测什么?’。这会让你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因此,你会编写出截然不同的代码。”
因此不同点是什么呢?除了使用不同的语言,Dan 从更广泛的哲学角度强调了 BDD 的自我学习方面,他称之为“蓄意发现”,“而不是偶然发现”。他把蓄意忽略我们的技术、人员和过程作为目标;尽管我们尽心尽力,但我们总是忽略了这一点。然而,他让社区缩小 BDD 和 TDD,或者做得比较好的 ATDD 之间的差异,他请求道:
“我想避免‘因为……,BDD 要优于 TDD’,或者更有甚者‘BDD 不同于 TDD(就如原先设想的那样),因为……’。TDD 是令人惊叹的,它最初的概念就是用于解决我一直想用 BDD 解决的问题的……它并不是做出优秀设计的唯一方法,BDD 也不是。BDD 是有关了解客户需求,并让这种对需求的逐渐理解来驱动软件开发……总是试图去获取更深入的理解。但我敢打赌,如果你问 Kent Beck 什么是 TDD,他的回答会是相同的。”
查看英文原文: BDD: ATDD done wel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