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SOA 一般需要使用多种技术来实现诸如分布式、并行处理、编配等需求。虽有多种工具来支持这些需求的实现,包括解决调用的 Web 服务框架,解决路由的企业服务总线(ESB),实现业务流程的编配引擎等,但是实现SOA 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至少需要对这些完全不同的技术、它们的编程模型、它们的实现和部署方式等都有所了解。
一种解决这种复杂性的可能方案是“SOA 编程语言”——针对SOA 的领域特定语言,如 Wsper 或 Einstein 。这些语言背后的动机是进一步提升抽象层次,使之更贴近实际的 SOA 开发问题。正如 Edsger Dijkstra 所说的:
任何一样工具最重要但也是最难以捉摸的地方,是对那些学习使用该工具的人们的习惯的影响。如果这里的工具是一门编程语言的话,那么该影响就是对我们思考习惯的影响(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它)。
由于 Wsper 已经在 Jean-Jacque Dubray 的 InfoQ 迷你书《组合软件构造(Composite Software Construction)》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所以本文接下来将主要讲述Einstein。
Einstein 是一门针对分布式 SOA 复杂环境而设计的语言,它建立在以下主要原则基础之上:
- 分布式:Einstein 被设计成允许(潜在的)每条指令可以在彼此分离的机器上执行。接下来由用户决定代码中实际期望的分布式和并发性的程度。
- 事件驱动:Einstein 是一门基于流程的编程语言,各条指令通过消息进行通信。
- 并发性友好:在创建时,Einstein 就考虑支持并发性;它使用一组经过验证的避免共享状态的技术(消息传递、只读元组等),具备运行时感知的线程安全性。
- 适当的复杂性:Einstein 采用了一些包括资源和模型在内的简单技术来减少实现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
- 代替各种技术:Einstein 意在解决过去用来进行多系统集成的技术过多问题。目前,在构建一个资源交叉(cross-resource)系统时,我们常常依赖 ESB、网格技术、分布式状态系统、协调技术(如 BPEL)和工作流等技术。Einstein 被设计成一种代替所有这些技术的工具。
Einstein 的语言基于以下概念:
- 资源,与变量极为相似,但是一般是粗粒度的。资源使用 URI 来访问。资源可被描述成不稳定(可安全用于多线程访问)、局部(不打算用于多节点访问或串行化)和幂等(接收一条消息多次的效果和只接受其一次的效果相同)。
- 提供者,为任何资源接收、传送、执行、查询、路由或以某种方式处理消息提供了一致接口。一个提供者可被分成 3 个组件:ResourceProvider(扮演一个资源工厂),Resource(实现)和 Facades(一个资源为其所提供功能暴露的简单粗粒度接口视图)。提供者被自动加载进 Einstein 注册中心,中心包含了与所有可用资源和提供者相关的信息。
- 消息是 Einstein 资源间交换数据的主要机制。一条消息的有效负荷包括一个数据对象而非一个语言对象,它允许多种数据格式(如 XML、对象图、CSV 文件等)与 Einstein 进行交互。
- 执行组,包括流程执行组(顺序执行、类似编配语言中的 sequence)、元组执行组(并行执行,类似编配语言中的 fork/join)、组合执行组(与元组类似,但是至少有一个分支结束时即结束)和映射执行组(以上组的结合)。
超级实验性的 Einstein 0.1 版已经现在发布了。根据项目路线图所示,核心语言的预览要到7 月15 号才出来,接着到9 月1 号正式发布核心语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