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面对巨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软件?

  • 2008-05-26
  • 本文字数:1041 字

    阅读完需:约 3 分钟

5 月 12 日的地震给很多同胞带来了彻骨之痛、更凝聚起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抵御灾难的力量。软件作为一个服务性的产业,面对巨灾我们需要应用什么样的软件和互联网产品呢?根据来自汶川、绵阳、首都机场、天津塘沽以及所有网络用户在使用的各种应用,我们不难发现灾难管理软件确实有很多特点。

地震之后,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前一阶段的搜救和近期的防疫,但在很多新闻、现场亲历者、志愿者、指挥人员的工作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四类软件的身影:

  1. 在抗灾一线网络、通信条件有限的环境下,基于 Microsoft Office 和宏完成的现场桌面应用。虽然从技术上看这些软件含量不高,但在涉及到各方人员、各种物资尤其是直接关系的生活必需品物资的发放和造册过程中,这种桌面软件的作用不容小觑。即便很多时候我门似乎已经进入“随时信息获取”的时代,但这次灾难还有之前的海啸、飓风等灾难一次次告诫我们,面对灾难设计软件,尤其是这种直接用于一线的软件,要回归到“随时随地信息积累”+“有限连通”的思路。
  2. 在宏观层面,由于要协调物流、人力、生产、营地、地理态势等多种救灾要素,并且要对相关要素的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所以 ** IBM 的 Sahana 出现在很多灾难指挥调度部门的工作中 **。
  3. 主要的搜索引擎,例如:Baidu、Google(发布寻亲 / 报平安信息)都在地震发生几天后推出了寻亲服务,对于帮助那些至今无法联系到亲人、朋友的网络用户而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过这类软件也同时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可信度问题,对于一般的搜索,我们可能会获得大量的搜索结果,但涉及到灾害中亲人搜索的时候,即便搜索引擎提供了“失踪”、“确认死亡”等信息,其可信度也要大打折扣,最终还是要通过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官方信息做确认。如何协调“找到”和“公信”以及搜索厂商市场利益的关系,是此类互联网产品需要着力关注的。
  4. 基于卫星信道的无线应用在最黄金救灾时间——“救人命”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无线网络应用已经有很多热点,但设计上他们更多基于“短途”的有限范围,一旦电信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后,就成了“聋子”和“哑巴”。所以,在灾难软件中,如果目标应用环境是条件恶劣的一线作业,在连通性方面就必须预留足够的可选项,甚至可以考虑将发报等方式融入设计中。但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道问题,还需要应用栈提供必要的支持,要能够把最关键的信息优先发出去,比如:即便有了流媒体压缩,也很难想象用电报方式发送一段 2 分钟的视频,不如一句“已至望接洽”直接(采用电报的写法,省去了标点)。
2008-05-26 20:53753
用户头像

发布了 61 篇内容, 共 10.7 次阅读, 收获喜欢 0 次。

关注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面对巨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软件?_SOA_王翔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