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gile 中, Story point 和 Working hours 都是用于评估完成每个 Story 所要付出劳动,只不过前者使用相对尺寸来估计,后者则使用绝对时间。那么,在实际工作中,Story point 和 Working hours 是否需要联系到一起?
最近,徐毅在 AgileChina 讨论组提出有关“究竟有没有必要或者有没有意义将 Story point 与 Working hours 牵连到一起?”的疑问。之所以有这么一问,是由于他注意到,貌似上层管理者用这些数据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即部门有多少人头,按照历史的 story point 消耗速率,和汇报的相关人员的 capacity 总和(working hours)来个除法,得到个系数,用这个系数来评估当前的资源状况等,如是否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项目。
同时,他认为 story point 更多的是讲求相对大小,而用 working hours 进行估算后,很容易在开发时被直接度量,有“客观标准”之嫌,想了解讨论组中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而 ifire zhang 则认为,这种联系没有太大必要,并以其所在项目的做法为例。
一般把 sprint backlog 分解为 1 天的粒度就 OK 了。然后,如果这个 sprint 里 backlog 过多,则去掉一些,少了则增加一些。
Wang Lijie 也认为,二者任选其一足矣,并指出:
出于更好的计算工作量,我们直接使用的就是 Working Hour, one task no more than 12 hours(2 days)。 个人觉得,使用 Story Point 就不应该再用 working hours, 二者还是有冲突的。
blackanger 所在的团队的做法与上述观点相反。
我们现在是把 story point 和 working hour 挂钩的。也就是说,一个 story point 代表 1 hour, 然后根据实际花费 hours 来评估团队生产力的值。 这样在一个迭代以后,可以评估团队的生产力。帮助计算团队不断的进化的程度。
Anchuan Qian 则指出,脱离特定的团队或项目泛泛地谈这两个东西没什么意义,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既然是估算,我有两个问题:
1、估算的目的是什么?
2、估算的标准和单位是什么? 1、不可能每个人的目的都一样。我们的目的是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开发能力和工作进度,然后科学的做下一步的计划,更好的控制项目。2、既然是这样,那么估算就一定要客观和一致。而且毫无疑问,前提是在目前的团队和项目中进行(或者同等的团队和项目)。否则去比较这些数据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下面是我用过的两种方式:
一、功能点数。比如说:1、2、5、8、16,这是按照一个功能的复杂度(一般是一张卡片,即 User Story)的大小给值。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致,后面的评估,都是参照前面的相似或类似的功能。
难点就是 Story 的粒度,和评估时候保持一致。
二、真实天数。我们现在就用这个,并且用 Mingle 管理项目,很科学。在做计划的时候,开发者会评估每张 Story 的大小(真实天);然后开发者在开发之前,会再评估一下 Story 的大小;然后 Mingle 也会记录一个开发者完成这张 Story 花费的真实时间(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自动生成你需要的报表)。而且,真正开发时间特别有价值,它不仅是最好的参考,还可以用来推算其它方面的成本。
针对具体项目,使用 Story point 或 Working hours 都行,只要由团队来决定就行。而且,正如 Anchuan Qian 所说,记录这些历史数据非常有意义。但有些公司倾向于使用它来衡量个体的绩效(当把这种项目管理方式上升到组织级管理时,难免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不仅仅是 Agile 遇到的问题,CMMI 也有同样的问题),结果可能势得其反,看上去得到了质量良好的数据,实际意义却并不大。
您是否应用 Agile 方法?如果是的话,您如何看待 Stroy point 和 Working hours 的联系?如果您使用了其它方法,又是如何做项目估算的呢?作为 InfoQ 的热心读者,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