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过后,一帮资深的实践者发现他们在比较彼此是如何与团队一起使用(或不用)“最高指导原则”的。教授、撰稿人 Philippe Kruchten 首先开始,他怀疑是否真的可以说“……我们理解并坚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已全力以赴……”。这次谈话非常有趣,经过大家同意,Linda Rising 将之汇总写成这篇文章。Rising 与其他人,包括 Esther Derby、Norm Kerth、Mary Poppendieck 都加入了讨论,讲述了他们与团队使用该实践时曾有过的最好与最坏的经验。
“最高指导原则”的意图是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团队成员可以自由检查他们的流程和工具,而且不必担心别人的指责。它来自 Norman Kerth 的著作,以及关于项目回顾的网站;它是这么说的:
无论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虑到当时的已知情况、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可用的资源,以及手上的状况,我们理解并坚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已全力以赴。
讨论开始于 Kruchten 对其的质疑:
真是如此吗?在我作为开发人员和咨询师的职业生涯中,就曾遇到过破坏分子和令人讨厌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我尽量不与他们正面接触,总是尽量避开或是不与他们一起工作。……仅在口头上说“我坚信”对我来说无法接受。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当组织里的最高决策层都在接受欺诈调查时,我们怎么可能使用这个实践呢?或者要是团队里面有一个敷衍了事、游手好闲的人,或是对团队心怀恶意的人,这又怎么能起作用?
Rising 这样回应:
“最高指导原则”的重点不是现实,在于为了最大化知识的产出而将思考的重点暂时从“人”移开……我知道当我要求别人“签字”遵守“最高指导原则”时,他们也有你同样的想法,这很正常。他们只要假装那么一小会儿就可以了,但这就足以让他们把对别人的评判放在一边,从而使团队学到新东西了。
Owen Rogers 这样说:
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理解“最高指导原则”。阅读 Norm 的书,初步印象让我觉得“最高指导原则”像是一条咒语,在我刚开始推进回顾活动时,我试过几次,但是没产生什么魔力效果。所以当时就放弃了。……仅仅把它大声诵读出来是没有用的。在回顾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应该与其他参与回顾的人一起讨论它。
咨询师 Ainsley Nies 曾在 HP 用数年时间来教授和主持回顾活动,他建议将“最高指导原则”从会议室拿出来,放到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或带回家里,这样可以用其来辅助个人的自省活动:
要记得对自己应用“最高指导原则”。在我的个人回顾研讨会(Personal Retrospective Workshop)中,大家谈论了认识自己和个人经验的方式对我们个人如何产生巨大的影响。不管是对别人还是我自己,我都会将“最高指导原则”作为自我评估的上下文。……很多人都注意到他们对别人会比对自己更加宽容,而且这对他们的工作也产生了影响。
请阅读由撰稿人、教师 Linda Rising 撰写的关于这次对话的文章:敏捷回顾活动“最高指导原则”答疑解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