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达面向对象编程,对象常常被看作是“名词”,而确定其行为的动作则被看作是“动词”。这些“动词”一般被实现为方法,即系统地与“实施”动作的对象联系起来。在近期的一篇博客文章中, Reg Braithwaite 指出,“有两方面,一是主动方的实体应该拥有该动词的定义;二是被动方的实体不应该拥有该动词的定义,然而并非所有的‘动词’都能清楚地区分两者”。Braithwaite 举出的一些交互操作就属于这样的情况,例如将动词联系到对象身上可能导致“代码重复和信息外泄”。他认为可能有必要将一些动词与名词相脱离,并将之提升到与名词相同的抽象层次:
有些动词从属于名词,但也许有些动词独立自主会更好?比如 + 和 <=> 之类?真应该把它们从对象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应该让它们有自己的定义。
Buko Obele 则对动词 / 名词隐喻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与真正的动词和名词不同,对象和方法不能彼此独立:
“人”这个词放在句子中并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动词 [……]。在现实中我们并不会说一个不能“跑”的人不是一个人 [……]。在面向对象设计中,概念根本不能脱离它们的方法而存在——相反,对象严格地由它们的方法所构成,这正是面向对象的要旨。
而且,在现实的语言中使用隐喻会令“主语和动词以及其它句法关系”产生混淆,从而“产生出全新的概念”,“语言卓绝的创造力量”即源于此。但在编程中是没有隐喻的。因此,对象仅仅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概念,它与其它概念结合在一起“以表达出对一个问题的解答”。
虽然 Buko Obele 认为应该超脱出动词 / 名词的想象,但他与 Braithwaite 的结论却殊途同归,两者都对传统的 OOP 方法提出疑问。一方面 Braithwaite 提出了分离动词与名词的一些想法,另一方面 Obele 则提倡注重他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软件设计主题,“无论使用的是对象、函数还是 DSL,甚至伟大的 Lisp”:
动词“属于”谁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真正的问题是一个新概念如何有意义地加入到我们现有的系统中。 [……]
名词、动词这类说法在一开始是有用的,但最终你还是要深入地思索,使出你在抽象化方面的本事,才能描述一个不那么粗浅的系统。
查看英文原文: OOP: Thinking beyond verb/noun metaphor to yield a better desig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