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attern-Orien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出版了 4、5 卷,联想到现在正快速发展的 Web 服务建设,他们同样也进入到系统化设计、实施的阶段,也到了该应用模式化设计的阶段。设计模式不仅是方法论,很多时候也是实现技巧、代码重构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Web 服务与 GOF23 提到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本身有很大差距,因为它提供的是基于 WSDL 的一个个 API,也就是说它是“平”的,没有所谓的继承关系。
现阶段 Web 服务更多的被架构师设计为应用的“一张皮”,即便这样经过近几年数量众多的 Web 服务建设,它还是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模式(为了区别于经典的模式名称,这里每个模式名称前都增加了一个“Service”):
l Service Facade:Web 服务是平台、开发语言无关的,那么为了实现无关那就需要把原有的资源包装好,这个意义上讲,Web 服务天生就有很朴素的 Facade 特性;
l Service Adapter:Web 服务间的调用越来越普遍,尤其在互操作或者与合作伙伴 Web 服务交互的过程中,如何使不同 Service Endpoint 互联本质上也是 WSDL 与 WSDL 接口间的交互,概念上适配器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l Service DTO(Data Transfer Object):Web 服务的调用是相对很昂贵的,但客户程序很少有机会决定服务端的接口颗粒度,如果对方颗粒度很小,但自己需要的数据本身就很粗,那么如何将多次调用打包成一个,DTO 就是不错的选择;
l Service Observer:既然架构上 Web 服务被定义为 SOA 环境的普遍技术,那么设计上也更需要面向客户,无论是最终客户应用、人还是客户 Web 服务,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异步根据既定内容提供消息,Observer 这时候就很有用武之地,进一步还可以扩展为 Service Subscriber / Publisher;
l Service Visitor: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内 Web 服务还远没有达到形成双因素依赖的程度,但很多协作方 Web 服务间已经形成了很多基于“服务——请求”链条的双因素依赖关系,当两个服务之间“拆解”有问题的时候,恐怕就是“外来和尚好念经”了,Visitor 是个不错的思路;
l … …
概念上应用这些模式很清晰,但实现上要求架构师有几个“坎”必须跨越:
l 首先,实现上述模式的基础是解决 Web 服务依赖倒置的问题,虽然 WSDL 很好的描述了 Web 服务接口部分的抽象,但服务实体本身必须增加一个抽象逻辑层适配 WSDL 的描述,否则 WSDL 与 Web 服务实体间还是 1:1 的紧密耦合,想通过模式玩点“花样”很难;
l 其次是参数、消息内容上必须(起码是强烈建议)采用 XML 家族的技术,XSD、XSLT、XML 数据访问技术(Xpath / XQuery)等;
l 然后,标准化是时时要考虑的问题,设计模式没有提到版本问题,但 Web 服务发展的太快,为了更好的把他们服务化,供其它客户程序使用,不仅要设计上有好的规划,实现上也要处处留意标准化,因为很多时候要靠相关标准的兼容性保证自己 Web 服务的兼容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