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在很多开发者社区里你都还能看到关于 Java 和.NET 那个好,哪个容易学,哪个更有前景的讨论。其实这些争论严格来说,毫无意义,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在任何一个平台或者语言的领域里,我们都能看到成功的典范。虽然各有优缺点,但它们也都各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赢得开发者的尊重。其实,现在有一个更深入的话题,也就是本文作者 Ted Neward 所讨论的——抛开你究竟喜欢哪个平台,向如何将两个平台结合使用领域迈进。
在一篇文章里完全列出两个平台所有的整合方法不太现实,Ted Neward 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了几个比较吸引人的方式,从理念和代码上进行了阐述。包括从 WPF 到 WCF 再到 Java Web Service,SQL Server 服务代理与 JSP,Office 与 Spring 等,除了对这三个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外,他还简单提到其他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案如使用 Java 的 Workflow 操作、内置 Workflow 的 Java 等。文末对 Java 和.NET 领域的主要概念介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平台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也逐渐意识到使用.NET 和 Java 相结合的优势,也有越来越多的方案得到实施。可喜的是,这两个社区都在进行着更多的创新,也都会更加开发和诚恳地考虑如何更好地解决客户的问题。正如 Ted Neward 所言:
毕竟最后不论你喜欢哪种技术,我们的目的都是一个: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阅读全文: Java 和.NET 两个世界的极点:赚钱和娱乐
更多内容推荐
2007 年仅仅是 Silverlight 和 VS2008 时代的开端
2007年,微软开发平台上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Silverlight和VS2008,虽然对大多数开发人员而言VS2005+.NET 3.0的组合已经足以应付手边的项目,但Silverlight和VS2008在2007年的出现也仅仅是一个开端,一个从“我为什么要用Silverlight和VS2008”到“为什么不用Silverlight和VS2008”的开始。
塑造 Java 的未来(英文演讲)
演讲嘉宾 Georges Saab,Oracle Java平台事业群VP。 内容介绍 作为应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Java不断给我们周边的应用世界带来创新。通过不断地引入现代化特性,Java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语言和平台,支持创建下一代丰富、可伸缩和安全的企业级应用。随着技术领域的变化,Java也做好准备,将以更快的节奏,持续提供新特性,解决新机遇下的需求。 在本次演讲中,Saab先生会重点分享Java将如何以更快的节奏持续增强,帮忙开发者改进和加速应用点创新、开发和部署,特别是在云环境下如何做到这些。
2018 年 9 月 12 日
Java、.NET,为什么不合二为一?
Java和.NET的战争已经结束。在这篇文章中,Ted Neward概览了我们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两项技术,比如在J2EE上将MS Office作为一个富客户端使用,或者在Java POJO上使用WPF GUI,以及如何在一个Windows工作流主机上执行Java Enterprise/J2EE功能等。
Microsoft 规划了.NET 的未来发展
虽然C#、VB.NET和F#的开发是通过GitHub公开进行的,但是Microsoft的长远规划却经常是保密的。近期Microsoft的Mads Torgersen分享了.NET语言家族的更新策略,给出了对Microsoft未来的功能考虑的深刻理解。
回头草也挺好:试试.NET Core 和 C#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聊聊 .NET,以及为什么我认为它可能会回归。
面向亿行 C/C++ 代码的静态分析系统设计及实践
演讲嘉宾肖枭,源伞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2016 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在程序语言和软件工程(PL/SE)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POPL, PLDI, OOPSLA, ICSE)上发表多篇文章,主要研究方向为静态代码分析技术和应用。2014 年起率队研发下一代基于定理证明技术的静态分析工具 Pinpoint。并从 2016年起,致力于推动 Pinpoint 在企业的实践,尤其是与 DevOps 相结合的应用落地。2017 年 9 月开始源伞科技跟百度 EE 部门共建自动化评审系统,2018 年 6 月正式上线对百度内部大规模服务,目前已将百度 80% 的 C/C++ 代码库接入系统。内容介绍随着软件研发规模的急速增长,软件质量的提升已不能再全面依靠测试和运维人员填坑的方式解决。DevOps 运动的开展提出了质量左移的口号,即尽可能让程序员在开发阶段修复更多的 Bug。但让各大企业头疼的是,让程序员花更多的时间提升代码质量又会造成软件交付的压力。为解决该矛盾,我们打造了一套在代码评审(Code Review)阶段进行静态代码扫描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反馈及时,工程师上下文切换少,对现有工作流程(Work-Flow)侵入小,以及无需占用工程师额外时间的优点。上线运行一年,该系统起到了开发阶段代码质量提升,逐步减少或者消除在测试和运维方面的投入,实现 DevOps 的全流程自动化高质量交付。演讲大纲 了解静态分析工具在开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应用及其优缺点,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代码评审阶段是较优的选择。 了解我们有数千人开发团队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大规模部署静态分析工具的经验和教训。包括系统设计如何应对每天数千次代码评审请求,分析和编译亿万行代码,并在十分钟内即给出分析结果。我们的系统设计思路可以为类似团队未来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了解我们其它增强工程师代码评审体验的设计,比如用代码交叉索引降低代码理解的困难。
2019 年 6 月 11 日
关于 SubSonic 的问答
SubSonic 是一个类似Rails的开源.NET项目。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把瑞士军刀,它可以用来构建Website和通过ORM方式来访问数据。Eric和Rob很高兴能和InfoQ深入讨论他们的作品。
Mono 现状与未来: 从 Xamarin 到 WebAssembly、Blazor 及.NET 5
InfoQ采访了Mono项目的原作者Miguel de Icaza,讨论了Mono的当前状态及其在.NET生态系统中的未来。
选择.NET Web 框架
过去,为.NET的语言选择一种Web框架并算不上一个问题。你的选择无非就是在纯ASP.NET或者混合经典的ASP和ASP.NET的设计之间进行。尽管这通常都被视为过渡性的做法,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但是随着ASP.NET MVC的出现,.NET开发者必须要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了。
开篇词 | 为什么你要学习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不是只能用于炫耀的屠龙技。作为程序员,实际工作中你会经常碰到需要编译技术的场景。
2019 年 8 月 14 日
对于.NET 程序员,这是否是 XSLT 的终结?
微软的VB团队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如何使用XML Literals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大多数的内容,通过对VB和XSLT两种语言的直接比较,演示了如何用VB替换XSLT代码。
Paul Graham:硅谷创业教父
创业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事情,但是创业也很危险。如果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人指导你,创业机会大增的话,你是不是愿意试试呢?
2018 年 10 月 1 日
关于.NET Core 是否应该支持 WCF Hosting 的争论
.NET Core是否应该支持WCF Hosting?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答案很明显……是?否?好吧,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正反双方都在为自己的立场激烈辩护。本文将分析这场争论,说明双方的论据。
InfoQ 中文站.NET 社区 2010 年度大盘点
2010年刚刚过去,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里对InfoQ中文站的关心与支持。我们InfoQ中文站的所有编辑和管理团队祝所有关注InfoQ中文站的朋友新年快乐,并在2011年取得更大的成绩。在踏上新的征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去年一年中InfoQ中文站.NET社区中大家都在关注什么。我们整理了 InfoQ中文站上.NET社区访问量和评论比较多内容,以飨读者!
服务器端 WCF 开发计划不明,开发者表示遗憾
微软在与服务器端WCF相关的问题上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给类和方法加 Java 注释
2019 年 6 月 3 日
敏捷 Web 开发向左,标准 Java 平台向右?
在最近图灵公司总编刘江发布的一个博客中,提到PHP 3之后的主要语言开发者、Zend公司创始人Andi Gutmans向Java平台发难,说其已经失利于现代Web开发的这场战争,寄希望于JVM并不能挽回颓势。但社区似乎并没有完全支持Gutmans的这一观点。
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技术宅
他是一位运维研发工程师。他曾是一位全栈工程师。他们开始做DIY有一个共同的起点——买房装修。
2018 年 9 月 11 日
推荐阅读
Java AOP 代理模式(Proxy):Java 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的区别是什么?
2020 年 12 月 9 日
在 Lisp 中使用 RDNZL 调用.NET 类库
Java EE API 整合:为什么 Spring 要与“笨重”的 Java EE 共舞?
2019 年 12 月 18 日
.NET Core 如何为项目提供高性能解决方案?
文章:Java、.NET,为什么不合二为一?
2006 年度十大新闻:TSS《企业级 Java 之未来》座谈会总结
元编程:一边写程序,一边写语言
2019 年 11 月 20 日
电子书
大厂实战PPT下载
换一换 陈仲寅(张挺) | 淘宝 前端技术专家
张俊林 | 新浪微博 AI Lab资深算法专家
冯鑫 | 满帮集团运满满 车货匹配平台技术负责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