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社区每年一度的北美会议——敏捷 2007——位置几乎已经销售一空。在经过漫长的同行评议过程之后,演讲人终于确定,会议的安排也在今天公布。这也提醒还在犹豫是否参加今年安排在华盛顿特区 8 月 13 日到 17 日的会议的各位尽快打定主意。
从入门课程到经验汇报到动手课程,今年的会议为无论是刚入门的敏捷新手,还是被邀请来主持“会中会”的专家,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有超过 615 个高度互动的课程让与会者们选择。 ——Mary Lynn Manns,敏捷 2007 会议主席
那么多的课程,那么短的时间!与会者们将会非常忙碌:跟去年类似,每个时间段内最多将会有 16 项活动同时进行。这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已经全部列出,不过跟去年一样,是按照活动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来分类,让人觉得选择起来不太方便。分类包括:
探索课程
领导能力专题讨论
初学者课程
研究论文
教师专题讨论
研究进展
经验汇报
一席谈(Talking Heads)
动手课程
厂商演讲
主题演讲
教程
领导能力专题讨论将再次由 Agile Project Leadership Network( APLN )负责组织。
目前只公布了两项主题演讲。Erich Gamma 和 John Wiegand——IBM Rational 的卓越工程师——将为听众探讨《 Eclipse 如何将敏捷扩大到全球化分布的团队》。Susan Ershler——《一起站在世界之颠:第一对攀上世界七大高峰的夫妇的非凡故事》的作者之一——将带领听众深入思考《达到新高度:学会适应是基础》。
其他重要的演讲包括:
- Mike Cohn,《由敏捷而成功:转变的指南》
- Jim Highsmith,《敏捷企业的适应性绩效管理》
- Ken Schwaber,《企业与 Scrum》
- Jean Tabaka,《我讨厌星期一——改善敏捷过程中的团队事件》
周三晚上 Agile Alliance 的成员将举行一次会议,考虑到敏捷软件开发论坛上正在进行的由联盟主席 Brian Marick 推动的对变革的讨论,这次会议应该很有意思。
今年的会议还将给与会者们带来两项新元素:
首届国际敏捷软件工程研究进展讨论会(Research-in-Progress Workshop on Agile Software Engineering,RWASE)。RWASE 是一次单日讨论会,主题是从敏捷的角度来研究软件工程。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论坛,让研究者们得以分享想法、合作、沟通,共同打造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RWASE 的活动包括上台展示论文、有引导的分组讨论和自由讨论。 而且,作为对经过去年的会议后更老练的与会者们的要求的回应,新的会中会(Conference-within-a-Conference,CWAC)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包括新手和专家共同对话,分享软件创新和技术,推动敏捷实践和想法浮现的一处社交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在会中会发起一项议程,因此与会者被鼓励在他们到会后拿出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想法,以及他们的热情和投入,来共同形成会议这个部分的议事日程。CWAC 将分成以下四个“主题角”:
演讲者角
逗留并提问,加入对话。聆听领袖们在正式课程之余的最新想法。开源
看看其他人如何在敏捷开发中使用开源和商业工具来支持编程、测试、协作、沟通等等。同行咨询
和其他人一起坐下来分享关于敏捷方法和实践的问题、困境、想法和答案。将你在测试、计划、编程、指导等等已经进行或者想要进行的实践中遇到的真实经验带来共同分享。前沿
一起来头脑风暴,并分享在敏捷方法的最前沿浮现的想法:你观察到了什么新动向;你认为什么新实践可以取代旧实践;哪些趋势已经发生了?
敏捷2007 已经是第五年举行了,会议由 Agile Alliance 组织,是专注于推广敏捷软件开发的最大的会议。它将开发团体、软件顾问和厂商集结到一起,交换各自的故事,并从敏捷专家那里学习如何让他们的敏捷实践获得更大的成功。
Agile Alliance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正如《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所概括的一样,它专注于推广敏捷软件开发的概念并帮助其他组织采纳这些概念。关于这个组织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www.agilealliance.com 。
相关新闻:要想了解这个会议上的演讲的质量,请使用 Agile2006 标签查阅去年的一些演讲和讨论,InfoQ 独家提供。
查看英文原文: Agile2007 Conference Program Announced - - - - - -
译者简介:郭晓刚是一名独立开发者。在经过了 10 年修练之后,总算是懂得一点编程了。目前主要关注以 Spring Framework 和 Hibernate 为主干的 Java Stack 和 Adobe Flex。Microsoft Office 的插件开发也是关心的方向之一。同时也在尽力做一些技术翻译工作,把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参与 InfoQ 中文站内容建设,请邮件至 china-editorial@infoq.com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