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既是一场产能大考,也蕴含着产业变革和发展的机遇。
械企全面战“疫”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被口罩难住了。疫情蔓延态势下,“口罩荒”成为常态,一罩难求,很多人不禁发出“口罩都去哪了”的灵魂拷问。
不止口罩,前线医护人员最需要的防护服、护目镜、医用帽、手术服、防冲击眼罩、防护面罩等医疗物资也缺口严重。截至 2 月 7 日,全国口罩企业按产能测算复工率已达到 73%。截至 2 月 5 日,我国医用防护服日产量已经达到了 3.16 万件。截止 2 月 8 日,湖北省主要的防护品生产企业复工率已达 100%,防护服日产量稳定在 3 万件以上。
但这些仍供不上使用需求,仅武汉每天就需医用防护服十万套、口罩百万只。如果扩大到全国范围,若要满足瞬间激增的十几亿人的口罩需求,绝非朝夕间能解决的事。消耗量巨大、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不足、原材料短缺、交通封锁、春节假期工人放假、物流运力不足等因素堆叠到一起,更是加剧了供需矛盾。
这场在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医疗器械厂商带来了一次生产供应能力的考验与特殊的机遇。
疫情当头,全国各地的医疗器械厂商多处在紧张忙碌的生产状态中,不少”械企“自春节假期开始就一直没有停工,加班加点生产作业。因为需求旺盛,近期有些”械企“出现了订单激增、甚至产品脱销的情形。
2 月 3 日,鱼跃医疗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的口罩产品因物料短缺,已停止生产,暂时无法供货,消毒感控、温度测量、血氧仪及口罩产品已全面脱销。呼吸机、雾化器及制氧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InfoQ 记者从鱼跃医疗了解到,春节期间,鱼跃多个生产车间不停工,24 小时生产利康洗手消毒液、额温枪等防控医疗器械产品和消毒产品,并坚持不涨价,保障疫区防控物资供应。为支援前线疫情防控,鱼跃集团已向武汉等全国疫情防控区域提供 DR、移动 DR、CT 共 50 余台,各类感控消毒产品 1000 余吨,体温监测与呼吸治疗等产品 300 余万台;鱼跃集团累计向湖北省捐赠近 5000 瓶感控消毒产品,价值 200 万元呼吸类产品,100 台医用制氧机与 200 支额温枪。
英科医疗 2 月 5 日在互动平台表示,近期国内市场一次性防护口罩需求激增,春节期间公司日接单量超过去年同期的 10 倍以上,天猫旗舰店电商平台订单激增 60 倍以上。英科医疗也已累计向武汉市医疗机构捐赠了上千万支医用防护手套,手术服等物资。
据了解,作为官方认可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厂家之一的上海捷诺生物科技,员工春节无休,加班加点赶工,截止 1 月 25 日已供应给武汉地区 1000 盒(5 万人份)以上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全球最大的健康防护手套生产企业蓝帆医疗,也因保障疫情生产取消了员工的休假,8 条全自动生产线 24 小时连轴转满负荷生产。
专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高特佳投资集团合伙人范大龙告诉 InfoQ 记者,他们公司所投资的迈瑞医疗、之江生物、圣湘生物、华银健康等医疗企业都积极参与到此次疫情的”战斗“中,其中迈瑞医疗为武汉火神山医院提供了移动 DR、智能呼吸机、智能监护仪及中央站系统、输注泵以及手术室所需的麻醉机等重要设备。
危机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冠疫情让一些原先生存维艰的口罩厂一夜之间订单倍增,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还有一些濒临倒闭边缘的医疗器械公司反倒因疫情“活"了过来。
刚松防护是苏州吴江一家生产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面具、医用纺织品、医用无纺布制品等防护品的企业,曾因股东和关联企业提供担保而陷入债务危机,从 2018 年下半年停止生产经营,去年底开始破产清算,至今已停产了 570 多天。鉴于疫情紧急,需要大量口罩等防护用品,2 月 3 日,吴江区人民法院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依法许可刚松防护恢复生产。
另一家”起死回生“的企业是山东威海的鸿宇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一次性手术衣、手术包、隔离衣、口罩等无纺布医疗用品。2016 年,威海鸿宇因为经营不善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今年 1 月底,威海经区法院紧急许可破产重整医疗企业全线恢复生产,就这样,威海鸿宇被”救活“了。据悉,其已于大年初四正式复工,4 条生产线全开后,日产能可达到 7 万件。
甚至,加工巨头富士康以及一些内衣、纸尿裤等家纺工厂、车企,也开始“不务正业”,为缓解医疗物资缺口贡献力量。富士康集团旗下工业富联导入口罩生产线并于 2 月 5 日实现试产;红豆公司连夜将 10 万级别洁净厂房改造成了防护服生产车间;上汽通用五菱也将联合供应商改建 14 条口罩生产线…
疫情狙击战中,AI“武器”技术实力几何?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除口罩、防护服等战略物资外,AI 医疗器械也成为在抗疫一线发挥关键作用的”武器“。
智慧医疗场景智能机器人提供商钛米机器人董事长 &CEO 潘晶在接受 InfoQ 采访时表示,疫情之前,在湖北主要是武汉的医院里已有 30 多台钛米机器人在运行,疫情爆发后,钛米又向武汉输送了 10 台智能消毒机器人。目前,这些机器人均在武汉中心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中南医院等多家医院正常运行,日均工作时长超过 17 小时。
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因此,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重点场所进行消毒十分关键。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医院内的交叉感染,医疗机构要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消毒工作,对疫情隔离区除做好前述工作外还要做好室内空气的消毒。
据介绍,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可在疫情期内代替医护人员在隔离区内进行高水平消毒工作,集成超干雾化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离子空气过滤等消毒方式,可以对环境物表面的芽孢以及多重耐药菌达到最高的 99.9999%杀灭效果。与人工消毒相比,智能消毒机器人能够在疫情现场,重点针对患者、医护、”医废“的高频活动区域进行沿路径高水平消毒,重点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所处区域进行多点终末消毒。
潘晶告诉记者,钛米智能机器人的”AI“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传感器判断消毒环境里是否有人,以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自动检测环境的面积来计算消毒时间,并根据空气中过氧化氢的浓度判断后续的消毒操作;自动识别待消毒目标,如针对 ICU 里的病床要进行 360 度无死角的消毒。
除了消毒机器人之外,智能送药机器人、送餐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冲锋“在武汉等疫区前线。另一家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达闼科技为疫区捐赠了多款 5G 云端智能机器人,包括 5G 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5G 云端消毒清洁机器人、5G 云端送药服务机器人和 5G 测温巡查机器人,主要承担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这些服务机器人成了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最特别的抗疫”战士“和抗疫”武器“。
华夏基石医疗健康研究员艾中向记者表示,近些年,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普及,智能消毒机器人、送药服务机器人等辅助医疗设备应用较多,技术已发展较成熟。在当下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智能机器人上阵运用可以减少人与人直接接触,减少医护人员感染几率,AI 技术将为医院节省部分人力。
软实力的”武器“方面,1 月 31 日,医疗 AI 公司推想科技首发了一套影像 AI 产品—新冠肺炎 AI 系统,帮助进行肺炎感染筛查和疫情监测。肺炎 AI 特别版可以根据胸部 CT 影像数据进行快速预测,对肺炎等征象进行报警,同时提供定量分析及前后片对比与评估等,协助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的医生快速结合 AI 预测作出临床判断,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由于此次疫情突然爆发,研发团队在春节前就开始了战斗状态,一直没有休息,很多同事都是连续熬夜,白天开会沟通需求,晚上写代码,有的同事熬到喷鼻血”,推想科技创始人 &CEO 陈宽告诉 InfoQ 记者,“另一个大的挑战来自远程办公,因为恰逢春节假期加上疫情原因,团队分散在各地,任何问题只能通过线上方式沟通,在家办公家里条件所限,有的同事直接搬着电脑在院子里办公”。疫情不等人,最终,团队三四十人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产品上线。
陈宽介绍,肺炎 AI 系统主要基于深度学习,搭建了融合多个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其中也使用了迁移学习、半监督学习等技术来优化模型效果。这些不同的神经网络用来保证模型既可覆盖大多数应用场景,又能对特殊案例做出准确预测。
目前推想科技肺炎 AI 特别版已经在武汉同济医院采用,辅助医生排查、甄别新冠肺炎。来自一线的应用案例反馈,该系统在排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武汉同济医院使用推想肺炎 AI 系统
近日,一场关于新冠肺炎检测标准的讨论受到了广泛关注。2 月 3 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在朋友圈呼吁“别迷信核酸检测”,因为有些隐匿型患者 CT 影像显示肺部异常,但多次核酸检测出现了假阴性的问题,因此建议将 CT 影像作为筛查新冠肺炎筛查的主要依据。艾中分析,近期国内出现的”3 次核酸检测假阴性,第 4 次才呈阳性“的病例,主要是由于核酸检测涉及的操作流程较长,采样方法(比如咽拭子的取样)、快速送达和运输、核酸提取等操作稍有不注意就导致病毒的 RNA 容易降解,也可能是患者初期体内病毒低度不够所导致的。
鉴于新冠肺炎比较长的潜伏期,一些症状轻微、无症状的感染者,往往存在影像学的症状,推想的 AI 系统可以帮助排查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和早期患者。另外,核酸检测对于实验室环境要求极高,对于并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来说,一次检测加上往返需要几天时间,AI+CT 方式可以填补填补核酸检测试剂盒无法到达的基层真空。
2 月 5 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正式将 CT 影像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陈宽解读,此举充分肯定了影像学在疫区诊断、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CT 等影像学手段,在疫情的初步诊断、治疗转归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AI 的出现,将会给 CT 等影像学手段”插上了翅膀“,将在这次对抗疫情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依图科技、商汤科技等多家 AI 独角兽也陆续推出了辅助医护人员筛查新冠肺炎的 AI 影像产品。2 月 4 日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 CT 影像评价系统正式投入医用;商汤科技在已有 SenseCare 智慧诊疗平台基础上针对新冠肺炎进行了升级,利用 AI 对疑似患者肺部 CT 影像进行病灶的自动检出、定位、弥漫性程度的多维分析帮助快速筛查疑似新冠病例。
艾中认为,目前核酸检测仍然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尤其胸部 CT 扫描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接下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相信 AI+CT 将成为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判定的有效工具。
医疗器械行业或将大爆发?
”这次新冠疫情对医疗行业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就像当年的 SARS 一样,当年 SARS 过后,每个医院都建立了相对应的发热门诊,而这次疫情之后,大家对于医院的感控这一块也会更加重视“,潘晶表示。
艾中分析,突发疫情之下,湖北多地出现的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侧面反映出了科学医疗体系的重要性。”我认为,经历这一次疫情,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要医疗战略物资的储备制度,关键时刻医疗资源的调度协同性和共享性等问题会有更多思考“。
整体来看,这次新冠疫情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一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艾中认为,短期来看,医疗器械行业的不同企业面临着结构性的利好和另外维度的挑战。对于
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急需的物资,政府鼓励企业加大马力生产,保障抗疫前线医疗物资需求,这些企业将收获大量订单,产能饱和;而对于部分与疫情需求关联度不大的医疗企业,短期内会对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如手术、骨科器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占。
这种双重影响已经在股市上有所体现。近期,医药板块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与战”疫“相关的口罩、医用消毒、诊断试剂、抗病毒药物等概念股掀起涨停潮,而一些医药股却持续跌停。范大龙对记者表示,短期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受打击较大,但医疗行业有逆向投资属性,越是危机的时候市场需求越旺盛,加之央行释放 1.2 万亿资金增加流动性推动,医疗器械股短期出现了一波涨势。
针对疫情结束后,医疗器械产业的投资趋势,范大龙预判,本次疫情爆发后,除武汉紧急建设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外,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近 60 家医院要建设单独隔离院区;国内危急重症 ICU 床位/总床位为 5%-6%,而美国是 18%,未来几年病房还会迎来新的建设期。将在未来几年带来额温枪、免疫检测仪、血球仪、血氧仪、监护仪、超声、呼吸机、制氧机、移动 DR、便携超声、移动 CT 传染防护耗材等医疗设备及耗材的大量需求,相关医疗设备市场将进一步扩容。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景很大,目前医疗设备行业竞争格局还较为分散,因此有大量的投资和并购机会。
中金公司的研报也认为,类比 SARS 时期,医药行业会在短期内获得超额收益,疫情的短期冲击不会影响医药行业长期发展的逻辑,短期调整是布局优质公司的好时机。
疫情蔓延态势之下,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迎来了发展热潮。疫情期间,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在线问诊服务十分火爆,国内许多医院推出了网上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腾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上线了新冠肺炎线上咨询问诊平台。在线问诊在解决患者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去线下医院的交叉感染风险。经此一”疫“,此前发展较慢且处在边缘的互联网医疗有望跻身主流,加速成长。
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医疗也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AI 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助力颇多,如预警、预测、检测、测温等。范大龙表示,医疗 AI 过去的应用场景多是智能读片、辅助诊断,都是作为某个科室医生的补充,应用习惯还需培育的过程,AI 健康管理又太独立于医院系统做 C 端市场。这次疫情后,消毒机器人,送药机器人等纷纷参加了战疫,开拓了新的应用场景,即融入医院中去,但相对独立于医生。未来 AI 机器人将逐渐为医院的软硬件系统做迭代,未来新建设的医院也会充满科技感。而 AI 机器人也不只是局限于手术机器人等少数几个领域,如智能检测机器人、采血机器人、智能医疗物流机器人等也可能将是一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经有了广泛运用,尤其是 AI 医学影像设备、AI 机器人等已在各个诊疗阶段普及开来,发展迅速。因为这次疫情,一些原先还在落地探索期甚至被认为是”没多大用“的医疗 AI 技术/产品有了用武之地,这不禁令人展望,如果下一个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发生,AI 或许能帮助做更多的事情。
趋势之外,潘晶更关注 AI 产品带来的最终价值。他认为,对于人工智能医疗领域而言,这次疫情无所谓利好或者利空。因为 AI 产品最终是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体现人工智能产品的价值。“因此,疫情本身对于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价值,并不会起到所谓利好还是利空的效果。因为这些技术和产品,它们所要解决的医疗问题,是这些产品能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有业内人士认为,疫情结束后,医疗器械行业或将迎来大爆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接触到的专家的看法总体比较一致,他们均认为,短期是利好的。
不过范大龙表示,短期看是利好,长期还是要看企业核心价值,医疗器械行业的爆发受政策、技术、市场、资本、疾病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中国,对于医疗器械行业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政策,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前,集中带量采购正在逐渐由药品领域向医疗器械领域蔓延,高值耗材降价已是大势所趋。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国家主要精力都放在疫情防控上面,对高值耗材有一定的推迟,对体外诊断有一定的缓冲机会。但控费仍然是医保刚需,这些政策趋势并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市场层面,疫情后大规模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大量的医疗器械的采购,加之中国比美国的药械占比本来就很低,进口替代等多因素,市场肯定有很大的增量;技术层面,除了迈瑞、联影等少数几家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国内大部分企业产品和技术差异化不大,因此竞争激烈,各家主要拼销售,而带量采购政策下,同质化产品比拼的就是成本。所以,行业优胜劣汰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并购整合格局。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在产品创新上,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思路以及产品细节,还需要在新材料和关键组件上有突破。另一方面如 AI 机器人、5G、远程医疗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也会令 IT 互联网企业跨界竞争加剧,而一般的医疗器械企业要么被并购,要么创新,要么出局。未来,医疗器械公司两极分化会愈发加剧。
“目前对疫情作战还未结束,是否对行业利好还有待观察,而且这也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当前最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配合抗疫一线,共同打赢这场新冠肺炎战争”,陈宽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