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on北京「鸿蒙专场」火热来袭!即刻报名,与创新同行~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MCtalk · 无限对话 x 极客邦科技丨做 AI 时代的“斜杠青年”,以“海盗思维”攻占更多市场

  • 2025-03-28
    北京
  • 本文字数:6515 字

    阅读完需:约 21 分钟

大小:3.17M时长:18:28
MCtalk · 无限对话 x 极客邦科技丨做 AI 时代的“斜杠青年”,以“海盗思维”攻占更多市场

1764 年的某个清晨,英国工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正在他的简陋工棚中摆弄着他的新发明 —— 纺纱机,在他的设想中,他的新发明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人们的纺纱效率,增加家庭作坊的收入。因为在当时的英国,纺织业基本依赖手工纺纱工人完成纱线制作,这些工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组成,通过向商人销售手工纱线换取报酬以维持生活。

 

新发明的笨重机器有 8 个纺纱锭,可以同时进行多股纱线的纺制。尽管在早期出现了纱线质量的各种问题,但在问题解决后,纺纱效率和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自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技术革命。

 

哈格里夫斯的机器被工厂主们争相竞购,迅速成为工厂标配,而那些坚持手工技艺的纺织工们,却发现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变得廉价,匠心制作的价值被彻底稀释,世界再也没有回到过去,工业革命的大幕在各类机器轰鸣声中浩浩荡荡的拉开。

 

两百多年后,类似的场景似乎正在悄然上演。这是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从自动化工具到大语言模型,再到各类基于 AI 的应用,AI 技术成为解放生产力的新“纺纱机”,在提升各行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带来了职业的重塑、人群的分化。并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与 AI 共生共存会是常态。

 

人机共存之下,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这其中需要探讨和解答的问题有很多。

 

极客邦科技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数智人才发展平台,旗下有国内知名的 IT 技术社区 InfoQ、科技领导者社区 TGO 鲲鹏会、数字技术学习平台极客时间,以及技术峰会 QCon、AICon 等。在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太稳的个人博客上,他这样介绍自己:致力于推动数智人才全面发展,矢志不渝。

 

烟花三月,正值杭城美不胜收。本期《MCtalk·无限对话》,网易副总裁、网易数智总经理阮良对话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太稳,聊聊杭州这座城、DeepSeek 和 AI、数智人才发展那些事。

 

1. 科技行业的竞争,本质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

 

阮良:Hi Kevin,好久不见,欢迎来到杭州。这个季节的杭州是我最喜欢的,阳春三月,气温也很适宜,到处都是花团锦簇,景色特别美。这应该也是 Kevin 春节之后第一次来杭州吧,感觉怎么样?

 

霍太稳:好久不见。谢谢阮良,感谢网易数智邀请。其实我对杭州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 2004 年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杭州,在这边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创业之后,极客邦跟阿里、网易等都有非常密集的合作,所以我经常来杭州。

 

这些年杭州发展很快,G20、亚运会等大型事件都让杭州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得到了很多关注;今年“六小龙”横空出世,杭州再次获得了全球科技界的侧目。很多人都在探讨,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像杭州一样孕育出“六小龙”。在我看来,“六小龙”和其他头部科技公司出现在杭州并非偶然。科技行业的竞争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这两方面恰好是杭州的优势:一方面,杭州浙商资本丰富,融资环境优渥,对企业而言能够有机会获得资金支持,让初创企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发展;另一方面,杭州政府这几年出台了很多“抢人”政策,比如为刚毕业的应届生提供就业补贴,比如为外省来杭求职的年轻人提供过渡的免费住宿等等,这些政策让杭州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当企业和人才都有了支持和底气,自然就会催化杭州创新创业的氛围。



阮良:赞同。我是 1999~2003 在浙大求学,之后就一直在杭州。这次“六小龙”走红,浙大也引起了很多人讨论,因为这些明星企业的创始人中,好几位都来自于浙大。和很多来自浙大的校友、企业创始人都交流过,大家都表示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对创业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创业者在创业时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否带来真正的社会价值。

 

另外我觉得可能还与浙江自古以来的地理风貌有关,浙江少平原多丘陵,自古以来缺少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条件,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倒逼浙江人不停去创新,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到了近些年,数字经济就是新的发展风向标,杭州则是国内最早强调建设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而且并不停留在口号,而是一直在践行鼓励数字经济发展;杭州也是最早喊出“最多跑一次”的城市,政府的服务意识很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这种宽松的环境就特别适合创新,或者做很多创意类的工作,像“六小龙”中的游戏科学,沉淀多年做出了《黑神话·悟空》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包括像正在冲击全球影史票房榜的《哪吒 2》,背后也有很多杭州公司都参与了创意和画面制作。

 

霍太稳:(开玩笑)我当年也报考了浙大的研究生,是潘云鹤院士在浙大做校长的时候,但是最终差了 2 分没考上,所以转而去了清华。

2. DeepSeek 打破推理模型构建范式,改变大模型依赖算力的传统路径

 

霍太稳:在“六小龙”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深度求索,也就是 DeepSeek。它从春节开始就火得一塌糊涂,破圈至今已经两个多月依然热度不减。如果说最初破圈背后可能存在一定民族自豪感等情绪的发酵,那么现在依然能够维持高热度,足以见得其含金量和影响力。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在热议这个话题,带动了 AI、大模型、算力等这些词也出现在了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

 

但其实他们原来在发布 V1、V2 的时候,在业内已经比较有名了,2024 年 5 月发布的 DeepSeek-V2 在上下文处理、多任务并行、代码生成、数学推理等复杂场景,号称性能已经直追 GPT-4 Turbo。

 

阮良:是的。V2 性能已经很强,但当时辐射范围可能仅限于 AI 相关的技术圈和学术圈,最终破圈被中国老百姓熟知,反而源于大洋彼岸的推崇。

 

当 DeepSeek-R1 发布后,美国 AI 圈先产生了关注,不少 AI 大拿和媒体纷纷下场报道:中国 AI 团队居然做了一款开源的、效果比肩 OpenAI GPT-o1 的产品。其创新性在于运用强化学习框架与蒸馏技术,显著加强了复杂问题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成本还不到 OpenAI 的几十分之一。随后,当中国人民沉浸在春节的热烈氛围中时,DeepSeek 频频登顶 iOS 应用市场,甚至下载量超过了 ChatGPT。

 

我在看论文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打破了一条关于推理模型的构建范式。之前可能 OpenAI 作为开拓者和先行者公布了一条路线,告诉大家推理模型应该按这个路线去做,需要投资十万卡集群,需要去砸钱、堆算力、堆数据。这就成了只有大厂和富人才能参与的游戏。直到 DeepSeek 趟出了一条新的路线。

 


霍太稳:对。DeepSeek 在架构设计和工程优化上下了真功夫,实现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和一流大模型性能接近的产品,改变了大语言模型依赖算力的传统路径。

 

当发现原来机器是可以思考的时候,世界似乎明亮了。DeepSeek 给了机器一些思考的时间,然后把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这个开放思维链的动作,让用户对 DeepSeek 的搜索结果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我在使用 ChatGPT 的时候,它也能给我不错的结果,但是过程并不对外展示;DeepSeek 让我觉得我是在与 AI 进行交流,就像和真人进行交互,向我展示它的思考过程,有时甚至这个过程中还有我没有考虑全的细节,这就很棒。

3. DeepSeek 让创业的机会成本变低,开源倒逼大模型进化和开放

 

阮良:除了产品体验方面,DeepSeek 非常大的一个意义就是开源之后极大降低了成本。所有人都能用,人人都能用得起,让 AI 变得跟水、电、煤一样方便,这非常关键。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各个行业对 AI 产生了态度变化,从旁观观望的态度转变为真正开始考虑如何跟自身业务相结合,开源、轻量化势必会推动“AI+”的发展,应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多,而做应用,恰恰是中国人所擅长的。

 

就拿我们网易数智来说,春节之后五大业务板块都在第一时间接入了 DeepSeek 推理模型,并跟客户在很多场景做了测试落地,效果都非常不错。

 

除了显性成本,我觉得很多人没意识到一项隐性成本, DeepSeek 让很多中小创业公司的机会成本也变低了。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不需要先去买一堆卡,再去预训练模型,再去跑出一个效果,来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现成已经有一个最好的模型,而且还是开源的,我只需要基于它去验证我的商业模式,节省下来的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这也是一种成本。



霍太稳:开源还能倒逼 DeepSeek 的其他大模型竞品进化和开放。就像小时候,一个小朋友说我有个很好玩的玩具,大家都一拥而上去排队把玩,另一个小朋友又拿出了一个更好玩的玩具,大家又去尝试更新更有趣的东西。最终形成 AI 界百舸争流、万物生长的场景。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段子,说 OpenAI 其实也藏了很多好东西,只是不公布,生怕被人模仿学习,但 DeepSeek 横空出世后,他们有了危机意识,不得不加快迭代的进程。

4. AI 从通用能力向行业 Know-How 渗透

 

霍太稳:我一直比较推崇的观点是:技术的尽头是业务落地。之前很多人的观点是 ToB 是 AI 会率先改变的领域,我也观察到很多 ToB 厂商都在积极拥抱 DeepSeek 技术普惠浪潮,尽力将 AI 从通用能力向行业 Know-How 渗透,把大模型应用到风控、客服、数据分析等更垂直的专业领域。这波 DeepSeek 热潮对网易数智有哪些影响?



阮良:技术最终要深入场景才有价值,我非常认同。在 AI 技术普惠后,ToB 服务商的竞争焦点也从最初的“谁能够提供 AI 能力”转变为“谁更懂行业痛点”

 

从这方面看,我觉得 DeepSeek 另一个伟大的事情就是让 AI 在中国达成共识的时间从 5 年缩短成了 5 天。我们在服务客户时,有一个比较大的成本就是客户教育,与客户取得共识,在之前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大量严谨逻辑推演和成功案例努力去说服客户,现在至少在使用 AI 达成收益这方面达成共识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网易是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现在依然活跃于在互联网头部梯队。网易的主营业务是游戏,游戏其实是非常前沿的业务,也是最早最丰富使用 AI 的产品,因此网易数智最初的 ToB 服务也是围绕 AI 展开的。我们对 AI 的理解,对于 AI 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AI 未来能达成什么效果,比其他 ToB 厂商更清楚一些。这是网易数智独有的优势,至少在当下这个阶段,网易数智能结合 AI 做出更精准的、更有效果的、更满足客户需求和期望的产品。

 

举例来说,现在大模型必不可少会出现幻觉,但是在某些服务场景,幻觉是不可原谅的,会导致很多错误和后果,严重影响客户体验。在这方面,网易数智就会更擅长,通过行业经验和工程化能力去规避 AI 幻觉,最终达成接近 100% 的准确率,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所以网易数智的角色定位,并不是打造 AI 终端产品和应用,而是打造 AI 工具链。客户通过 AI 应用挖金子,我们就给客户提供挖金子的铲子,可能会比铲子更先进一些,那至少得是 AI 的挖掘机。

5. 为供需企业双方打通 AI 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霍太稳:在这方面,其实极客邦做的事和网易数智类似。我前不久做了一场直播,主题就是聊 DeepSeek,我们旗下有一个科技领导者组织叫 TGO 鲲鹏会,在全球已经有 2000 多位会员,以企业创始人/一号位、CTO 等角色为主。

 

TGO 服务的几千家企业都在找我们,大家都有需求,想要结合 DeepSeek 去做场景落地,而很多企业自身是没有 IT 能力的,极客邦也没有足够的 IT 能力去帮客户做建设。所以我们就成了双方资源拉通的渠道,把有 IT 能力的服务商和急于寻求场景落地的企业进行对接拉通,就是在帮助企业完成 AI 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极客邦为此还成立了一个 DeepSeek 服务交付联盟,一点一滴去把企业所需要的这些场景打通,完成中间这些脏活累活,最终帮助企业完成 AI 落地。

 

我们在中间扮演的就是一个沟渠的角色,类似阮良刚刚提及的挖掘机角色,最终就是把中间那些繁杂事项给简单化、工程化。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具有更好的人才、更多的技术积累、更全面的 AI 理解,这也是社会化分工的趋势。


6. 「斜杠青年」在 AI 时代更有竞争力,创新和创意迸发于无数信息的交汇处

 

阮良:据我了解,InfoQ 从 2007 年成立,到现在已经 18 个年头,完整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浪潮,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如今的 AI,期间 InfoQ 一直活跃在技术社区媒体一线。每一波技术浪潮,对人才的标准和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在网易这些年做了很多很多次面试官和人才选拔晋升的评委,某种程度上承担了集团优秀人才发现与培养的责任。所以也很想请教下 Kevin,就你观察下来,这几波技术浪潮下对人才的要求有没有发生什么演变?AI 时代下,什么样能力画像的人才和团队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霍太稳:其实当 DeepSeek 出来之后,我们做教育和社区的,其实一直非常恐慌,因为这波浪潮来的太快太急,快到任何一家公司的任何 AI 产品都只能各领风骚没几天,很快就会被几天后的另一款产品拍死在沙滩上。所以你会产生担心,技术社区会不会将不被大家所需要了,人才自然也会有这些担忧。

 

对人才要求的演变我可以举个例子。印象很深的是,2009 年我们第一次把 Qcon 引入中国,当时大家讨论最大的话题是架构;到了第二年,当架构问题慢慢地似乎被解决了,大家开始追求高并发下的稳定性技术。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对于当时互联网萌芽阶段,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过硬的技术,你能解决架构问题、高并发问题,你就是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同样,移动互联网兴起时,技术能力依然还是人才的重要标准。

 

到了 AI 时代,这些架构、并发技术问题已经慢慢被基础设施化了,就像是现成的高速公路,谁都可以上去开车,并不是什么行业秘密了。当你发现很多事情不需要你去完成,只需要个别天才来解决为数不多的问题时,大量普通程序员应该何去何从?我想,复合型人才会成为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第一,你不能只是在某一方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你还需要学会和大模型进行交流。以前很多行业内公认的技术大牛可能都习惯于自成一派,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研究和突破的过程,但现在,我认为能和大模型、AI 进行交互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当技术变得基础设施化之后,你必须和业务站在一起。原来我们很多研发人员可能只需要承担自己的研发工作,现在需要去紧密靠近业务,如何将技术与业务实际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业务是首位的,技术反而是次要的。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和团队,才能在 AI 时代继续保持强大竞争力,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局限了,要积极开放自己,拥抱新的信息和观点。用比较时髦的词来说,就是一定要跨界,做斜杠青年。



阮良: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很多创新和创意都是迸发于无数信息的交汇处。我想起了查理芒格的一句话,谈及给年轻人的建议,他说年轻人不要只是学精自己的专业,即便你是计算机或者物理学的天才,你也最好去读一些经济学的书,去学一些人文社科,去多了解一些历史。

7. 用 AI 武装团队,以「海盗思维」攻占更多市场

 

霍太稳:刚刚聊到了很多 AI 浪潮下人才和团队发展的话题,我也想了解,网易作为国内头部的互联网公司,管理着几万名员工,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非常强的竞争力。在网易内部是如何去倡导员工积极拥抱 AI 的呢?

 

阮良:以网易为例,我们一开始提出要积极拥抱 AI,部分同事一开始会有些抗拒,认为 AI 是来替换我的工作了,即使不完全替换也会让我的价值变低。网易最大的群体是工程师,我们从工程师切入进行了软硬兼施的尝试。软的一方面是,邀请一些开放主动、对 AI 态度更积极的工程师作为先行者,来加入 AI 相关项目组,从项目实践和氛围中感受 AI 的价值,大家会发现相比于之前埋头敲代码带来非常大的效率提升,增加了对 AI 的认同。硬性的一方面,我们内部会定期组织 AI 技术和课程培训,邀请内部和外部的技术牛人来为员工做技术输入,并要求所有参与培训的工程师参与考试,及时补足技术上的短板。

 

很多中小企业会觉得,AI 为员工带来了效率提升,不再需要那么多员工了,所以会采取减员优化的策略。对网易来说,我们的思路是:AI 很强,我们应该借此更好的武装团队,积极抢占更大的市场。我天性比较乐观,认为新的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社会一定是红利大于弊病;对于网易数智来说,团队的征途一定是星辰大海。



霍太稳:认同。这是典型的小农思维和海盗思维最大的区别。小农思维会认为,工具让人提效了,可以适当减员降低支出;海盗思维则是用更先进的工具武装自己,提升战斗力去攻占更多市场,让工具发挥更大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

 

阮良:所以我们其实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在 AI 跳板加持下打破固有模式、赢得战役的机会。最后非常感谢霍总的时间,也祝极客邦科技发展越来越好。

 

霍太稳:谢谢阮良。很高兴能一起交流。

2025-03-28 15:2215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MCtalk · 无限对话 x 极客邦科技丨做 AI 时代的“斜杠青年”,以“海盗思维”攻占更多市场_AI&大模型_网易数智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