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在欧美地区被认为是继 FinTech 后下一波颠覆银行业的浪潮。开放银行模式的核心本质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能落地吗?近日 InfoQ 记者采访了 ThoughtWorks 创新总监肖然,跟他聊聊这个话题。
InfoQ:您觉得开放银行是新生事物吗?为什么会在当前这个时机受到关注?它对传统银行生态和 Fintech,分别会带来什么影响和颠覆?
肖然:不算新生事物,但现在应该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原因是银行管理的个人“资产”其实有个人数据部分。由于消费数据非常真实,涉及到个人隐私,所以这部分数据其实应该是消费者的“个人资产”。
开放银行对于银行的科技能力要求会大大提高,如果现在就实施开放银行战略,我国银行是普遍无法达标的,银行间数据的打通就是一个巨大工程。
InfoQ:您认为开放银行的最大获益方,究竟是谁,是传统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开放银行是否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生态、还会有哪些人会从中获益?
肖然:是否获益主要看两点:1、科技能力(包含基础设施);2、业务开拓战略思路。
在科技能力上银行对比金融科技公司目前是劣势,主要是已有 IT 系统和平台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但其实在业务开拓战略上,银行是有优势的,银行积累了很多线下资源和生态,运用得当就能够获益。
在我看来,开放银行其实最大受益者是客户,这是为啥英国政府要牵头发起的原因。从政府的视角看,开放银行会通过数据打通来形成新客户服务创新。
InfoQ:能否介绍一下,国内在开放银行上做得比较好的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有哪些?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肖然:目前只有英国政府牵头,各家银行半强制性参与,澳大利亚和巴西政府准备跟进。具体会有哪些金融科技公司能够冒出来,还需要时日。
对于银行来说,公开宣传的有汇丰银行,他们的 APP 已经允许客户获取和管理来自 10 多家银行的数据。这个应该是开放银行的第一步。
InfoQ:传统银行和 Fintech 在开放银行合作模式上,其实是存在几种方式的,比如传统银行自建平台,比如与 Fintech 公司合作建设服务平台,您认为不同模式孰优孰劣?
肖然:目前看传统银行和 Fintech 不太可能合作,传统银行首先需要搞定自身的开放银行平台,让数据能够对外提供。传统银行在数据合作上会持谨慎和保守态度。
InfoQ:有人认为开放银行将让银行品牌“隐形”,您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肖然:我认为有这个可能性,但其实中国移动支付已经给了传统银行一次警告。这种“隐形”,实质上是用户“脱媒”(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现在各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已经非常努力不在用户数据方面再次上演这种“脱媒”了。
InfoQ:您曾经表示,相比欧美,中国的开放银行因为国情原因势必要走出自己的路,会走什么样的路,这方面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肖然:我认为还是会有政府的强牵引,逐步开放金融数据领域。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有很强的数据治理和监管能力才会支持全面开展开放银行业务。英国政府在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的领先者。
但未来银行联盟发起是有这个可能性的,特别是一些在区域有领先资源优势的银行之间发起合作,机会会更大。
InfoQ:您认为开放银行如何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
肖然:开放银行首先在数据的归属上明确了属于消费者,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所有权明确了才能够谈得上保护。由于数字化世界万物互联的特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可能靠人工隔离来推动的,这点和硬件世界恰恰相反。在软件世界里,我们会发现其实开源比闭源更安全,开放性是解决安全性的第一步。
InfoQ:您觉得开放银行要避免走入的误区是什么?
肖然:误区可能还谈不上,毕竟咱们还没有开始尝试。从传统银行视角我感觉要避免过去“航空公司”模式的思维,即认为新的数字化协议更加有利于携程这样的 OTT 服务公司获利。
如果传统银行以这样的思维应对开放银行,那么实际上是忘记了客户中心这个理念。正确的思考应该是从客户视角看开放银行带来了哪些便利。
评论